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行为对科技期刊作者忠诚度的影响研究

2017-03-24 03:47■李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渠道效率

■李 春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编辑部,上海市徐汇区岳阳路319号 200031

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科技期刊的竞争日趋激烈。科技期刊作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是科技期刊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沟通行为理论,学术期刊编辑和作者之间能否形成有效的沟通渠道和良好的沟通氛围决定了彼此间的沟通效率,并成为影响作者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关键因素[1]。

在传统的研究框架下,有关作者忠诚度及满意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品质量、品牌黏性、用户体验和营销渠道等方面,从沟通行为视角展开的研究并不多见[2-4]。近年来,随着沟通行为理论的兴起,运用沟通行为理论探讨不同沟通行为对满意度及忠诚度的影响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Zhang等[5]分析了沟通行为对品牌忠诚度和满意度的影响,Yao等[6]探讨了沟通渠道对团队成员忠诚度的影响,Jean等[7]分析了渠道氛围对合作关系及信任度的影响。尽管上述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目前有关沟通理论与作者忠诚度的研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缺乏针对沟通行为的多维分析框架。Smith 等[8]早在1994年就提出沟通行为的多维度分析框架,并呼吁针对不同沟通行为特征进行多维度分析,但当前仍主要从沟通渠道、沟通氛围等单一视角展开,难以阐明不同沟通行为所带来的不同影响。其次,尽管有学者指出沟通行为有可能对忠诚度产生积极影响,但这一影响的实现机制仍不清晰,沟通行为如何实现对作者忠诚度的影响,现有研究没有给出有效的解答。最后,尽管沟通行为理论已引起西方学者的普遍关注,但是国内的理论及实证研究还十分匮乏。目前,尚未发现运用沟通行为理论分析作者忠诚度的中文文献。由于中国制度文化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存在显著差异[7],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难以为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为此,本文拟根据中国科技期刊的运营情况进一步探讨沟通行为对作者忠诚度的影响。

为进一步探讨不同沟通行为对科技期刊作者忠诚度的影响,本文借鉴Smith 等[8]提出的多维度分析框架,将沟通行为划分为沟通渠道、沟通氛围、沟通效率三个维度,并以作者满意度为中介变量,构建沟通行为、作者满意度和作者忠诚度的关系模型,选择《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的作者群体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本文在理论上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本文以沟通行为理论为基础,将编辑与作者间的沟通行为划分为沟通渠道、沟通氛围和沟通效率三个维度,进而从多维视角出发探讨了沟通行为的不同维度对作者忠诚度的不同影响,从而为沟通行为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第二,本文将作者满意度作为中介变量纳入沟通行为理论的分析框架,有助于阐明沟通行为影响作者忠诚度的实现机理,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沟通行为理论的研究内容,并为忠诚度理论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从实践价值上看,本文以《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的作者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并运用AMOS17.0和SPSS16.0进行检验,从而有助于更好地解释中国转型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间的沟通行为对作者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影响,并为科技期刊管理者改善编辑与作者间的沟通行为,提升作者忠诚度提供有效的管理启示与政策建议。

1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1.1 作者忠诚度及满意度的理论内涵

科技期刊专业性强,受众面窄,其作者群体与读者群体相对一致,主要为阅读、购买、引用和收藏科技期刊的大专院校等学术组织或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个人[9-10]。营销管理理论将客户忠诚度界定为客户同一品牌的重复性购买行为。此类重复性购买行为是出于对特定产品或服务的认同感,从而促使客户在再次购买时仍会选择原来的商品或服务[2]。借鉴上述理论,笔者将作者忠诚度界定为作者出于对科技期刊的认同感而对同一种科技期刊的持续订阅、投稿及引用行为。

客户满意度表现为客户对特定产品或服务的满足感受,即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主观反应[11-12]。客户满意度包含两个基本因素:客户期望和感知绩效,前者指客户有特定产品和服务的预期价值,后者指特定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与其价格相比在客户心目中的感知定位[13]。借鉴上述理论,笔者将作者满意度界定为作者对科技期刊内容及相关服务的满足感受。

1.2 沟通行为的研究维度

沟通行为表现为人们为引导和控制合作者而采取的信息获取及发布方式[14]。沟通行为理论最早被广泛应用于精神及心理分析,后来被管理学者用于分析沟通的渠道、氛围、效率等对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影响[15]。与传统沟通理论关注沟通频度、深度、流向等具体内容不同,沟通行为理论的重点研究内容是参与者在沟通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包括选择什么样的工具进行沟通(沟通渠道),如何对待沟通(沟通氛围),以及如何评价沟通(沟通效率)等。从现有文献看,学者们针对沟通行为的研究大多从三个维度展开,即沟通渠道、沟通氛围和沟通效率[16]。上述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较好地反映了人际沟通行为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其中,沟通渠道从沟通工具角度反映了人际沟通的实现途径,沟通氛围从参与者感知角度反映了参与者对知识传递与信息分享的态度,沟通效率则从效果上为沟通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可以量化的评价标准。本研究延续上述思路,从沟通渠道、沟通氛围和沟通效率三个维度出发,探讨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沟通行为对作者满意度和作者忠诚度的影响。

1.3 研究假设

1.3.1 沟通渠道的影响

沟通渠道表现为社会成员进行信息交换的机制与途径,包括以社会化联系为基础的人际沟通机制和以电子邮件、微信、QQ为基础的电子沟通机制[17]。一方面,人际沟通机制被视为科技期刊编辑和作者进行沟通和联系的有效渠道。由于科技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涉及大量专业知识和研究术语,编辑与作者之间由于知识结构差异而导致的沟通障碍往往是影响作者满意度和忠诚度的重要因素。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有助于创造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共享的语言网络(Verbal Network),消除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之间由于语言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交流障碍,提升编辑与作者之间的理解能力,有效提升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效率,提高作者对科技期刊的满意度和忠诚度[18]。另一方面,电子交流机制在知识交流与信息共享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受到出版界的日益重视。与人际交流相比,电子邮件等信息交流技术以及QQ、微信、微博等群体软件为科技期刊编辑和作者提供了容量大、速度快的数据交换方式,有助于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实现对各类文件及数据的即时共享[7]。同时,不断涌现的信息技术为科技期刊编辑和作者提供了开放式和可兼容的沟通平台。比如,《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电子期刊的出版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期刊出版效率,有助于作者及时跟踪和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而且通过专家聊天室的建设为作者提供了信息交流平台,使遍布国内外《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的作者群体可以通过线上沟通突破地域限制,实现知识、信息的交流与互换,从而大大提升作者对《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的认可度,增加作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为此,提出假设:

H1a: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之间沟通渠道的建立正向影响科技期刊作者满意度。

H1b: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之间沟通渠道的建立正向影响科技期刊作者忠诚度。

1.3.2 沟通氛围的影响

沟通氛围表现为参与者对沟通环境的主观认知和感受。自由开放、彼此信任的沟通氛围能够激发科技期刊作者参与沟通交流的意愿和热情,提升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进行知识分享的动机,使编辑和作者更加积极地参与讨论,主动表达各自观点,并乐于分享各自成败得失[19]。因此,良好的沟通氛围有助于最大范围内减少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沟通误差,提高合作效率,增进科技期刊作者对科技期刊的满意度和忠诚度。Puck等[20]证明良好的沟通氛围能够有效提升沟通效率;Cerne等[21]的研究表明良好的沟通氛围能为合作者带来及时、准确、丰富的信息。为此提出假设:

H2a: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之间良好的沟通氛围正向影响科技期刊作者满意度。

H2b: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之间良好的沟通氛围正向影响科技期刊作者忠诚度。

1.3.3 沟通效率的影响

沟通效率表现为沟通过程中信息与知识分享的效果。由于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涉及大量专业知识,编辑人员有可能因为生僻的术语和不太了解的技术领域而影响编辑进度。同时,科技期刊作者出于对科研成果时效性考虑,往往希望自已的研究成果能够快速发表。在这种情况下,低效的沟通有可能使双方因为“缺乏了解”产生冲突,甚至导致紧张的合作关系。积极有效的沟通可以使不同的价值观念、职责范围和预期行为得到相互尊重与理解,提升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与支持,进而增强科技期刊作者对科技期刊的满意度和忠诚度[22]。Stephens等[1]的研究表明,有效的沟通与信息分享可以传递友好的信号,增强双方对合作关系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为此,提出假设:

H3a: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沟通效率正向影响科技期刊作者满意度。

H3b: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沟通效率正向影响科技期刊作者忠诚度。

1.3.4 沟通行为内部不同维度间的相互关系

尽管沟通行为被视为影响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的重要前因变量,但很少有学者关注沟通渠道、沟通氛围及沟通效率之间的内在关系。事实上,沟通行为内部三个维度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首先,科技期刊发表的科研成果往往涉及大量的前沿研究成果,为避免核心知识外泄,科技期刊作者常常不愿意透露研究成果中的关键方法和核心知识,从而影响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沟通效率。有效的人际交流有助于提升科技期刊作者与编辑之间的信任程度,使科技期刊作者无需为核心知识的泄露而担忧,从而提升科技期刊作者知识分享的动机,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20]。此外,多种渠道的沟通方式有助于克服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之间知识基础及文化背景上的差异,避免知识文化差异所导致的问题冲突,从而有效改善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沟通氛围,并最终提升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间的沟通效率[23]。最后,由于良好的沟通氛围将会增加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对彼此的认同感,帮助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最终改善和提升沟通效率[24]。为此,提出假设:

H4a: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沟通渠道有助于改善沟通氛围。

H4b: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沟通渠道有助于提升沟通效率。

H4c: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沟通氛围有助于提升沟通效率。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本研究构建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沟通行为影响作者忠诚度的概念模型

2 研究设计:变量测度与样本数据

2.1 变量与问卷设计

为了保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尽量选择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成熟量表;为了保证语境和内容符合中国科技期刊编辑与读者(作者)联系的特征,笔者邀请了两位了解中国国情并熟练掌握中英两种语言的学者进行“翻译—回译”工作,在此基础上对问卷的遣词用语进行了修订完善。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合中国的研究情境,本研究也参考了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完成量表的初步设计后,笔者随机邀请了30位《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的作者进行问卷试访,并根据试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问卷。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1”为非常认同,“5”为非常不认同。

沟通渠道采用Gupta和Govindarajan[17],王雷和张琼琼[25]开发的量表,请被调查者针对问卷所列交流方式的使用频率做出评价。即采用“通过电子邮件等网络工具进行交流;通过QQ、微信等社交软件进行交流;通过电话、短信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交流;通过参加学术会议进行交流;通过邀请该刊物编辑来访进行交流;通过访问科技期刊编辑部进行交流”六个问题进行测量。沟通氛围采用Oetzel[26]开发的量表,采用“我愿意和该刊物编辑分享相关学术信息;我愿意和该刊物编辑交换相关学术知识;我和该刊物编辑的沟通是互信的;我和该刊物编辑的沟通是坦诚的”四个问题进行测量。

沟通效率借鉴Mohr 和Spekman[27]的研究,采用“我和该刊物编辑的交流非常及时;我和该刊物编辑的交流非常充分;我和该刊物编辑的交流非常有效;我和该刊物编辑的交流有效解决了问题”四个问题进行测量。

作者满意度以Oliver[13],盛天翔和刘春林[28]的研究为基础,采用“我对该刊物的权威性是满意的;我对该刊物的时效性是满意的;我对该刊物的严谨性是满意的;我对该刊物的态度整体上是满意的”四个问题进行测量。作者忠诚度以Huang等[29],陈馥怡等[2]的研究为基础,采用“我是该刊物的忠实作者;我愿意在该刊物发表我的最新研究成果;当有了新的研究成果时,我首先考虑在该刊物发表;如果其他人向我寻求建议,我愿意推荐该刊物”四个问题进行测量。

2.2 研究样本

以《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的作者群为调研对象。《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刊物,其作者群体主要由国内985、211等高水平大学教学科研人员构成,符合本研究对于调研对象的要求。本研究通过网络发放和回收问卷。首先,笔者通过电话沟通向调研对象说明此次调研的目的及要求,并通过向受访者提供调研报告等方式鼓励受访者参与调研。在确认受访者愿意接受调研后,通过网络方式发放问卷。笔者共发放310份问卷,回收213份问卷。其中,27份问卷因为填答问题不全、存在明显规律性等问题被剔除,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86份。为避免无应答偏差,本研究将样本按照回收的时间顺序分为两部分,并对前1/3与后1/3样本在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两组样本没有显著差别(p>0.01)。因此,无应答偏差可以忽略。

2.3 信度与效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一致性指数进行信度检验。各变量的信度系数值均高于0.7(表1),表明本研究采用的量表具有较高的可信度[30]。效度检验包括内容效度、建构效度和区分效度3个方面。首先,由于本研究各测量题项均来自国内外成熟量表,并在正式调研前进行了预调研,从而确保内容效度可以接受。其次,为了检验量表的建构效度,分别利用SPSS16.0和AMOS17.0软件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和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如表2所示,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析出电子交流机制、人际交流机制、沟通效率、沟通氛围、作者满意度、作者忠诚度6个因子,符合理论预期的结果。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模型的卡方自由比(χ2/df)为1.38,介于1.0~2.0的理想区间;Tucker-Lewis指数(TLI)、比较拟合指数(CFI)、增量拟合指数(IFI)均超过0.9的标准值,表明显示模型整体拟合度非常理想。总体来看,验证性因子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论表明量表具有较为理想的建构效度。最后,由表1可以看出,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对角线上的平均提取方差值(AVE)的平方根,显示量表具有区分效度。

表1 主要研究变量描述性统计、信度系数、相关系数和区分效度

注:***表示p<0.001,**表示p<0.01,*表示p<0.05;对角线的黑体字为AVE平方根。

表2 变量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注:χ2/df=1.38,介于1.0~2.0;RMSEA:0.046;TLI:0.96、CFI:0.96、IFI:0.95,均超过0.9的标准值,显示模型拟合度非常理想。

2.4 同源偏差检验

本研究主要针对《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作者群体进行问卷调查,由于问卷样本来源为同一群体,因此,有可能产生同一来源而导致的同源偏差(Common Method Variance)。为此,本研究首先运用SPSS16.0对所有测量题项进行Haman单因子检验[31]。结果显示,未旋转时第一个公因子的方差解释量仅为22.26%,说明单一因子无法解释大部分观测变量,这意味着本研究采用的量表不存在被单一因子解释的可能性[27]。其次,将所有观测变量纳入同一个潜变量进行建模分析,结论显示模型整体拟合度非常低,其中,规范拟合指数(NFI)、CFI、拟合优度指数(GFI)、IFI等指标均未达到0.9的标准值,RMSEA则超过了0.2的最高限值,进一步表明整体量表不可能被单一因子解释,因此,本研究所用数据不存在明显的同源偏差问题。

3 研究结果

3.1 分析工具与模型

由于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包括多个变量间的路径关系,需要同时检验沟通行为对作者忠诚度的直接影响,以及沟通行为通过作者满意度对读者忠诚度的间接影响。因此,选择结构方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 )作为本研究的分析工具。结构方程融合了因素分析和路径分析两种统计技术, 不仅有助于解释变量间的直接关系,而且有助于确认变量间的路径关系,符合本研究需要。

3.2 变量间结构方程检验结果

结构方程的检验结果见图2,为了更清晰地报告各变量间的关系,删除了不显著的变量间关系,将变量间路径关系简化并整理为图3,并将相应的路径关系及对应的研究假设整理成表3。

图2 结构方程输出的变量间路径关系

图3 修正后的路径关系

路径路径系数(β值)T值对应假设检验结果沟通渠道→作者满意度0.268***3.070H1a成立沟通渠道→作者忠诚度0.0930.841H1b不成立沟通氛围→作者满意度0.230**3.178H2a成立沟通氛围→作者忠诚度0.0380.091H2b不成立沟通效率→作者满意度0.253**2.068H3a成立沟通效率→作者忠诚度0.175**2.015H3b成立沟通渠道→沟通氛围0.222**2.179H4a成立沟通渠道→沟通效率0.218**3.224H4b成立沟通氛围→沟通效率0.285***2.080H4c成立作者满意度→作者忠诚度0.265***1.114----

注:χ2/df=1.226;RMSEA:0.036;GFI:0.897;NFI:0.93;IFI:0.983;CFI:0.982;***表示p<0.01,**表示p<0.05,*表示p<0.1。

上述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假设H1a、H2a、H3a、H3b、H4a、H4b、H4c都获得了验证。即沟通渠道与作者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H1a),沟通氛围与作者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H2a),沟通效率与作者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H3a),沟通效率与作者忠诚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H3b),沟通渠道与沟通氛围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H4a),沟通渠道与沟通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H4b)。沟通氛围与沟通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H4c),此外,作者满意度与作者忠诚度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根据表3的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沟通渠道对作者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268),且在p值为0.001水平上显著,因此,假设H1a获得验证。然而,尽管沟通渠道对作者忠诚度有正向的积极影响,但其影响在p值为0.1水平上没有通过显著检验,这表明沟通渠道与作者忠诚度的正相关关系未能获得统计数据的支持,假设H1b未获验证。(2)沟通氛围正向影响作者满意度(β=0.230),且在p值为0.01 的水平上显著,因此,假设H2a获得验证。但沟通氛围对作者忠诚度的正向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β=0.038,p>0.1),因此,假设H2b未获验证。(3)沟通效率对作者满意度和作者忠诚度均有积极的正向影响(β分别为0.253和0.175),且在p值为0.0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假设H3a和H3b均获得验证。(4)沟通渠道对沟通氛围和沟通效率有积极的正向影响(β分别为0.222和0.218),并在p值为0.0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H4a和H4b获得验证;沟通氛围对沟通效率有积极的正向影响(β=0.285),且在p值为0.0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H4c获得验证。

4 结论与对策

基于沟通行为理论构建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沟通行为影响作者忠诚度的结构方程模型,以《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的作者群体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采集数据,并运用AMOS17.0和SPSS16.0进行检验,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沟通渠道和沟通氛围虽然不能直接提升作者忠诚度,但可以通过改善作者满意度间接提升作者忠诚度;沟通效率不仅直接提升作者忠诚度,而且通过作者满意度间接提升作者忠诚度。(2)沟通行为的三个维度具有内在逻辑联系,沟通渠道的多样化有助于改善沟通氛围,提升沟通效率。

根据本研究的实证研究结论,从沟通行为视角出发,提出改善科技期刊管理方案,提高作者忠诚度的三条建议:

第一,重视构建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之间多样化的沟通渠道。本研究结果表明,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之间沟通渠道的建立有助于改善作者满意度,并最终提升作者忠诚度。为此,科技期刊管理者应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沟通渠道加强编辑与作者的沟通联系,不断改善和提升作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一方面,积极利用学术会议以及期刊编辑与作者之间的交流互访强化与作者的人际交流,推动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之间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科技期刊应当更加关注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提升编辑与作者之间沟通交流的效率,从而不断改善作者满意度与忠诚度。

第二,努力营造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之间良好的沟通氛围。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良好的沟通氛围有助于提升作者满意度,并通过作者满意度间接提升作者忠诚度。良好的沟通氛围不仅有助于激发编辑与作者进行沟通交流的愿望,还能帮助编辑和作者减少沟通误差,提升合作效率,从而对作者满意度和忠诚度有积极影响。为此,科技期刊应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期刊编辑和作者,摆脱“面子”“关系”等因素对沟通交流造成的束缚,逐步形成一种不拘形式、开放的沟通氛围,从而不断改善作者满意度与忠诚度。

第三,通过对沟通渠道和沟通氛围的科学管理不断提高沟通效率。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沟通行为的三个维度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即沟通渠道促进沟通氛围,进而改善沟通效率。这表明编辑与作者之间沟通渠道越通畅越有利于编辑与作者之间沟通效率的提升,并改善作者忠诚度。为此,科技期刊管理者应在战略层次上关注沟通行为三个维度的内在关系,在不断丰富人际沟通与电子沟通渠道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开放、积极和互信的沟通氛围,不断增强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的相互理解与支持力度,进而改善沟通效率,促进作者满意度和忠诚度的提升。

5 结语

为进一步检验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之间沟通行为对作者忠诚度的影响,以沟通行为理论为基础,分析并检验了沟通渠道、沟通氛围和沟通效率对作者忠诚度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本研究的理论贡献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沟通行为理论与传统的客户忠诚度模型相结合,分析并验证了沟通行为对科技期刊作者忠诚度的影响,丰富了有关客户忠诚度前因理论的研究内容;二是将作者满意度作为中介变量引入模型,分析及检验了不同维度沟通行为影响作者忠诚度的实现机制,阐明了不同维度沟通行为影响作者忠诚度的作用机理;三是分析并阐明了沟通行为三个维度的内在逻辑联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沟通行为理论的研究内容。此外,本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有助于科技期刊通过对编辑与作者之间沟通行为的科学管理,提升作者满意度,改善作者忠诚度,因此,本研究具备一定的实践价值。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忠诚度涉及情感忠诚、行为忠诚和意识忠诚等不同类型,对作者忠诚度进行分类研究有助于深入分析沟通行为对不同作者忠诚度的影响,从而得出更具理论价值的研究成果。其次,沟通行为对作者忠诚度的影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如果能采用时间序列的数据采集方式将可以更好地揭示沟通行为对作者忠诚度的影响,并为科技期刊改善作者忠诚度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上述不足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方向。在后续的研究中,笔者将针对上述研究的局限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1] Stephens K K,Barrett A K. Mahometa M J.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emergencies: Using multiple channels and sources to combat noise and capture attention[J].HumanCommunicationResearch,2013,39(2):230-251.

[2] 陈馥怡,孙永强,王博雅. 公益机构微博的粉丝忠诚度影响因素研究[J]. 情报杂志,2014,33(12):120-126.

[3] 卢新元,龙德志,陈勇. 基于忠诚度的众包模式下用户参与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 管理学报,2016,13(7):1038-1044.

[4] 刘冰,姜永茂,沈锡宾,等.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网站访问者调查[J]. 编辑学报,2015,27(6):583-586.

[5] Zhang S S,Doorn J,Leeflang P S H. Does the importance of value,brand and relationship equity for customer loyalty differ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J].InternationalBusinessReview,2014,23(1):284-292.

[6] Yao C Y,Tsai C C,Fang Y C. Understanding social capital,team learning,members′e-loyalty and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J].TotalQualityManagement&BusinessExcellence,2015,26(5/6):619-631.

[7] Jean R J B,Sinkovics R R,Kimd D.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organiz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n electronic collaboration and relationship performance in international customer-supplier relationships[J].Information&Management,2014,51(7):854-864.

[8] Smith K G,Smith K A,Olian J D,etal. Top management team demography and process: The role of social integration and communication[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94,39(3):412-438.

[9] 雷婷,张秀梅,祁凯. 客户忠诚度管理在医学期刊经营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6):810-814.

[10] 李春. 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科技期刊作者的忠诚度与提升策略[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5):474-479.

[11] Anderson R E,Srinivasan S S. E-satisfaction and e-loyalty: A contingency framework[J].Psychology&Marketing,2003,20(2):123-138.

[12] 李春. 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与读者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8):728-735.

[13] Oliver R L. Whence consumer loyalty?[J].JournalofMarketing,1999,63:33-44.

[14] Sarker S,Ahuja M,Sarker S L,etal. The role of communication and trust in global virtual teams: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J].Journalof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2011,28(1):273-310.

[15] Peters L D,Fletcher K P.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and marketing performance: An application of the Mohr and Nevin framework to intra-organisational cross-functional teams[J].JournalofMarketingManagement,2004,20(7/8):741-770.

[16] 吴小茵,林岚,符瑞锐,等. 学科服务模式间学科馆员与用户沟通行为的博弈分析[J]. 图书情报知识,2016(2):114-121.

[17] Gupta A K,Govindarajan V. Knowledgeows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0,21(4):473-496.

[18] Day M,Fawcett S E,Fawcett A M,etal. Trust and relational embeddedness:Exploring a paradox of trust pattern development in key supplier relationships[J].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2013,42(2):152-165.

[19] 束义明,郝振省. 高管团队沟通对决策绩效的影响: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4):170-180.

[20] Puck J,Rygl D,Kittler M. Cultural antecedents and performance consequences of open communication and knowledge transfer in multicultural process-innovation teams[J].JournalofOrganisationalTransformation&SocialChange,2007,3(2):223-241.

[21] Cerne M,Nerstad C G L,Dysvik A,etal. 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Knowledge hiding,perceived motivational climate,and creativity[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14,57(1):172-192.

[22] Neubaum G,Rösner L,Rosenthal-von der Pütten A M,etal.Psychosocial functions of social media usage in a disaster situation:A multi-methodological approach[J].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14,34:28-38.

[23] Roberts N,Grover V. Leverag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to facilitate a firm's customer agility and competitive activity: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Journalof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2012,28(4):231-270.

[24] Land S,Engelen A,Brettel M. Top management′s social capital and learning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external uncertainties[J].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2012,41(3):521-530.

[25] 王雷,张琼琼. 企业间交流机制对海外知识获取的影响及专用性投资的调节作用[J]. 管理学报,2017,14(1):139-148.

[26] Oetzel J G. Self-construals,communication processes,and group outcomes in homogeneous and heterogeneous groups[J].SmallGroupResearch,2001,32(1):19-54.

[27] Mohr J,Spekman R. Characteristics of partnership success:Partnership attributes,communication behavior,and conflict resolution technique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4,15(2):135-152.

[28] 盛天翔,刘春林. 网上交易服务质量四维度对顾客满意及忠诚度影响的实证分析[J]. 南开管理评论,2008,11(6):37-41.

[29] Huang Q,Chen X,Ou C X,etal. Understanding buyers′ loyalty to a C2C platform:The roles of social capital,satisfaction and perceived effectiveness of e-commerc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J].InformationSystemsJournal,2015,27(1):91-119.

[30] 王雷,远秋丽. 代工专用性投资有利于海外知识获取吗?[J]. 科学学研究,2017,35(4):574-584.

[31] Harman H H. Modern factor analysis[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0.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渠道效率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创举措 拓渠道 提质量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渠道与内容应当辩证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