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宝应县城中小学 汪 惠
上出语文课的“活”性来
江苏省宝应县城中小学 汪 惠
活性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舞台,一个充盈师生生命活力的场所;是生动、活泼,更有意义,更富有变化的,课堂形式要更多的从讲解型变为活动型,目标指向要从内容理解变为言语实践,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更是主动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上出语文课的活性,就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要聚焦教学目标,弹性设计教学流程;要立足儿童本位,激活儿童探究欲望,经历探究历程,体验探究的快乐。
《标准》强调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而有些教师依旧走繁琐分析的老路,以“链”的形式,凸现教学流程,即按部就班地处理和运用教材,顺着课文情节,逐段设问,逐段讲解分析。学生顺着老师的“牵导”逐段读、思、答。若是顺应老师的意愿,学生马上享受“掌声”的鼓励。若稍有偏颇,教师则立即“收缰”,不敢越教材半步。至于跨越单元体系或学科界限去“整合”更是免提, 因此,学生阅读兴趣大减,灵性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其实,教师应潜心钻研教材,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设计阅读过程、阅读方法,巧妙地整合阅读内容、阅读目标,更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整合阅读过程最有效的方法是釆用“板块结构”呈现教学流程,即在学生整体感悟的前提下,以“板块推进”代替“线式结构”,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随机抽取阅读材料,并相时灵活地选取最高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阅读。
如教学《夹竹桃》一文,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我将2、4、5、6自然段整合在一起,让学生读课文直接写夹竹桃的语段,待学生对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给 “我”带来的幻想有深刻的认识后,我以一个主问题“课题是《夹竹桃》,为什么还写其它花呢?是不是跑题了呢?”学生的探究欲望再一次被点燃,开始用自己的方式研读第3自然段。这样安排更利于学生整体感悟夹竹桃的美,还能在对比阅读中领会“反衬”的写作方法。
整合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也可以打破教材体系,把同一题材的文章放在一起阅读,使学法相互渗透。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我把题材相似、写法雷同的《山谷中的谜底》《螳螂捕蝉》《最大的麦穗》三篇课文组合在一起阅读。以一课为例,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与能力,更是主动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从而激发、彰显了语文课的活性。除此,也可以巧妙地将语文和其它学科整合。
体验是学生与文本的深刻对话,深层阅读,深化神韵。体验性阅读就要立足于富有表现力的朗读,必须对课文的意义有较深刻的理解。所以,阅读应以理解为基础,应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情境中,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前提下,自主“虚心涵咏、切已体察,潜心会文”,多在文中走几个来回,促进学生读出文本表面意思和文后意蕴,即读出言外之意。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评价不能以成人对课文的感悟质量标准评价学生的阅读水平,更重要的是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如观摩课《番茄太阳》片段:“如果不是盲童,明明挺漂亮的:乌黑的头发,象牙色的皮肤,精致的眉毛,笑起来像个天使。看着她,让人隐隐心疼。”现在,明明就站在你面前,她问:“阿姨,我长什么样?”你怎么对她说?学生很自然地学用书上的语句,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出,说的过程也是角色体验的过程,疼爱、怜惜之情油然而起,既进行了言语的训练,又润物于无声之处。
除此,课堂上,我们还要选择个性化的阅读形式。如表演读、分角色读、自读、小组合作读、大组竞赛读、主持人式评读、圆桌合议式赏读、答辩式诵读等,这样,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从而点燃了语文课堂的活性。
只有经过探究、读悟习得的语言才能更好的提取和运用,发挥有将效地正迁移。这里的“探究”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假象答疑,而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己去发现,在“最近发展区”内去探求,去亲历。首先,幵放阅读目标。目标制定不应成为老师的专利,不能将“目标”喂给学生,而应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基础和教材特点,激情诱趣,诱发“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的内驱力,将学习任务和原有知识基础结合起来,从而激发主体内部矛盾,产生认知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激励学生将外在的显性目标转化为自己探求的隐性目标,使学生有疑而“探”。
如教学 《珍珠鸟》一文,我组织学生将不理解的语句划出来,结果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地将“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一句作为探究焦点。由此,将读书探求的目标渗透于质疑中。学生既而主动“潜心会文”,积极探究“为什么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信赖,能创造出怎样的境界”。语文教学应以教材为例,引发课外探究。如执教《春联》一文,课前激发学生搜集春联、诵读春联,体会春联的语言特点,探究有关春联的知识。课堂上,学生就会自然地交流探究心得,体悟春联内容会很轻松,领会春联对仗的结构也是游刃有余。最后,开放关系。“探究”应在师生平等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进行,在学生由浅入深地探求中,教师应顺学而“导”。以学定教,应时刻处于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地位。鼓励、诱导学生质疑,指导学生学会借课文自行设计问题,尝试自读、自悟、自探, 然后以答辩的反馈形式,凸显检查探究实效。必要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搭一个“脚手架”, 使探究突出“重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释放出语文课堂的活性来。
语文教师要想上出语文课的活性,就必须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树立“用教材教”的全新理念,优化教学设计,切实让学习在课堂真实发生。如此,才能使语文这个“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实现语文教学的优质高效,上出语文课的活性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