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主体性,落实小学语文新课标思想

2017-03-24 19:14陈少弟
新课程·上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主体性

陈少弟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课堂中每一个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教师在课堂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发展。课堂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学科素养的综合提升。

关键词:落实课程理念;关注学生发展;主体性

课标提出“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课堂中要提升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话虽然好说做到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结合修订课标的学习,我翻开苏霍姆林斯基著的《给教师的建议》第89条“怎样听课和评课的第二小节,教师的课有没有明确的目的,目的是否达到”后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的课,包括许多所谓有经验的教师或有多年教龄的教师的课以及所听的一些录像课、大赛课,都或多或少存在目的没有达到的问题。反思自己的课更是存在这一问题。新课标中提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每一个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教师在课堂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发展。你关注了吗?关注了儿童的发展又是否关注了“每一个”?看似一句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且要做到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下面就課堂中如何关注谈几点看法。

一、关注课堂中的假象

阅读课上,表面看课堂气氛很热闹,但是益处甚少:孩子们并没有学习朗读。这种现象太常见了。正因为教师在学生朗读前提出要求,记住他读的错误,并要纠正,所以造成了学生只听错误或等机会积极发言,不管别人读得好的值得学习的地方,更没有去边听边思考自己认为某些地方该怎么读,我为什么要这样读?表面看课堂中热闹非凡,似乎老师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学生实际的收获没有多少。看似简单的目的,其实每一位教师并非容易做到避免上述假象。

二、关注课堂中学生主体性

这里必须最大限度地注意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情况。这样做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关注学生能力提高的过程,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同时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学生在学习时“教师必须仔细地观察每一个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应当教给学生独立工作。”这样不正体现了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学生没有学会独立地解答应用题,这种假象,在实际工作中又有多少教师在关注呢?一定要迫使学生独立工作,在课堂上独立思考、独立实验,在此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效果不就更好一些吗?“正像肌肉离开劳动和锻炼就会变得萎缩无力一样,智慧离开紧张的动脑、离开思考、离开独立探索,就得不到发展。每一个学生是怎么学习的,教师是否提出了这样的目标,即毫不例外地让每一个学生都从事独立的脑力劳动。我在教学《穷人》(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最后一自然段时,学生通过对前面内容的理解,对沙俄时代穷人生活贫困,命运悲惨以及对渔夫与桑娜那淳朴、善良的人性美有了感情上的升华,因此,对渔夫和桑娜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在读到“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出现这样的情景:

生1:我强调的是西蒙的两个孩子现在有人收养,表达了渔夫和桑娜的善良。

生2:我在读时强调的是“在”字,因为“在”更能表达桑娜善良的心,早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放好了。同时给同样具有善良心的渔夫一个惊喜。生2同学随即朗读了“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读时强调了“在”字的读音),这时同学们个个兴致勃勃地投入对文本的研究。

由此可见,学生从心灵深处产生了敬佩渔夫和桑娜的真情,对西蒙的两个孤儿终于有安身之地,有人抚养的同情和愉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情感得到了升华,真正意义上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这一过程彰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关注学生理智热情

学习和智力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来自内部。人在心理上和生理上一样,有一种欲望,如同生理上有饥饿和干渴一样,人们也有理智的欲望。外部的刺激,特别是社会环境中的刺激,决定了理智动力前进的方向。

因此,课堂中要严防假象的迷惑,关注每个学生是怎么学习的,关注“毫不例外地让每一个学生从事独立的脑力劳动。”即使是笨鸟也会逐渐学会飞的。当教师一走进课堂既要看到大雁翱翔天空,也要看到蜗牛,而且要想方设法迫使蜗牛多前进一步。关注课堂中每一个学生是上好课的基础,关注可以避免课堂中的假象;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寻找发展学生独立工作的路径,关注是通往学生心灵的大道,关注是激发学生智力发展的刺激物。这难道不可以说“关注”就是教育吗?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一新课程理念,只有我们在课堂中的各个环节去关注每一个学生,他们的核心素养才会得到提高。

编辑 王亚青

猜你喜欢
主体性
浅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创新研究
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陶行知“六大解放”之快乐游戏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