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创新点亮未来

2017-03-25 09:13张秀红
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村小教学点中考

张秀红

各地实施的教育创新,正在解决当地的教育难题。湖北咸安利用信息化解决了了村小、教学点教育质量差,学生流失严重的问题;温州民办教育蓬勃兴起,形成以多元办学为特点的“温州模式”;北京的中考新政,给学生更多出彩的机会。对此,专家给予高度关注。

汤敏:

信息化改善农村办校质量

汤敏,国务院参事,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教育》:您一直关注中国贫困地区的儿童教育问题,现今偏远地区和山区村小、教学点教学情况如何?

汤敏:村小、教学点是中国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尽管经过了大规模的撤校并点,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还有近12万个村小和教学点,有好几百万学生在这里学习。仅湖北省就有26万多孩子在3000多个村小、教学点学习。全国贫困地区的村小、教学点数量更大。根据甘肃省教育厅的数据,在甘肃省仅有一个学生的教学点还有219个。学生少于100人的村小教学点有7892个。这些学校师资配置不足、教师年龄偏大,教育质量较差;英语、美术、音乐等课程缺乏专业教师,更是普遍现象。

《教育》:如何保障村小、教学点的教育质量?

汤敏:教育质量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教师教学水平的问题。村小、教学点因为条件艰苦,很难留住好教师,所以一直是中国教育中的老大难问题。

2016年,湖北咸安闯出了一条路。它通过互联网的新教育手段,解决师资短缺和资源匮乏的问题。湖北咸安以县城为中心,每个中心学校和城市学校,跟这些教学点形成了一个共同体。一个好学校带两三个村小、教学点,多个教学点连成片,用双轨制的方式来解决。教学点的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基于数字资源的课堂等多种形式,参与城市优秀教师的授课。农村的学生还能通过互联网与城市学生建立结对关系,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与此同时,他们还在教学点安装了“亲子桥”设备,让留守儿童与家长进行视频通话,这不但促进了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也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况。

除此之外,咸安还把很多新教师调到村小、教学点上,让他们带去最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农村小学在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挑战?如何应对?

汤敏:在农村推广教育信息化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硬件,而在于教师不会用,不爱用。针对这一问题,咸安开展了包括村小、教学点校长和乡镇教师在内的多层次信息化意识与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通过集中培训、案例探讨、现场观摩、总结反思与课例设计等多种形式, 提高了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育信息化能力。

这些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兴趣。从2014年秋到2016年,湖北咸安25个农村教学点,除两个教学点各减少1人外,其他23个教学点人数大幅增长,从352人增长到481人,共增加129人,占原学校总人数的36%。在很多农村教学点学生人数普遍减少的情况下,湖北咸安的学生却大幅回流,让人看到了村小、教学点发展的希望。

《教育》:保留这些村小、教学点有什么意义?

汤敏:我在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的调研中,看到很多家庭为了孩子能上好学校,不得不放弃农村生活,甚至把土地都撂荒,到城市里租一个房子,陪着孩子到城里读书。如果学生在教学点也能够得到很好的教育,就减少很多家长的巨大负担,特别是那些贫困家庭和一些中等收入家庭。

现在,咸安还进一步考虑: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看到投影仪、大屏幕,跟城市里的上课一样,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平板电脑,学生可以使用平板电脑学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教育》:湖北咸安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汤敏:用传统方式很难解决的问题,运用教育信息化,增加少量的投入就能够解决。当然,这里有两个核心:一是领导支持;再一个就是优质的学校应该要有所担当。应该把优质学校的资源动员起来,给他们分派任务。优质学校是财政的投入、国家的投入、社会的投入,不是这个学校本身的财产。

王烽:

民办教育的“温州探索”

王烽,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兼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教育》:《民辦教育促进法》修改哪些内容?亮点是什么?

王烽: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这次修订的亮点是确定了分类管理的法律框架,解决了民办教育发展的源头制度问题,并确定营利性和非营利学校的区分标准。

非营利性的民办学校就是举办者出资举办民办学校,不能从办学活动中取得收益,办学的结余必须全部用于继续办学。如学校要终止,在其清偿后如果还有剩余财产,要继续用于其他非营利性学校办学。营利性民办学校可从办学活动中取得收益,有利润,可在出资者之间进行分配,如学校要终止,清偿学校债务后剩余的财产可按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处理。这次修订删除了“合理回报”的说法,之前虽然对“合理回报”有规定,但由于与其他法律不衔接、和一些优惠政策执行条件不一致,并没有具体化为政策,难以落实。修改后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行后,如投资者想要回报,可登记为营利性。

《教育》:分类管理对民办学校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王烽:分类管理破除了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进行扶持的政策障碍,反过来,民办教育的蓬勃发展又能有效缓解公办教育资源的压力,尤其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问题。2010年,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定在温州。以温州为例:截至2016年,共吸引70多亿元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568所,在校生148.14万人,其中民办学校1476所,在校生49.09万,占全市在校生总数比例达31%,承担了全市近三分之一的教育任务。

分类管理的总体思路是:以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为根本出发点,从解决实际问题着手,清理各种歧视性政策;从登记管理、财政扶持、融资政策、队伍建设、产权属性、合理回报、税费优惠、土地政策、治理结构、办学体制等10个方面进行制度重建。登记为民办事业法人的民办学校,不仅能够在土地、税收等方面享受优惠,温州市财政每年还将安排3000万元作为专项奖补资金,此外,还有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补助资金。对于符合条件的学校,根据在校生人数,按当地上年度生均教育事业费标准给予补助,其中义务教育阶段补助比例为30%至50%,学前教育、高中段教育补助比例为20%至30%。

《教育》:温州民办教育模式有哪些特点?

王烽:温州的民办教育模式有三个特点:第一,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力度非常大;第二,政府出台的管理规范措施非常详细、全面,这在新法实施中都是有借鉴意义的;第三,在民办学校品牌和质量提升上取得长足进步,吸引了区域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储朝晖:

中考新政给学生带来更多选择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

《教育》:2016年4月,北京市教委印发了《北京市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它对招生方式有哪些改变?

储朝晖:第一,北京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录取考生填报志愿方式调整为考后知分填报。北京教育考试院在公布成绩的同时,正式公布考生“一分一段”成绩分布和各区成绩分布情况,为考生填报志愿提供参考。第二,北京市中考名额分配批次中,除了往年的名额分配和市级统筹两种招生方式外,新增校额到校招生方式。第三,首推“3+3”“选考”不“选学”,开放性实践,每科10分计入中考。

《教育》:什么是校额到校?校额到校的意义是什么?

储朝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每所公办初中校学生升入优质高中机会,不低于该校当年升学人数的30%,针对2015年中招升入优质高中比例低于30%的一般公办初中,采用定向分配到校的方式补足名额到30%。填报这部分“名额分配”志愿的考生将在其所在校按分排队,但最低录取分数不得少于500分。可见,优质高中名额分配指标直接分配到各初中校,是确保各初中校都有30%以上考生享有升入优质高中的机会,如果教师不认真教,学生不好好学,分数达不到500分,也就意味着丢弃了这样升入优质高中的机会。

《教育》:请您具体谈一谈“3+3”,“选考”不“选学”的意思?

储朝晖:在新中考方案中,考试科目和分值的变化,成为此次改革的最大亮点。其中,考试科目由过去的6科,即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生物(化学)、体育,调整为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体育9门课程。其中,语数外为必考科目,英语增加了听力、口语考试,计分为40分,英语听力、口语有2次考试机会。其他科目实行选考,即從除体育外的5门科目中选择3门参加考试,物理、生物(化学)须至少选择1门。除语数外3科必考外,其余5门学科实行选考。

新中考方案规定,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思想品德5门考试科目满分均为100分,每科都包含10分开放性社会实践活动分数;同时体育分数增加到40分,逐步增强考试项目的选择性,加强仪器设备在量评项目测试中的应用。新中考方案具体表现在科目可选择,尊重学生的强项,尊重学生学习特点,同时命题时答案具有开放性。

《教育》:新中考方案传达哪些信息?

储朝晖:教师只有全心全力地进行复习才是硬道理,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和分数,提升1分,名次就提前了很多,就能有更多的选择。纯粹的书本知识或单一的理论问题将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跨越学科界限的综合性、开放性学习。

中考的作用不仅仅是考试本身,而是这种导向性作用,向下延伸到小学阶段,注重对学生全科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到初中以后,在全科培养的基础上,又鼓励学生有所专长。其实,北京市中招还有多种升学途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统筹一二三、提前招生等,这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

猜你喜欢
村小教学点中考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村小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
村小支持行动
——把关注点延伸到基础教育的“神经末梢”
村小消失后对农村文明的不利影响
关于办好农村小学教学点问题的几点思考
放松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