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 韦
培养创新人才,教师该怎么做
文|周 韦
培养创新人才是现代社会发展给教育提出的要求和任务。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要想处在引领世界的地位,创新型人才是最核心的要素。教育就是要培养出在社会、经济、科技等领域具有创造和创新能力,并能引领国家发展的“创新”人才,而基础教育也要紧紧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创造与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会一蹴而就,创新素养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升,不单单是教育体系中某一阶段的任务,培养创新人才应是基础教育的一件长期的任务。从基础教育服务创新人才培养来说,基础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奠基阶段,核心任务是培育“更具创新潜质的学习者”。对中小学而言,“人才”是一个将来时态,培育“更具创新潜质的学习者”,才是中小学教育的进行时态,也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创新人才总的功能定位。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面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载体。优良而极具内涵,丰富、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是培育创新人才的“土壤”。
首先,学校文化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学校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无法比拟的。
其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学校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着潜在的巨大作用,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第三,要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着力于学校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师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构筑全员共建的学校文化体系。特别要突出的是学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应有意识、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此外,在学校管理中也要突出学生主体的地位。要让学生明白,他们不仅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学校管理的主体之一。在校园文化建设这个层面上怎么样来突出主体性,鼓励创新,使这种创新的精神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这正是校园文化的内涵和魅力,这种文化的创新也就是潜在的“创新文化”。
面向全体学生,树立人人成才的人才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我们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所以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全体学生,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人才观。“拔尖的创新人才不是‘拔’出来的,而是在适宜的土壤中成长来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基础教育既不能着眼于人才的成型,更不能紧盯着人才的输出,应该着眼于奠基和夯基,着眼于“苗子”和学生的潜质。因此,基础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面对全体学生,指向每一个孩子,追求的是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树立责任感、敬畏感,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的言语,包括教学言语、肢体语言,都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的行为,以及教师的评价,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树立一种责任感、敬畏感。敬畏课堂,就会精心准备每一堂课,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胜任力;敬畏学生,就会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
精心呵护每一个学生 精心呵护学生,就是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让学生创造、创新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挥;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增强学生创新的动力和创造的信心,这是基础教育在课堂文化建设上应该重视的。精心呵护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使学生能够获得主动自由发展的机会。除了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外,还要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些活动,除了教育教学活动以外,还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努力营造这种创新思维的环境。精心呵护学生,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公民意识和竞争意识,这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推进素质教育,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是对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如果教育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劳而无功。
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面对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性任务,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者,而应与全体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朋友关系;教师应该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融入学生中,与他们在一个平台上探究、交流、对话、引导、点拨;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需要;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与享受;教师要切实转变“学科本位”的思想,应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树立学生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的新课程观念;要善于整合学科资源,善于组织和利用好实践课程。
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关系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应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关系。恩格斯说过,一个学生能够用两个小时学会二项式定律,那是人类长期积累的经验。不能强调了学生学习的探索性,就因此忽视了教师的指导性,致使学生大量地、盲目地去摸索,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法上的一种误解。教育的本身功能就是把人类积累上千年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教育的功能是不能忽视的。我们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探索和研究科学的方法,特别是教师科学的引导、指导对方法,不能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无谓地去摸索。
教师应遵循教育规律,探索、创新科学的教学方法 面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基础教育的教师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盲目追新,要遵循教育规律,深刻反思。基础教育目前有许多的困惑,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时间、有精力接触社会,去自我探究,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但有许多教师在落实过程中就走样了,出现了“减负减负,后果自负,松绑松绑,最后落榜”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遵循教育规律,没有很好的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所以我们应更多地探索、创新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率,在教学效率提高的基础上,给学生最大限度的留有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需要通过后天有目的地培养,而兴趣则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究、创造的动力源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尊重学生的选择,当好引导者 文化的多元、课程的多元,以及兴趣、爱好的不同,使学生在个性特长的发展方面必然面临一次次的选择,教师教给学生创新方法也会增加更多的选择性。其实学生选择的过程,就是一种价值判断、一种效应判断的过程,就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经历。教师要在学生选择的过程中尽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给学生自主选择的过程,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做好学生的引导者。
面对创新人才的总体目标,作为基础教育的广大教师,一定要在教育思想、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行为方面发生根本的改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自觉地、深入地探索新课程规律。超前进入新课程,将新思想、新观念融入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城第一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