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地处陕、甘、宁交汇处,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6县和崆峒区,以及一个工业园区。截至2015年10月,全市百人以下小学631所,占全市小学总数的59%,占农村小学的86%;在校学生29956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0%。本着“办好农民家门口的学校”理念,自2013年开始,平凉市把扶持辦好农村小规模学校作为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探索教育改革实践的突破性工作来抓,按照“保基本、促发展、提质量”的工作思路,通过强校引领、经费扶持、师资统筹、活动帮扶、设备帮扶、督研跟进等措施,促进小规模学校向“小而优”“小而强”转化。
科学规划,调整布局
针对在学校布局调整中出现的工作简单化“一刀切”和盲目撤并现象,平凉市在2009年编制了《平凉市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规划(2009-2012年)》,又在2011年下发了《关于稳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通知》和《关于切实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紧急通知》,建立了撤并学校提前告知、听证和审批备案三项制度,防止个别地方因盲目撤并而造成新的农村学生辍学。2012年,又编制了《平凉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专项规划(2012-2020年)》,要求各县区政府暂停撤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合理确定县域内教学点、村小学、中心小学、初中学校的布局,办好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努力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合理布局。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平凉市自2011年开展“强校带弱校,名校带新校”活动,制定印发了《关于开展“强校带弱校,名校带新校”活动的通知》和《平凉市教育系统干部挂职锻炼和教师交流任教实施方案》,按照“学生不动资源动”的总体思路,积极探索不同学区间学校结对帮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办学机制,建立城区优质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结队帮扶机制,由一所城区或乡镇优质名校帮扶两三所农村薄弱学校,通过送教下乡、名师讲堂、城区学校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等多项措施,努力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
“联校走教”与“小班化教学”
2009年,崇信县围绕农村小学“班小,人均空间大;人少,人均资源多”的特点,开始对小班化教学进行研究和试点。该县教育局张军虎局长说:“由于当地农村小规模学校各班人数少,教室显得较空旷。因此,各校不再设置单独的器材室、仪器室,而是将这些几乎每天都用得到的仪器设备、图书和玩具搬进教室,让每个教室成为多功能室。这样的改变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最明显的变化是孩子们变得有活力了,学校变得生动了,老师们也慢慢地积极起来。”2010年,华亭县围绕年级学生少、课堂不活跃、学习效果差、难于有效组织教学的问题,探索组织相邻学段年级学生进行“同动同静”复式教学,并在安口、西华等学区内小规模学校进行试点。2013年,泾川县围绕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力量薄弱、课程难以开齐开全的现状,探索学区内音、体、美、英语等专业教师“联校走教”制度,并在红河乡、党原乡两个学区进行试点。
经过几年的研究和探索,崇信县、华亭县和泾川县相关试点学校从办学质量到办学活力都有了极大的改善。为此,平凉市于2014年6月在泾川、崇信两县召开了全市现场会,并出台了《关于扶持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意见》,在全市确定了15个扶持小规模办学试点学区和100个小规模学校先行开展工作试点。要求各县区加强对小规模学校的规划管理,加大经费和教师统筹力度,实行百人以下学校“学区走教”制度,推广小班化教学方式改革,从而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课程开设不齐、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在这种溢出效应之下,崆峒区、静宁县、庄浪县多所小学也分别开展了“联校走教”和“小班化教学”的试点。2016年10月,第二届中国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年会在平凉市召开。平凉市各区县在主动应对自然小班带来的教育教学问题、共建“小而美”的乡村学校上,获得了与会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