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强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元宝山区第一中学)
摘 要:长期以来,高中数学一直存在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老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也成为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常态。这也就导致很多高中生只会在试卷中解题,却不懂得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作为主导者的教师,自然需要为了改变这个问题而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对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利用有效的数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展开研究与讨论。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情境;加强互动;探究为主
近些年来,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使得人们除了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之外,开始更加关注学生的素质是否能够有所提高,他们是否能够真正做到“知行结合”。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将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转向综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使其具备较高的数学学科素养。下面,笔者从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以探究活动为主三个方面,讨论提高高中生数学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
高中生的数学能力之所以比较差,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使用数学知识,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必须使他们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让高中生在情境的引导下掌握学习数学的客观规律。除此之外,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还可以帮助高中生消除他们与数学知识之间的隔阂,使他们学到真实、生动的数学知识,这也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集合”的教学中,我问学生:“如何将我们班的学生分为两种不同的人?”学生回答:“按照性别,一部分是男生,一部分是女生。”我说:“对,那么男生算是一个集合,女生算是一个集合。”接下来,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很多图片,有冰箱、电视、沙发、木床等等,学生将这些家具分为电器和木具两个集合。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之后,我再展示了几个数学例子,如{x∈R|0,1,2,3,…}等。由于学生已经通过生活实例了解了集合的基本含义,所以他们在学习数学中的集合时,效率也很高。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教师习惯在课堂上处于“掌控”地位,而学生在这种“被统治”地位的影响下,渐渐习惯了被动接受,整个教学活动是单向的,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少之又少。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高中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高中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度。在“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与直观图”一课中,由于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生活经验,了解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的形式,再加上他們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与三视图相关的数学概念。所以,笔者在展开本课教学活动之前,先在课堂上为学生准备了一些柱、锥、台的相关模型,然后让学生进行观察,并且绘制出不同几何模型的三视图。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我再针对有着不同空间想象能力的学生展开不同的教学,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到数学课堂中。
三、以探究活动为主
要想真正提高高中生的数学能力,必然离不开探究活动。教师应该展开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一课中关于探索正弦定理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且让学生标出他们所画的直角三角形的各个边长以及三个角的度数。然后,我让学生先自行观察并总结这些角与边长的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探究出这些规律,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提示:“请大家从对角与对边的角度进行思考。”学生在这个提示下,发现不论直角三角形边长与角的度数是多少,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各个边与它的对角的比值都是相等的。在发现这个规律之后,很多学生自发展开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边长与角度的探索。很快,他们便可以自行总结出正弦定理的含义与规律。
总而言之,教师必须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展开能够提高高中生数学能力的教学活动。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使高中生能够在情境的引导下探究学习数学的规律;教师应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展开提高高中生数学能力的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使其具备主体意识;教师要展开数学探究活动,让高中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动性,具备可持续性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庞杰.浅析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4).
[2]扶军和.浅谈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方法[J].高考(综合版),2014(7).
注:本论文系教育部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数字校园专项基金“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方法与培养学生能力的实验研究(课题批准号:KTA720)”的研究成果。
编辑 李建军
新课程·教师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