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慧丽 赵江萍 肖永涛
近年来,随着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不断普及和听力诊断技术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听障儿童得到及时干预,尽早地进行康复训练,使得其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得到了保障。听障儿童由于听力障碍导致的下颌、唇、舌、软腭等共鸣器官出现的功能性运动障碍,从而引起口腔共鸣障碍,造成发音不清,音质异常等[1]。现阶段国内对学龄前听障儿童口腔共鸣特点分析较少,学龄前3~5岁正处于言语发育的黄金时间,了解此阶段患儿的口腔共鸣障碍特点,可以为语训提供指导依据,帮助听障儿童更好地获得语言。
选取杭州市爱诚康复中心、杭州聋儿康复中心以及襄阳市启声听觉言语开发学校的3~5岁语前聋听障儿童共30名,男女各半,其中3岁、4岁、5岁年龄段的儿童各10名,助听后听阈评估为最适或适合,均已接受半年以上语训,具备一定的发音能力,可以进行简单交流,且无其他疾病。对照组为普通幼儿园中健听儿童30名,男女各半,各年龄段10名,采用游戏测听和声导抗排除听力问题。
测试环境背景噪声低于45 dB(A),录音设备为带专业声卡和线性输入端口的笔记本电脑,单向麦克风,前置低通放大滤波器(参数为滤波20 kHz,增益40 dB)录音软件为PRAAT软件,采样频率为44100 Hz。录音时麦克风倾斜45°,让儿童端坐于电脑前,距离麦克风10 cm,在舒适状态下用标准普通话进行发音,要求发音平稳,/a/、/i/、/u/每个单韵母发音时间不少于2 s,每个韵母录音3次通过线性预测谱提取平稳段的共振峰F1与F2,取3次录音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表1 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共振峰/a/F1、/i/F2、/u/F2值(Hz,x ±s)
使用SPSS 19.0软件,独立样本t检验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性检验标准为P<0.05。
对30例听障儿童和健听儿童共振峰/a/F1、/i/F2、/u/F2进行比较发现,听障儿童的/a/F1、/i/F2均极显著低于健听儿童(P<0.001),/u/F2均极显著高于健听儿童,两组儿童的/a/F1、/i/F2、/u/F2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见表1。
口腔共鸣障碍可分为前位聚焦、后位聚焦、喉位聚焦和混合型(同时兼有两种以上聚焦类型)。根据杜晓新[2]等对共鸣障碍评估的原理与方法中对口腔共鸣障碍类型的评判标准,本实验30名听障儿童中发/i/音F2异常的有4人(13%),发/u/音F2异常的有20人(67%);正常儿童中发/i/音F2异常的有1人(3%)。30名听障儿童中有21名(70%)存在口腔共鸣障碍,其中前位聚焦障碍17名(57%),后位聚焦障碍1名(3%),混合聚焦障碍3名(10%),正常儿童中有1名(3%)存在后位聚焦。详见表2,3。
表2 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口腔共鸣异常的指标[n(%)]
表3 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口腔共鸣异常的类型[n(%)]
共鸣障碍是言语形成过程中由于舌、唇、软腭等共鸣器官运动异常,导致共鸣腔体积异常,使言语聚焦点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共鸣效果[1]。核心单韵母/a/、/i/、/u/处于口腔中3个极点位置,/a/舌位最低,与下颌运动有关,而/i/舌位最高、最靠前,/u/舌位最高、最靠后,并且第一共振峰F1反映咽腔的大小和共鸣状态,与舌位高低间存在反向关系,舌位越高,频率越低,反之则相反;F2反映口腔的大小和共鸣状态,与舌位前后间存在同向变化关系,舌位越向前,频率越高,反之则相反[3]。故测量听障儿童核心单韵母/a/的第一共振峰F1(aF1)、/i/的第二共振峰F2(iF2)以及/u/的第二共振峰F2(uF2),来分析听障儿童的口腔共鸣特点、言语聚焦问题以及判断该儿童是否存在口腔共鸣障碍。
核心单韵母/a/、/i/、/u/在发音时对构音器官的要求各不相同。发/a/时下颌应向下运动,舌处于低位,F1反映下颌向下运动的情况,该值越小表示下颌运动范围越小[4],本次实验中学龄前听障儿童的/a/F1显著低于健听儿童的/a/F1,说明听障儿童的下颌运动范围较正常儿童更小,运动受限,导致共鸣腔增大。由于共振峰随着共鸣腔的增大而减小,因此听障儿童/a/F1小于健听儿童,提示不存在喉位聚焦的倾向。发/i/时下颌和软腭应上抬,同时舌体向前方运动。听障儿童的i/F2显著低于正常儿童的/i/F2,说明听障儿童发音时舌向前活动幅度小于正常儿童,舌位靠后,向前运动有障碍,导致共鸣腔增大,提示存在后位聚焦的倾向。发/u/时下颌、软腭应上抬,舌体向后方运动,听障儿童的/u/F2显著高于正常儿童的/u/F2,说明听障儿童的舌向后运动幅度小,舌位靠前共鸣腔减小,提示存在前位聚焦的倾向。由于听障儿童常存在下颌运动受限,影响咽腔的共鸣,同时,舌的运动存在不同程度功能性障碍,影响口腔的共鸣,因此,听障儿童常存在口腔共鸣障碍。本研究中30名听障儿童有21名存在口腔共鸣障碍,发生率为70%。其中前位聚焦障碍17名(57%),后位聚焦障碍1名(3%),混合聚焦障碍3名(10%)。本研究中正常儿童也有1名儿童/i/F2偏低,为后位聚焦,可能与其平时的发音习惯不佳有关系。
听障儿童出现的下颌运动受限、舌位靠后、下颌与舌的协同精细动作不良致使其共振峰与正常儿童相比有明显差异,造成了共鸣障碍,影响其言语的清晰度。听障儿童普遍存在共鸣障碍,其原因可能是助听器的增益不够,补偿不佳或声音输入失真导致听障儿童获取的言语信号不完整[4,5]。
听觉系统、中枢和发音器官结构和功能的成熟程度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前提[6]。听障儿童开始配戴助听器的年龄越大,其与同龄人的听龄差距越大,加之助听器的补偿不能使之达到正常水平,因而听觉系统得到的声音刺激不够多,可能导致听觉系统和听觉中枢发育迟缓的问题,非正常的听觉功能不能对自身言语进行监控也会导致输出言语信号时存在诸多问题。另外,虽然大多数听障儿童的发音器官正常,不存在器质性病变,但由于长期不使用或利用不全面,导致舌肌僵化,各发音器官配合不协调[7]。发音器官的功能性病变也是听障儿童易存在口腔共鸣障碍的原因。
综上所述,听障儿童即使经过一定的康复训练,与健听儿童的口腔共鸣依然存在差异,口腔共鸣障碍的比例很大。因此,对于学龄前听障儿童应根据口腔共鸣障碍的类型及特点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加强下颌与舌的运动训练,提高听障儿童口部精细运动能力,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言语康复训练,改善言语清晰度。
[1]黄昭鸣,杜晓新.言语障碍的评估与矫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2-85.
[2]杜晓新,王蕾,卢红云,等.共鸣障碍评估的原理与方法[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1,3:68.
[3]叶蛮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8.
[4]陈佼佼,万勤,张青,等.学龄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口腔共鸣特点的比较研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21(3):233.
[5]万萍,黄昭鸣,周红省.口咽腔共鸣障碍患儿测量与矫治的个案研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8,16(4):332.
[6]夏静宇,管燕平,薛永强.4.5~5.5岁聋儿与正常儿童语音清晰度的比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8):707.
[7]黄振美.聋儿语训初探[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5,18(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