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摘 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不仅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们学会数学、学好数学、应用数学的基础保障。可以说,计算是数学的第一步!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扎扎实实地开展好计算教学,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最重要的就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合作与交流中走出数字与公式重复训练的沼泽,形成熟练的计算技能,成为计算小能手。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交流;计算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当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计算在小学数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准确、快速、灵活的计算能力也成为小学教师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计算也成为不少教师头疼不已的难题。我们都知道,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活泼好动、粗枝大叶、逻辑性不强,在计算过程中常常有这样或那样的小毛病。即便教师反复讲解、反复强调、反复练习,效果仍然不甚理想。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怎么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呢?在反复的思考与实践中,笔者终于寻得一条有效途径,那便是发挥同伴力量,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在计算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同伴的力量,引导学生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以合作交流为利剑,带领学生在课前交流、课堂探讨、课后互评,从而一起走出小学数学计算桎梏,取得计算学习的“真经”。
一、 课前交流,共同揣摩计算原理
课前交流是一节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教师能善于运用课前教学环节,就能为这节课做好铺垫,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计算教学课中,教师应在正式进行计算新课教学之前,通过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计算原理,并就自己的思考成果互相交流,共同分析,取长补短。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在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就要了解小数的计算方法,这个过程应该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经历了探索的过程,再和同伴相互交流,这样学生自己能够比较容易地揣摩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原理,从而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课堂上的教学过程如下:
师:上个单元,我们认识了小数。这个单元,我们要来学习小数的简单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你们知道小数是如何计算的吗?
生:不知道。
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其实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在原理上是一样的,你们想不想自己探究一下小数的计算原理呢?
生:想。
师:好的,现在老师给大家出示两个题目,你们尝试进行计算,在计算过程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一起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奥秘。给大家5分钟时间。
(教师板书:32+15=?3.2+1.5=?学生讨论探究。)
师:时间到,你们在这两个算式中发现了什么奥秘吗?请派一位代表进行汇报。
生:第一个是整数加法,我们用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的方式很容易算出了答案。32+15=47。第二个算式看起来和第一个算式很相似,于是我们经过讨论,参考整数加减法的方法尝试计算,将两个小数十分位的数字相加,放在十分位,个位的数字相加放在个位,小数点照抄下来,所以我们交流讨论得出的结论是3.2+1.5=4.7。
……
在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教学之前,先引导学生通过课前交流,揣摩计算原理,尝试计算,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其实,在很多计算教学中,我们都要善于寻找不同计算方式之间的联系或差异,以现象或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引导学生在教之间进行以学为主的发现学习,让他们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主动发现问题、抓出联系或者进行对比。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能让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一定心理准备,以先学的热身运动促进后教的动态生成。笔者想,这样的课前学习,对于我们计算教学的开展,尤其是算理的讲解与分析,是大有帮助的。
二、 课堂探讨,深入计算方法分析
课堂讨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课堂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提高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深入分析计算方法,深层次理解计算原理在实践中的运用。需要强调的是,开展课堂讨论,并非将课堂完全交由学生,让学生们任意展开讨论,而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进行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在师生的互动与思维碰撞中促进计算方法的动态生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而且对计算方法有自己的理解与体会,识记与应用起来也就更加的顺手。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以个位数》,在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中,学生要学习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给学生讨论的时间,深入进行计算方法的分析,找出最快最准确的计算方法。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一段教学过程:
师: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我们都运用了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哪一种计算方式是最快最准确的呢?以20×3为例,请你们讨论分析我们用到的计算方法。
生:我们通过对乘法的理解,20×3就是3个20相加,我们在脑海中进行运算20+20+20=60,很快就得出了答案。
生:这样的方法思路清晰,但是如果遇到复杂的数字,口算难度就很大了。我们认为“两个十乘三是六个十,六个十就是六十”。
生:还可以借用乘法口诀,二三得六,末尾添一个零,这是最简单的。
……
师:一个算式有不同的解答方法,你们通过对计算方法的分析找出了最简便的方法,利用了合作的力量,非常棒!
在这样师生互动的探讨过程中,学生们拧成一股绳,以学习的小主人身份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经历了计算的生成过程,这样能够有效地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充分利用已经掌握的乘法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难题。笔者以为,这不仅有利于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能够促进他们对乘法知识,尤其是乘法口诀、乘法运算规则的巩固。
三、 课后互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数学课程中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更是重中之重。熟能生巧,计算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日常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布置给学生不同的计算题目,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但是因为教师时间有限,并不能够逐题进行讲解,学生弄不清楚也就只能不了了之,不會还是不会,这样的练习就是无效的。在课后练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合作的力量,针对课后学习、课后互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除法》,在这个单元中,学生要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笔算,这是单元的重点,同时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运算涉及数位等问题,较为复杂,也是这个单元的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用了较多的时间进行讲解,而上交的作业常常让人大失所望。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笔算,对于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说都是有难度的,需要大量的练习操作,而练习的批改和反馈是练习有效性的保障,而教师不能面面俱到,题题顾及,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可以利用合作的力量,让同桌之间对作业进行互评,发现问题,探究改正,在这个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在课堂小测中,我们可以精选几道典型变式练习让学生们当堂完成,并在小组间交换作业本,拿出红笔进行批改,在批改后,鼓励各个小组开展“交流会”,自主进行订正,并对小组中的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计算思路,分享自己的计算心得。
总之,“课前交流,共同揣摩计算原理;课堂探讨,深入计算方法分析;课后互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样的合作交流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们计算的主动性,帮助学生们理清并理解算理,有助于他们计算能力的提高与计算思维的养成。众所周知,小学数学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正因如此,一线教师更要在计算教学过程中发挥教育智慧,巧妙利用同伴的力量,以合作交流为利剑,将计算原理的揣摩、计算方法的分析、计算练习的评价交给学生,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提高效率,共同破除数学计算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