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新技术的相关问题探讨

2017-03-24 03:47周华清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二维码期刊

■周 丹 周华清

1)湖北科技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省咸宁市咸宁大道88号 4371002)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大学城学府南路33号 3501183)闽江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大学城溪源宫路200号 350108

移动互联网与图像识别技术快速发展,推动了传统纸质科技期刊与移动互联网融合,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科技期刊封面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二维码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图像识别技术,基于二维码可以实现互联网登录、移动支付、社群管理、移动采编、APP应用等诸多功能。国内二维码技术已经可以实现信息获取、网站跳转、广告推送、手机电商经营、防伪溯源、优惠促销、会员管理、手机支付等多种功能,二维码成为科技期刊最成熟的新技术应用。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研究成果,发现1989—2016年共发表相关论文84篇[1],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发现,国内针对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新技术应用和新技术下科技期刊封面设计运营思路的研究鲜有文献报道。目前,国内关于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领域:(1)以Science、Nature、Cell期刊封面设计为例,从人文与科技融合设计[1]和科学可视化传播的视角进行研究[2-4];(2)以国际顶级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为例,探讨科技期刊的图像装帧设计、中国元素应用和封面艺术[5-7];(3)以设计学原理探讨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策略,提出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审美原则[8],认为封面设计应当做到简洁明快、和谐统一,突出期刊特色[9];(4)关注国内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实践,以科技期刊实际运营为例,探讨封面设计价值,总结科技期刊的设计思路[10]。综上所述,在科技期刊封面设计应用研究领域,国内学者较少关注新技术下科技期刊封面的职能变化。

建筑类科技期刊是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83种建筑类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新技术应用,客观了解新技术应用现状,提出普遍适用于科技期刊新技术封面的设计与运营模式,更好地发挥新技术驱动下的封面功能与优势。

1 新技术驱动下科技期刊封面设计存在问题

封面是科技期刊最重要的形象展示区,期刊的核心信息与品牌展示要素都集中于封面。国内科技期刊封面设计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 封面设计水平有待提高

科技期刊封面设计要素主要包括期刊标志、插图、刊期、导读、版权信息、期刊荣誉等,据研究显示,在影响期刊销售的因素中,期刊内容占10%,期刊名称和口碑占15%,而期刊的封面设计占75%[11],可见封面设计对期刊的重要性。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为例,很多科技期刊对封面设计重视不足,封面内容多年不变,封面设计过于严肃、呆板,色彩搭配过于单调,封面设计不重视插图的作用。国家图书馆馆藏的2191 种科技期刊中,采用科学可视化封面设计的科技期刊仅占31.72%[12],部分封面设计与期刊特色、当期内容与主题风格并不统一。例如,《建筑结构学报》《建筑材料学报》《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封面科学可视化设计较为保守,新技术应用较少(图1)。

图1 建筑类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样例

1.2 封面设计新技术运用不足

在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普及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图像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科技期刊也关注并且尝试利用新技术。科技期刊的新技术应用主要集中于封面设计,通过新技术设计封面,实现移动互联网、移动支付、社群传播等功能和跨平台媒体融合发展。目前,二维码是科技期刊封面功能的核心技术,基于二维码可以实现信息获取、网站跳转、广告推送、手机电商经营、防伪溯源、优惠促销、作者管理、手机支付等功能,通过分析83种建筑类科技期刊二维码使用情况,发现建筑类科技期刊封面和封底的二维码使用率均为21.69%,且大多停留在关注微信公众号层面,新技术应用明显滞后于其他行业(表1)。由此可见,建筑类科技期刊运用新技术设计封面的意识仍需要增强。

表1 建筑类科技期刊封面、封底二维码应用情况

1.3 封面功能开发不足

封面设计水平直接影响科技期刊的视觉形象,科技期刊的形象由学术水平、行业地位、视觉形象、公众评价等构成,其中视觉形象是目标受众最直接感知的要素。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所传递的信息,不仅限于期刊名称的基本识别功能,在新技术支持下还可以实现更多新的功能,应该重新定位科技期刊封面,发挥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作用。利用新技术,科技期刊封面可以实现杂志新媒体运营管理职能,也可以成为广告经营平台,同样科技期刊封面还承担着科学传播的职能。由此可见,科技期刊封面设计大多以基本的期刊识别功能为主,同时承担广告发布功能,均未涉及移动采编、读者需求细分、社群传播等诸多领域,新功能开发不足。因此,科技期刊需进一步提升视觉形象设计和新技术应用能力。

2 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新技术运用趋势

新技术不断推动传统媒体发展,不仅改变了传播形态,也影响了科技期刊的经营理念,科技期刊的封面不再是单纯的期刊识别与展示功能,新技术可以让科技期刊封面实现更多的功能。

2.1 封面设计与社交媒体融合

科技期刊目标受众大多是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科技期刊与社交媒体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科技期刊也在探索利用社交媒体提升期刊的运营效果。科技期刊最重要的版面是封面,目前在封面的设计中,除了期刊标志、刊期、文章导读、插图、办刊单位、期刊荣誉等设计要素以外,二维码也成为科技期刊新增的设计元素之一。封面设计中的二维码主要作为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入口,利用二维码识别技术,打通了科技期刊与移动社交媒体接口,在广告经营、期刊采编、沟通服务、信息发布等方面赋予了科技期刊封面新的功能。因此,科技期刊封面设计在与社交媒体融合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建筑类科技期刊为例,分析国内83种建筑类科技期刊封面设计发现,微信、微博二维码已经成为建筑类科技期刊重要的封面设计元素。建筑类期刊中封面和封底各有18种期刊加入了二维码,其中3种建筑类杂志封面和封底同时加入二维码,实际应用二维码的建筑类杂志达到33种,占统计总数的39.76%,这些二维码基本上都是微信公众号或者微博二维码。

2.2 封面融合设计

国内增强现实(AR)技术和虚拟现实(VR)技术发展迅速,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和移动网络技术的支撑,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开始与AR、VR等新技术融合,颠覆了传统的封面设计方式。增强现实技术利用智能移动终端APP扫描封面图片,通过网络调取后台存储影像数据,从而在移动端呈现虚拟的影像,AR技术可以在科技期刊广告经营和科学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期刊经营者认为AR杂志将成为纸媒转型的新形式,AR技术将静态转变为动态,将有限的纸质版面延伸到更为广阔的数字空间,这种阅读方式是媒体形态的再造和媒体传播空间的延伸,更是优化用户体验感的创新[13]。科技期刊可以利用新技术强化学科优势,提升封面设计视觉效果,增加广告经营收益。

AR与VR技术适合建筑类、医学类、机械类、生物类等科技期刊封面,利用新技术能够设计新颖、生动的封面广告,提升广告宣传展示效果;AR和VR技术在封面可视化设计中,还可以作为科技期刊的科学传播载体,让目标受众更直观、形象地获得科学知识,提升封面科学传播效果。目前国内科技期刊封面VR/AR设计还在理论探索阶段,但是其他类型期刊已经运用AR技术。例如《今日重庆》杂志应用AR技术设计封面,通过移动终端扫描后,封面上的人物从静态的杂志封面里“走”了出来,两侧同步弹出相应背景视频,图中原型人物用重庆话绘声绘色地讲解杂志封面的内容[13]。也有研究者开始探讨科技期刊嵌入VR/AR技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推动科技期刊出版与VR/AR技术融合,提升读者体验,实现科技信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14]。

2.3 封面设计与移动互联网融合

“互联网+”是国家主导的发展策略,传统媒体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与理念,能够解决科技期刊在互联网和数字出版方面面临的诸多问题,利用移动互联网扩展纸质科技期刊的呈现方式与阅读内容。目前,科技期刊读者群与作者媒体接触方式已经从传统媒体转向互联网,他们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不断增加,阅读纸质期刊的时间随之减少,移动化、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导致传统的纸质阅读无法满足目标受众的需求。基于PC端的数字出版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移动化浅阅读的需求,因此要求科技期刊封面设计与目标受众用户的需求相融合。科技期刊封面的移动互联网融合设计是发展方向,在设计封面时需要同步设计移动端,利用纸质封面二维码作为APP或者移动互联网的期刊入口,封面设计时还应当根据移动端阅读的特点,实现线上与线下同步设计,保持线上与线下封面风格的一致性,强化移动端封面的互动优势。已经有部分经营意识强的建筑类科技期刊开发了APP移动应用,尝试通过封面扫描的方式获得移动阅读。

3 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新技术与运营思路

建筑类科技期刊封面设计应当重视使用新技术,从目标受众的需求出发,不断优化和改进封面设计,提升科技期刊的品牌形象,改变期刊经营者和读者对于科技期刊方面的认知,彻底颠覆传统的封面设计理念,让期刊封面设计在媒介平台、广告经营、科学传播效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优势。

3.1 利用新技术构建新媒体运营平台

科技期刊杂志封面是受众了解和认知科技期刊最直接的载体,在设计科技期刊封面之前,杂志社应当明确期刊的准确定位。杂志社若要利用科技期刊封面构建新媒体运营平台,则该平台至少应当具备信息发布、沟通互动、科学传播、广告经营等功能。具体而言,科技期刊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调整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平台架构。通常科技期刊最基本的设计要素包括:期刊标志、刊期、插图、出版机构、文章导读等,如果想要拓展封面新媒体功能,例如官网链接、移动端链接、采编系统入口、APP应用、社交平台(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科技期刊则可以根据其定位,选择部分新技术扩展功能。就目前技术而言,这些扩展功能大多基于二维码识别技术实现。从设计美学角度分析,封面放置1~2个二维码为宜,最多也不宜超过3个,以免破坏封面设计美感。在设计实践中,以信息发布为主的科技期刊,其封面上建议设置期刊官网链接二维码;重视办公与服务定位的科技期刊,在封面上应当加入采编系统和社交平台二维码;以经营性为主的科技期刊,则应当以设置社交平台二维码、APP应用软件二维码;重视读者信息传播的科技期刊,则建议设置移动端链接二维码和社交平台二维码。

3.2 利用新技术经营封面广告

科技期刊能够作为广告发布媒介的位置较多,其中在封面发布广告效果最好,因此,对于科技期刊而言,应当重点经营科技期刊封面广告位。传统的科技期刊封面广告形式主要以插图为主根据广告主的需求,事先由广告主提供平面设计稿,广告内容大多为企业形象广告、产品广告,通过展示产品、人物、企业文化、成功项目等多种形式发布广告。但是传统形式的封面广告,受制于发布纸质媒介的不足,广告展示形式单一,缺乏互动性,就传播的广告信息与受众体验而言,不能适应当前受众的需求。科技期刊可以为广告主提供VR/AR广告发布形式,在原有的平面广告上新增VR/AR功能,弥补和拓展平面广告媒体的信息量以及互动性不足,通过视频、网页链接、网购与支付等功能,提升广告主的广告效果。利用封面经营广告应当从两个方面开发:一是利用社交媒体二维码,引导读者扫描二维码,关注微博、微信平台,成为科技期刊固定的粉丝群体,为后续的社交媒体运营奠定营销基础,通过科技期刊封面吸引粉丝是期刊获得关注的重要来源之一,一定的粉丝数量才能够产生良好的营销效果;二是利用AR技术,广告主可以发布新颖、美观、互动性强的封面广告,实现纸质广告与AR显示的双重展示,对科技期刊广告经营而言,AR显示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广告经营形式。比如建筑类科技期刊可以在封面发布最新的建筑材料、设计案例、规划项目、设计院等单位的互动、视频、网页等信息,通过杂志社开发的通用AR识别软件,以互动、有趣、多样的形式,提升广告的传播效果。

3.3 利用新技术增强科学传播效果

与普通商业期刊不同,科技期刊不仅要保证经济效益,也担负着科学传播的社会责任。科技期刊的科学可视化传播是当前关注度较高的领域,无论是研究者还是杂志社,都在探讨科技期刊封面的科学传播路径和传播效果。目前,国内科技期刊封面设计依然存在不足,封面的科学传播作用还有待加强,封面科学可视化重视不够。科技期刊的封面可视化应当根据期刊所属学科或者行业领域,设计时遵循以下方法。第一,以重点文章进行可视化设计。科技期刊以当期的重点文章为出发点,根据文章的核心观点或者创新之处,聘请插画师进行可视化设计,也可以同步制作AR的虚拟互动内容。第二,以学术或者行业热点进行可视化设计。封面设计关注热门、前沿话题,提升目标受众的关注度与参与度。第三,为广告主定制科学可视化传播内容,开展图书销售、会议营销、产品展示的AR内容,扩展期刊广告内容呈现方式。

3.4 利用新技术塑造期刊形象

科技期刊已经不再局限于刊载科技信息、研究成果,还承载着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的职能,科技期刊封面设计不仅应当体现行业与学科定位,还应该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与审美,调整设计风格。科技期刊封面应当摆脱传统、严肃、单调的设计风格,通过人文、艺术的视角,传播科学知识,让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不再局限于单调的数字、机器,以及抽象的图形。科技期刊封面也可以加强人文关怀,通过引入新技术、新的设计理念让读者能够获得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同时塑造科技期刊前沿、专业的品牌形象。因此,建筑类科技期刊在设计封面时,应当根据期刊定位和封面功能定位,提升科技期刊封面的设计内涵,增强科技期刊的运营管理水平,以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为核心。要提升读者对科技期刊形象的认知,封面设计中新的技术元素应当遵循以下思路:对于强调服务功能的期刊,封面的二维码应当以微信服务号为主;以采编业务为主的期刊,封面二维码应当作为官方APP的入口;以经营为主的期刊,封面则应当以微信订阅号为主,强化科技期刊的纸媒与社交媒体的优势融合。

3.5 依托新技术实现跨媒体融合

传统媒体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数字出版的广泛应用,改变了科技期刊读者使用和获取信息的方式,科技期刊要想提升竞争力,就必须遵循跨媒体融合发展的模式。与社会科学类期刊相比,科技期刊的阅读率和发行量均较高,其中行业性的期刊仍有不少读者保留阅读纸质期刊的习惯,其封面广告刊载率也高于社科类学术期刊。通过分析83种建筑类科技期刊封面和封底的广告刊登情况可以发现,行业性广告主还是愿意继续选择纸质科技期刊发布广告。但是随着读者逐步养成使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阅读的习惯,纸质科技期刊的阅读数量逐步减少的现象无法避免,科技期刊应当利用封面传播信息的核心优势,加大纸质版科技期刊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融合,利用APP、微博、微信的社交媒体,尽可能多地将读者引导至在线平台,构建“纸媒+移动互联网”“纸媒+社交媒体”的科技期刊数字出版模式,通过传统媒体、网站、APP、AR、社交媒体等技术和媒体矩阵,提升科技期刊的广告传播效果。

科技期刊封面在跨媒体融合设计方面,应当开发APP应用,尝试利用AR技术,通过移动端扫描纸质科技期刊封面的方式,实现线上线下的广告联动,通过AR技术生动、灵活、形象地将广告主的信息从纸质封面广告向互动性极强的AR广告转变。杂志社还可以通过封面二维码,实现将读者转移到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阅读更方便的移动媒体平台。与此同时,AR也能够应用于封面文章的科学可视化传播,对于科技期刊发挥科学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科技期刊封面设计与移动媒体平台的融合发展,在设计纸质封面时,同步设计移动端的封面,在保证纸质版和移动端封面设计效果的同时,优化设计移动端,确保适应移动端的封面界面与视觉效果[1]。

4 结语

新技术赋予了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新的内涵,给科技期刊封面设计要素和功能带来新的变化,也为科技期刊封面创造了新的表现形式。新技术不但加强科技期刊与读者的联系,也为科技期刊经营广告创造新的机会。在传统媒体普遍下滑的大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不仅要发挥封面的传统功能,还应当探索新的设计形式,引入新技术,为科技期刊的经营注入新的活力,提升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

[1] 周华清. 科技期刊封面科学与人文融合设计——以Cell系列期刊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0):1028-1035.

[2] 王国燕,姚雨婷,程曦. 顶级科技期刊封面故事及图像创作者的案例研究——以《Nature》《Science》《Cell》为例[J]. 编辑学报,2013,25(6):534-537.

[3] 王国燕,程曦,姚雨婷.Nature、Science、Cell封面故事的国际比较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9):1181-1185.

[4] 王国燕,姚雨婷. 顶级科技期刊封面可视化及典型案例研究[J]. 出版科学,2015,23(2):46-50.

[5] 崔之进. 世界顶级科技期刊封面艺术学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2):136-141.

[6] 崔之进. 顶级科技期刊封面的中国元素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2):99-104.

[7] 崔之进. 世界顶级科学期刊封面装帧图像学研究[J]. 编辑之友,2016(1):84-87.

[8] 范君. 科技期刊封面设计之审美批评[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15(5):146-148.

[9] 罗向阳,李辉. 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实践与创新[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6):980-982.

[10] 刘岩,陈雯兰. 论封面文章在科技期刊封面中的价值体现——以《浙江工业大学学报》封面改革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5):470-473.

[11] 霍宏. 对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基本规则和发展趋势的探讨——以《核技术》封面重新设计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4):818-821.

[12] 王国燕,程曦,李清华.Nature及其子刊封面视觉艺术特征分析[J]. 科技与出版,2014(7):63-68.

[13] 邓依依. AR新技术让杂志动起来 《今日重庆》受关注[N]. 重庆商报,2017-05-13(A04).

[14] 徐玲英. 科技期刊出版中嵌入VR/AR技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6):532-537.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二维码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二维码
小康二维码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问答
科技期刊的分类
二维码让政务公开更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