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 斌
又读先生陶行知
文│刘 斌
周末又读陶行知的文集。已记不清何时初读先生的文集了,但其中一首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诗成了我的座右铭,成为激励我做好教育工作的动力和源泉。
“余今生之惟一目的在于经由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民主国家”,这是陶先生的立志之言。1923年,陶先生在给妹妹陶文美的信中说:“我们的使命就是运用我们全副精神,来挽回国家厄运,并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交与后代。这是我们对于千万年来祖宗先烈的责任,也是我们对于亿万年后子子孙孙的责任。”读到这里,我分明看到先生脸上的红光,心潮起伏而意志坚定地注视着远方,而那远方里是我们的今天。一种从容不迫地将理想化为现实的坚定地教育信念荡漾并沉静在他的胸中。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我们正应满怀豪情地践行陶先生的意愿: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为建设一个“美丽中国”而尽我们自己的力量。
陶先生认为,人的本性是其本性和环境力量持续不断交替影响的结果。“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社会的观念和社会的兴趣只有在一个真正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发展。”“孩子们在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理想调控行动,人们以自认为正确的方式行事,而不顾及他的周边社会的赞扬或者贬低。”读到这些,我忽然想到《56号教室的奇迹》作者雷夫·艾斯奎斯,他读了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后,把“六阶段”导入任教的班级。这六个阶段是: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不正是陶行知历经八年之久的生活教育试验才得出的“教学做合一”的道理吗?
陶先生的观点朴素明晰:在学与做当中,知识与行为之间,是统一的。他说“知识是概念和行为的指导,行为是知识的人格化。”这正是所谓的“教学做合一”。他说,必须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的爱、服务、奉献的火热环境当中,并教化他去主动地爱、服务与奉献。反思我们的教育实践,是否真正做到了“教学做合一”?是否真正践行了“教育是一种行动”?
关于教育,陶行知说得很明白的:“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陶先生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先生是真心把自己奉献给教育的。先生真正践行着“不带半根草去”的情怀,却又有着无穷可做的事,有着无尽的责任。他说:“这又是我们的教育机会了,好教育要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所以,教育的成绩,就是‘技能’……”。这里,先生说教育要培养人的技能,服务于社会的技能。但是,先生还说:“人不能没有休息,但休息是人最险之时。人无论怎样忙都没有损害,倘若休息,则魔鬼立至……所以,学校里有音乐,便是给学生以正当的娱乐,使学生不致在休息时间做出恶事来。所以学校应当使学生在休息时有正当的愉快,这又是教育者的机会了。”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陶行知的教育观念里,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是倾情在其中的、“每时每刻”都在“念着它,想着它的”事业,有着无穷的教育机会在等着教育者去做。
八百多页的《文集》如汩汩细流,镌刻着先生的思想、行止。掩卷沉思,不禁惶恐:我们没有把教育当成事业?有没有意识到作为教育者的责任?有没有以“做一大事去”的情怀对待我们所从事的大事—教育?是的,教育,是真正值得用一生去做的“大事”!满怀敬仰,聆听先生朴素的话语:“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余音绕梁,久久萦怀……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