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娄 艳
情满内心,趣贯生活
——浅谈高中语文优秀生的培养
文|娄 艳
优秀生是个什么概念?很多时候,我们给出的答案依然是学习好、成绩好。诚然,学习好、成绩好是优秀的一种标志,但优秀的标志绝不只是学习好、成绩好,语文学科尤其是这样。在当下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中,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明白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什么,为了什么立于三尺讲台。我认为教师要培养文化修养高的人,三尺讲台的意义是服务于人,而非单纯地成就分数。而语文学科的优秀生更与分数、成绩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语文,作为母语的外化,作为文化内涵的载体,需要的是每一个中国人虔诚地徜徉其中。作为语文教师,我要做的就是润物无声地影响,情满内心地培养。
智商与情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情商更强调感情上的管理、控制,从而增强理解他人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语文学科强调借助文字达到感情上的共鸣,对各类情绪、感受能够体会、理解,进而感同身受。这不仅有助于对文字的理解,更有助于与他人的和睦相处。
理解多种情感,懂得多样生命体验在讲授《归园田居》时,我问自己:学生学习这首诗的最大障碍是什么?认真思考后得出以下结论:希望学生真正领会田园诗派的魅力进而思考中国知识分子的特有气质以及对我们的启示;而学生学习这首诗的最大障碍就是体会不了田园诗歌的魅力。田园生活对都市学生来说显得有些陌生,学生很难理解陶渊明所选择的田园生活好在哪,何以让他如此迷醉。为此,我确定教学的重点在于带领学生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充分领悟田园生活的美好,努力做到对作者的选择感同身受,进而深入思考古代知识分子的特质及对我们的启示。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注重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感情的浓度。
设计一:个性的预习作业。让学生以最擅长的方式去理解田园生活并展示给大家。学生的预习作业做得丰富多彩,用音乐、美术、文学的载体展示对田园生活的理解与体会。在看过学生的预习作业后,我挑出了精彩的作业在课上让学生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于诗人的选择。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更多调动自我的多种感受体验,理解别样的人生情感。
设计二:视觉听觉感染。在课文学习之前,我精心挑选了十几张田园生活的唯美图片,挑选了体现乡村风情的音乐,配着音乐展现田园生活画面,全力营造感性的田园生活。用视觉听觉冲击学生的感情世界,带领他们在精神上走进田园生活。既而用古筝伴奏乐作背景为学生朗诵《归园田居》,带领孩子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
设计三:教师动情讲述。在课文学习过程中,我向学生讲述了自己童年真实的田园生活经历,那些逮蜻蜓、捉泥鳅的场面,那些夕阳下坐在牛车上看炊烟的记忆……让学生领略田园生活的魅力。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的感情是丰富的,一个热爱生活、懂得情趣、追求品位的人必须有感性的一面,而语文课就是培养感性的最佳途径。当然培养感性认知很难,但是只要遵循情感建立的规律,用心设计,调动多种手段,确立学生的一种情感认知和体验,并不是不可能的。这种浓浓的感情就会成为学生人生中的一种情感素质,丰富着他们的生命体验,让他们的人生更加精彩。
种植爱与善的种子,内心充满温度优秀的人才不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还有可以不断释放的人格魅力,这魅力更多的是他良好的性格和优秀的品质。语文课的文字背后有太多值得挖掘的人生百味,引领学生玩味人生际遇所获得的思考与领悟,对学生会产生长久而深刻的影响,这影响潜移默化铸就着学生的性格和品质。比如,在学习《荷花淀》时,引领学生认识女人们对丈夫的爱,对家庭的爱,对国家的爱,在平凡的语言中感受最真最纯朴的情感,从而体会中国传统女性的最美品性。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这就是大语文观。在我看来培养优秀学生必须让学生有思考与领悟,而这领悟更多的应该是情感体验或是情感的升华,进而让学生内心充满温度。
何为高雅情趣?高雅情趣是健康、科学、文明、向上的情趣。它体现了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在我看来一个人高雅的情趣决定了他的生活质量,生命品质。平日里,我经常借助课文文本或写作时机渗透给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
在学习《兰亭集序》时,我特别带领学生了解文人雅趣。告诉学生,中国文士阶层有“以文会友”的优秀传统,“或十日一会,或月一寻盟”的雅集现象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独特景观,诸如兰亭雅集、西园雅集、玉山雅集等,更是引为历代文坛佳话,诗文书画歌颂不绝。在学完本文之后,我留了一项很有情趣的作业:给自己的书斋(学习场所)命名,并书法命名。我想以此告诉学生,文人雅趣既是一种生活情趣,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为了让学生学会观察,感受生命,培养多样生活情趣,我让学生去寻找大自然中的一株植物或者自己养一株植物,用三个月去观察植物的生长,感受生命的成长,感悟培养生命的过程,并要求每位学生写出四篇观察日记,并最终完成一篇更有思考意义的大作文。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观察能力,提升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与植物的接触与关注中感受着植物给生活平添的生命力与美好,以及它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放松与享受。
生活总会有挫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我希望学生懂得,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平凡的生活中,保留艺术的视角,诗意的心境,就会让自己的生活充满高雅情趣。这是一个语文优秀学生应该具备的素养和状态。
语文课独有的魅力就是让学生领悟一种文化的积淀,或懂得一种美好情感,这种承载着人文情怀的教学,让语文学科有着特别的魅力,挖掘课文背后的人文情怀是语文老师在成长成熟中应具备的能力。说到底,文学是离不开思想,离不开情的,人也应该是有情有思想的,从每一篇文章中挖掘出文化情怀,人文思想,是对教师思想、情怀的考验,也是走向成熟的语文教师独有的人格魅力。
例如在学完《归园田居》后,为了让学生从作者身上获得更多的思考和领悟,我留了一项课后练笔作业:我要做一个怎样的知识分子?可以说这项作业是对课堂思考的进一步思考,具有时代意义,现实意义。诗人已逝,但其精神还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传承的一面,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知识分子都应该有自己的固守。学生也会在思考成文过程中去体会知识分子的责任、情怀,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获得更多正能量的感染。
再比如学习完《阿房宫赋》后,引领学生思考中国文人的济世情怀。让学生认识到:多情的中国文人,千百年来,渗入骨髓的忧患意识、济世情怀,是穿越时空涓涓流淌的一股清流,凌风怒放永不凋谢的一枝奇葩,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注入了无限的活力,书写了彪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长卷。文人用笔抒写着对理想的追求,对社会的责任。在他们的字里行间充满着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文化担当精神。在教师的引导及解读下,学生不止了解了一篇文章,还有文字背后更值得关注的作家的情怀。这样的思考及认知对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学生是极其重要的。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展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感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担当起“优秀”二字吧。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课堂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场所,这是我不变的追求,也是培养语文优秀生的首要任务。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一五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