周凯文
摘 要: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教育信息化给区域教育、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的契机。城乡学校间教育水平的差异已成为困扰教育的一个难题,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均衡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在分析校际教育差异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和观点。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资源共享
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是教育一直追求的目标,义务教育发展不仅是教育公平的起点和关键,更是广大群众的期盼和各级政府肩负的重要任务。教育信息化对于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均衡、提供优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等都具有重要作用,以教育信息化引领和支撑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今,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已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基于“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对基础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缩小了学校间教育发展的差距。那么,在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如何通过信息化途径有效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最大限度消除或缩小校际间的教育发展差距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措施入手:
一、提高校长信息化意识,强化学校信息化应用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本人的办学思路、教育理念、管理风格都会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产生直接影响。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当从校长入手,只有校长的信息化观念得到升华,才能促使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得到实际提高。目前,许多农村中小学校长对于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还较单一,在思想意识上没有将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因此,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广大校长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长必须树立教育信息化观念,改革学校教学管理模式,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升级教学信息化层次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是指教师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能力,它的核心内容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个人能力与专业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增强和发展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当今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就目前来看,教师个人能力与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是造成校际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城区学校的教师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资源,参加教育培训和学习机会也较多,能够不断提升业务水平,而较落后、偏远农村学校的教师获得的教学资源就很有限,学校信息化设备短缺,与外部交流的机会也比较有限,农村教师个人能力与专业素质水平的提升非常有限。
因此,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个人能力与信息化素养水平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只有教师具备了深厚的信息化素养,灵活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才能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深入推进。网络教研的开展,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打破时间和地域限制,为农村教师与优秀教师的交流提供平台,对教师专业成长和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网络教研过程中进行学科协作教研,自定义或邀请其他教师共同进行集体备课等线上教研活动,从而进一步提升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校际间师资不均衡的现象。
三、跨越数字鸿沟,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要求,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校际间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这就造成城乡学校之间的“数字鸿沟”,这一现象导致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在教学水平和教学资源上存在着差异,以信息化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新世纪以来,我国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口号,网络同步课堂就是基于目前教育不均衡而推出的一种有效解决方案,它借助领先的互联网通讯技术,配合摄像机、电子白板等硬件外,实现名师课堂的远程在线直播和实时互动,并可同步录制整个授课过程,以供学生后期点拨学习,从而实现学校间优秀资源的共建共享,解决资源薄弱学校缺师少教,课程开设不齐的難题。同时,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同步课堂的交流而提高授课水平,缓解师资水平不均衡的严重性。
四、促进教学方式变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只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育的质量才能提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现代学校的教学方式已经由传统的教学模式过渡到信息化手段辅助教育,教师通过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可直观展示教学内容。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多重感官方式,形象地展示授课内容,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也可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安排定制自己的学习方式,开展主动学习、探究性自主学习,进而提高自身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推进教育信息化手段创新,促进教学方式变革,要首先要求教师从教上进行变革,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更大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寻求问题答案,实现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进而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