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作高”的教学研究与启示

2017-03-23 21:04周晓婷
教育家 2017年2期
关键词:锐角三角钝角线段

文|周晓婷

三角形“作高”的教学研究与启示

文|周晓婷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在一些课堂中存在的单一、他主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研究起因

在四年级下册的《教师教学用书》P81中指出:“在钝角三角形两条短边上作的高在三角形外,学生比较难理解,在小学阶段不作要求。”对于这个难点,教材降低了要求,到底要不要教三角形短边上的高?带着这个疑问,笔者仔细研读后续教材,发现了五上教材中的《多边形的面积》。

如果孩子们对钝角三角形短边上的高一无所知,这样的题又该如何应对呢?于是与一些有经验的数学老师进行探讨后,达成了共识:认识各类三角形的高,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形成钝角三角形短边上高的一种图像表征,作图不作要求。

实践研究

为了更准确地找到学习“高”困难的症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寻找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笔者进行了前测和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在没有教的前提下,92%的学生能画出锐角三角形的高;57%的学生能找到直角三角形的高(其中34%以长边为底);43%的学生找到了钝角三角形长边上的高(短边上的高,无人知晓)。在学三角形高之前,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高。因此,笔者发现了学生对高的两个误解。

误解1:边是不可以延长的。学生普遍认为,画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是可以延长的。但平行四边形的边是线段,是不可以延长的。同时这样的想法,制约着对钝角三角形短边上高的认识。

误解2:高必须在图形内。绝大部分图形的高,都在该图形内,这让学生对“高”的概念本质理解有偏差,“高”成为图形中的一部分,存在于这个图形里。其实高只是长度,表示该图形高度的线段长度,因此线段的位置是可以变化。

对“三角形的高”,学生似乎已经“知道”了,但又很模糊。教师要做的,就是抓住学生的“知道”,纠正误解,为教学找到有力的支点。

第一,关注认知规律,促成概念内化。改变传统的画高教学,先感知各类三角形的高——找共性,理解高——独立尝试画高。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同时在画高的过程中,述说作高过程,逐步清晰“顶点”与“对边”的关系。

第二,尊重认知经验,把握教学起点。教学就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逐步突破新知识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从学生画点C到直线的AB距离——C点移动形成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分割平行四边形的一半,认识锐角三角形的高,理解高的概念。通过一系列的变化,让新旧知识融为一体,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化难为易。同时,只有在生活经验中认识和提炼概念知识,才能让数学学习有根可循,彰显其应用的价值。教学中,教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将一块三角形木板推进房门,能推进去吗?在解决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引出了同一个三角形,底不同高也会不同。对“高”获得更加全面和丰富的认识,从而为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高”的本质属性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第三,动态过程,感悟方法。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通过点C的移动,让学生经历从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高的位置变化以及联系,这样丰富的表象,为画出钝角三角形短边上的高提供充分的感性基础,成为学生感悟作高方法的重要依据。课中没有对钝角三角形的作高进行教学,只是让孩子们进行了感受。课后,对班级中的孩子进行了后测。结果表明:53.5%的孩子已经能画对钝角三角形短边上的高;100%的孩子能在平行线间,找到高相等的三角形;找高相等的三角形,一组95.3%,两组及以上46.2%。

几何概念中的作图教学,并不是一种技能教学,而是概念外显或概念的应用过程。让学生在丰富的高的图像表征,理解高的概念,感悟作高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明显优于机械地教学作高的方法。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半山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锐角三角钝角线段
过非等腰锐角三角形顶点和垂心的圆的性质及应用(下)
过非等腰锐角三角形顶点和垂心的圆的性质及应用(上)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锐角三角函数》拓展精练
合金钢钢轨组合式钝角辙叉
数学能力月月赛(6)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
在“拼”中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