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畅 毕 丽 孙 廷 李菲菲 陈 健 朱小辉
1)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现代医药卫生》编辑部 重庆市渝北区宝环路420号 4011202)重庆杏林苑科技有限公司 重庆市江北区红石路266号 400021
在互联网时代,数字传媒、自媒体、网络传媒等新兴媒体平台的兴起,给纸质期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科技期刊的经营和发展模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1-2]。探索传统科技期刊与新媒体创新融合发展之路,实现期刊成功转型发展,是期刊同行近年来关注的焦点[3],其中以微信公众号为基础的融合研究最为深入[4]。同时,类似期刊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相结合的双媒体[5],甚至综合性媒体平台的融合逐步兴起,有效地推动着期刊发展,但仍未解决互动性弱、资源整合难、共享难等问题[6]。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强大,专业社交网络大量出现,如网站、论坛、QQ群、微信群,极大地推动着学术的发展,也给科技期刊的传统学术成果发布带来了严峻挑战。传统出版行业更多将社交网络视为一种营销渠道,即社群经济[7-8],而少有将其与科技期刊学术发展相结合,因此,相关研究理论和实践案例鲜有报道[9]。
《现代医药卫生》是临床医学综合类科技期刊,2012年,该刊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的影响因子仅为0.347,长期面临优质稿源组织难、专业认同度偏低,期刊综合影响力(影响因子)提升难等严峻问题。为了寻求发展上的突破,《现代医药卫生》开始聚焦新媒体探索,尤其是基于社交网络的专业社群体系与期刊融合发展,以期借助网络传播的优势,迅速扩大作者、读者市场,吸纳专业人才,提升期刊品牌形象,进而全面提升综合办刊水平,争创核心期刊。以2011—2015年通过QQ、微信等社交网络工具建立的医学相关网络社群为基础,2015年6月,《现代医药卫生》设计打造了医学专业社群体系,定名为杏林医学平台,在此平台上探索传统医学期刊与专业社群体系的融合发展。通过2年的实践,《现代医药卫生》积累了一些经验,也使该刊综合办刊水平得以迅速提升。本文总结《现代医药卫生》的社群平台运营经验,供同行借鉴与交流。
在新媒体技术普及的当下,传统科技期刊通过“互联网+”手段助力期刊学术传播。目前,大多数期刊将微信作为新媒体手段,主要是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号(服务号、订阅号),部分优秀期刊已形成了微信矩阵[10],通过对不同微信群的管理来细分专业领域和服务受众,既实现了人气聚集,又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服务需求[11-14]。但微信公众号也有其交互性弱、运维成本高、传播力不足等缺点。
《现代医药卫生》除了建立期刊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外,结合长期通过QQ群为作者服务的经验,还建立了与临床综合类医学期刊相适应的网络社群体系。2011—2015年,《现代医药卫生》通过对外合作整合资源,借助近年来社交网络的迅猛发展(如微信、QQ),构建了综合医学专业社群体系,截至2015年12月,建立了覆盖医学领域近30个学科专业的微信群、QQ群体系,社群数量近1000个,在线医务卫生工作者达15万人,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医生社交网络体系。2015年6月,此医学专业社群体系正式命名为杏林医学平台,开始探索《现代医药卫生》与杏林医学平台的融合发展。杏林医学平台是以微信群、QQ群为基本单元,通过半智能化社群管理将学术资源、出版资源、传媒资源聚合在一起,围绕期刊业务需要不断积累资源、开发应用、延伸服务,逐步实现医学平台与期刊融合发展。
杏林医学平台采用专业身份认证制度,确保整个社群体系中医务卫生工作者占比不低于95%,与医学期刊专家、作者、读者群体相一致。为了提高专业社交网络的活跃度,进一步聚集人气,自2016年起,杏林微课堂上线。杏林微课堂初期是邀请《现代医药卫生》编委会专家不定期地开展线上热点、前沿、实用专业知识讲座的活动。通过在线微课堂的专业知识分享和互动,达到提升医生社群人气,扩大社群规模的目的。经过1年半的实践,截至2017年6月,《现代医药卫生》编辑部通过杏林医学平台开展微课堂60期,授课专家来自中国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等知名医科院校及其附属医院,均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职称,涉及专业包括肿瘤、心血管、消化、呼吸、骨科、护理、康复、医院管理、疾病预防等10多个方向或领域,累计在线听课人次已超过21万,平均每堂课约3500人次,杏林微课堂的最高单次在线听课人数已超过1万人。
将《现代医药卫生》已发表或优先发表的重要学术论文以电子版形式在专业社群平台进行二次传播,提高了学术成果的传播力度和精准度。同时,根据作者意愿,可邀请其参与微课堂,对自身及其相关学术成果进行解读和讨论,不仅有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研究,促进了研究者之间的互动,达到学术交流的目的,还提升了研究机构、研究者的知名度,提高了期刊和社群的吸引力。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现代医药卫生》累计在各专业医生社群推送重点专题10期,专家笔谈20余篇。
传统医学期刊选题策划一般是依赖于主编或编委会专家成员熟悉的相关学科,或通过参与线下专业学术会议跟踪搜集[15-16]。通过专业社群体系可以扩展选题策划的形式,并且达到可量化的效果。一方面,通过将学术内容以微课堂形式展现,通过微课堂的热度判定学术内容的吸引力和受关注度;另一方面,通过在微社群调研征集学术主题也可以达到有的放矢的专题策划效果。社交网络的应用对扩展选题渠道,获取实用性强的选题有重要意义。
《现代医药卫生》在2016年5月开展了围绕护理专题微课的第二届护理征文活动,并通过4次专题微课(表1)提升征文活动效果。在同样为期1个月入围标准相同的征文活动中,2016年通过社交网络开展护理微课堂宣传后,其征文活动效果比2015年显著提升,征文总量增长了45.8%,入围的优秀征文数量增长了130%(图1)。征文分布地区数量也由2015年的5个省市增长至2016年的14个省市。
表1 《现代医药卫生》配合护理征文活动开展的专业社群微课堂
图1 2015年和2016年护理征文活动效果比较
2012年至今,《现代医药卫生》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尤其是2015年开始社群与期刊融合发展实践之后,期刊整体办刊水平加快提升,影响因子等衡量期刊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迅速提升。2013—2017年《现代医药卫生》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影响因子发展趋势见图2。
图2 2013—2017年《现代医药卫生》的扩展影响因子变化趋势
通过融合发展实践,《现代医药卫生》快速积累了期刊作者、读者及专家资源。截至2017年6月,杏林医学平台所有专业社群在线医务卫生工作者超过30万人,较2015年12月翻了1倍,社群数量已增至2000个,成为最宝贵的作者和读者资源库。《现代医药卫生》也通过社群平台成功邀请到近50名编委、审稿人,极大地增强了办刊专家团队实力。
在专业社群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提升期刊业务,《现代医药卫生》进一步建立了作者群、审稿专家群、编委群。作者可以通过社群获得即时咨询服务;编辑可通过审稿专家群获悉审稿专家动态,以便选择最优审稿专家,甚至组织社群审稿会。编委可以通过社群建立与编辑部的日常联系,获取期刊最新动态,更紧密地参与办刊。上述便捷服务通道极大地提高了审稿、改稿、学术活动的效率,2017年1—6月比2016年同期审稿周期缩短了5个工作日。通过服务的升级,读者、作者满意度也得到提高。《现代医药卫生》2017年1—6月比2016年同期来稿量增加了11.4%。
期刊官网是目前大多数科技期刊对外联系的主要渠道,因此官网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期刊的传播力和知名度。以《现代医药卫生》官网浏览量变化为例,将融合发展之初(2016年1—6月)与融和发展1年之后(2017年1—6月)同期数据进行比较,发现《现代医药卫生》官网的浏览量、论文下载量及发布信息的传播力均得到大幅提高(图3、表2、表3)。其中,官网浏览量增长了68.58%。2017年论文篇均下载量增长了108.90%,均间接反映出社群融合发展促进了《现代医药卫生》传播力和知名度的提高。
图3 专业社群与期刊融合发展前后期刊官网访问量变化
2017年1—6月TOP52016年1—6月TOP5论文题目下载量卷(期)论文题目下载量卷(期)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脂肪变的研究进展9233(5)维拉帕米治疗高脂血症胰腺炎机制研究3032(7)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营养与生活行为自我照管能力的价值研究新进展3833(8)南宁市某大学1078名大学生亚健康状况与膳食营养的关系2932(21)老年COPD合并气胸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特点及药敏分析3833(8)热休克蛋白60对急性胰腺炎发病的影响2632(4)肿瘤患者化疗消化道症状评估研究进展3233(9)EGFL7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研究2532(4)幽门螺杆菌与胃癌3133(7)改良线栓法制备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研究2232(2)
表3 社交网络推广前后期刊官网信息阅读量TOP5比较
通过《现代医药卫生》的实践发现,专业社群体系与学术期刊运营的融合发展,能够快速聚集学术期刊资源,真正做到以内容吸引读者和作者,又通过庞大的专业社群成员产生更多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17],形成良性循环,提升期刊专业影响力。同时,将期刊发表的学术内容在网络专业社群进行传播后,进一步提高学术内容的扩散效率。利用社群体系可以组织期刊编辑部与专家、读者、作者群体的在线对话,既能及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又能宣传办刊理念、提高期刊业务透明度、规范来稿质量、防范学术不端,给期刊运营带来积极正面的作用。
关于专业社群体系与科技期刊融合未来的研究方向还有很多:(1)国际优秀期刊的社群融合发展研究;(2)通过社群平台给期刊科学定位,打造学术精品期刊,捕捉学术发展新趋势;(3)通过社群平台更好地服务专家、作者、读者,延伸期刊学术服务,寻找良性、可持续的期刊发展新模式;(4)吸引整合更多传统期刊资源,共建专业社群体系,共研发展模式,共享社群经济。总之,专业社群与科技期刊的融合,应当是新兴渠道与精品内容的融合,是传播力和影响力融合,有望成为科技期刊发展研究的新方向、新热点。
当然,专业社群与科技期刊融合发展的探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目前也存在社群建设投入大、管理难,社群作用层次参差不齐等问题。虽然这种融合发展对期刊的远期影响还难以定论,但是社群对《现代医药卫生》发展的作用已经初见成效。杏林医学平台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医学专业社群体系,其价值并不仅服务于《现代医药卫生》,还可以服务和对接更多的综合性或专业性医学科技期刊,让更多医学期刊可以通过专业社群与自身的融合发展受益,并探索出新的期刊发展模式;杏林医学平台也会因为更多优秀期刊的加入,更多优质内容的传播而变得更具吸引力,真正推动学术融合。通过平台的共享,为做大做强我国医学科技期刊提供新的思路。因此,专业社群与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是值得期待的,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1] 张艳萍. 科技期刊跨媒体融合发展模式——以《建筑学报》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6):600-606.
[2] 吉海涛,郭雨梅,郭晓亮,等. 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发展新模式[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60-64.
[3] 陈健. 基于新媒体时代医学期刊的发展模式研究[J]. 新媒体研究,2015,1(9):3.
[4] 陈嘉伟. 医学学术期刊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的意义[J]. 传播与版权,2015(4):58-61.
[5] 黄雅意,辛亮,黄锋. 期刊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的耦合发展策略研究——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5):497-502.
[6] 程琴娟,闫琼.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4):380-383.
[7] 陈菁. 关于传统出版业网络社群营销的几点思考[J]. 现代视听,2016(8):74-76.
[8] 李靓. 社群经济下传统期刊的创新路径研究[J]. 出版科学,2017,25(4):69-72.
[9] 施遥. 社群经济下传统媒体的发展策略[J]. 新闻研究导刊,2015,6(18):181.
[10] 吕宜梁. 媒体融合背景下《重庆商报》微信矩阵的发展[J]. 新闻研究导刊,2016,7(9):298-299.
[11] 冀芳,张夏恒.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影响力研究——基于5种CSSCI来源期刊的实证分析[J]. 情报杂志,2016,35(4):147-151.
[12] 蔡雯雯,徐伟娟,朱珈仪. 微信公众平台在医学学术期刊中的应用研究[J]. 今传媒,2016(6):21-22.
[13] 余溢文,虞蓓蓓,赵惠祥. 基于微信平台的学术期刊交流平台构建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64-666.
[14] 陈健,苏畅,孙廷. 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分析[J]. 中国传媒科技,2016(9):62-63.
[15] 刘志武. 学术期刊选题策划的思考[J]. 中国出版,2011(10):37-39.
[16] 李新暖. 期刊的栏目策划与选题策划[J]. 编辑学报,2004,16(2):100-102.
[17] 孙廷,苏畅,陈健. 社交网络与学术期刊的融合发展:微信的再度开发[J]. 传播与版权,2016(1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