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共性”之基,催开“个性”之花

2017-03-23 17:17:14|
教育家 2017年30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共性船长

文 | 吴 俊

夯实“共性”之基,催开“个性”之花

文 | 吴 俊

笔者走上教学岗位16载, 2015年进入初中语文教学领域。在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相对于高中生,初中生性格更外向,他们对教师的教学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喜好、意见,展现自己的个性;他们容易动感情,参与欲和表现欲更强,他们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欲望和能力正在慢慢形成。

初中生的这些特点反映在教学活动中,则是有的学生上课特别兴奋,有的学生则平稳、内敛,还有的学生能提出非常深刻的问题。如在学习杜甫的《望岳》时,有人问:为什么“一览众山小”不能写成“晓”?在给他做了解释后,他还“不服气地”提出“晓,能写出动态,写出颜色变化,写出登顶的过程”。下课后,我想了很久,虽说原诗的“小”别有深意,但一个孩子能提出如此见解,至少说明经过了自己的个性思考,值得肯定和赞赏。我越发体会到孩子们语文能力、水平和兴趣的差异。期末考试结束,好的达到90分,差的只有20分,这让我有了尝试个性化教学的想法。

个性化教学,顾名思义,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进行施教,亦即学生需要什么,教师便授予什么,完全是一种自主式的学习。传统的教学,用统一的教材和相同的方法实施教学,很难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多姿多彩,很难在课堂上张扬他们的个性,特别是面对层次水平、兴趣不一的学生,面对个性张扬的低年级学生,统一性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在初一下学期,我进行了“中心任务驱动下的小组课堂合作学习——‘学习海报’式课堂”的教学实践。在“学习海报”式课堂中,全班学生自由结合成9组,课堂学习的中心任务是制作海报。课堂分为任务前测、海报制作、海报展示、海报质疑、任务后测五个环节。每组的四位成员(讲解员1名、制作员1名、设计员2名),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每人可以展现自己最擅长的方面。生生、师生的评价也建立在组的基础上,营造出了平等、宽松的氛围。而在海报的展示环节,生生、师生都可以质疑,这又营造了民主和谐的氛围。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自己的任务,所以学生都爱上这样的课,“没有压力,真有收获”——这是学生的真切感受。而教师教学的重点已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初一下学期《海燕》一课的学习。我布置的海报主题是“告诉你不了解的它——介绍诗中一个你感兴趣的意象”。第四小组选择了一个连我都没有留意的意象“大海”。他们指出,“大海吞没了闪电”“与狂风搏斗” “摔碎”“巨浪”,他们分析出“大海”与“乌云”“闪电”“巨浪”的不同,由此得出“大海”应该是代表着广大的革命群众的结论。此言一出,同学们心悦诚服地鼓起掌来。

“学习海报”式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每节课教师抛出一个“海报主题”(这篇文章最有教学价值的问题),整节课的学习任务都围绕这个主题。由于教师没有答案,更没有解题思路,学生对解决问题充满了兴趣。学生最大的乐趣就是“我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老师的问题”,而且九个组有九种解决思路,听别人的思路也是一种乐趣。在《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教学中,海报主题我设置为“海难时我看见的船长——某某海难采访要点提示”。学生们分组,有的扮演记者,有的扮演乘客,有的扮演大副,利用文本非常逼真地设计了一场记者采访。采访过后,船长的英雄形象就一目了然了。

一年教学尝试下来,我感觉收获颇丰。然而,本学期又有几个学生来找我。原来他们都不想和一位学生同组。因为那位学生既不擅长表达,也不能画海报,对文章的解读能力也跟不上大家。这时我意识到一个新的问题:“学习海报”式课堂给语文能力强、善于表达的学生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可是对于语文能力弱又没有可展现的特长的学生来说,帮助有限。我逐渐认识到,个性化教学绝不能排斥共性的统一教学,两者应该是相得益彰,各得其宜。

在文本内容正确理解后进行个性解读

曾经听过这样一件事:《背影》的公开课上,教师让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一位学生提出,文中的“我”欠缺交通意识、安全意识。这样的个性化解读有何意义?连正确解读都做不到的个性化解读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正确的个性化阅读,应该是在大家公认的共性认识的基础上,师生根据自己的学识提出更深刻、更全面的感受和认识的解读。这样的个性认识是对共性认识的补充和完善。

其实,这个错误我也犯过,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我上来就让学生制作海报“海难时我看见的船长”。有一组制作的海报里就有“船长是个不爱惜别人生命和自己生命的人”,这显然是因为不了解时代特点,不了解文章中心意思。所以,我修改了教学设计,在“任务前测”中,加入了文本内容的详细概括,对海难经过的梳理和背景的介绍。经过这样的统一共性教学,相信后面的错误就可以避免了。

用共性的阅读方法指导支撑个性解读

学生语文能力的增长不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就可以实现的。共性的阅读方法的指导是课堂教学必须要做的。海报主题的设置上,我精心安排,希望学生能得到阅读方法的启示。《海燕》,我选择文中一个意象作分析,告诉学生托物言志的手法;《谈骨气》,我问学生为什么说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然后告诉学生论证结构;《最后一次演讲》,我教给学生演讲的技巧;《为人民服务》,我告诉学生议论文要追求严密性;《爱莲说》,我告诉学生读文章要了解作者的品性、志向。随着潜移默化的积累,学生开始摸到了阅读的门径,找到一些最基本的方法。这些都是在海报展示之后,我进行的共性统一教学的重点内容。

在共性中寻找个性

没有人能一个人完成所有的工作、学习任务,与人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如果只尊重个性,也培养不出能适应社会的人。“学习海报”式课堂是建立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的,课堂上的学习单位就是小组,教师同学的评分单位也是小组。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是最重要的培养目标。

在《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角色,来准备访谈稿,从而让他们体验角色,还原船长形象。小组四人必须求同存异,共同去体验、去解读船长形象,每个组都有自己的不同思考。比如“机械师洛克组”注意到船长的专业性,“大副组”注意到大副接到船长拔枪的命令之后的心理变化,“见习水手克莱芒组”注意到第一次出海的水手的独特感受,还有“记者组”注意到每位采访者的不同视角和感受等等。一节课下来,我惊喜不断,我想学生只有在合作中,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期末评奖,获一等奖的第四小组组员的个人语文能力并不是最突出的,但大家齐心合力,在十次海报展示中,获得了72分的最高分。下课后一位语文成绩很好的学生来找我,“老师,我每次都有好的想法,但是想要做成海报展示,我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我下次要把组员都培养成好助手。”

鲁迅说过,未有天才之前应先有培育天才的土壤。个性化教学亦同。只追求个性,不培养共性的教学,是缘木求鱼。个性化教学不是随意乱为的教学,而是在统一性教学(遵循基本的教学原则和要求的教学)基础上,具有了自己教学主张、教学方法和师本课程的教学,是优秀教师卓越、出色的特征表现。

一年来,我明显感觉到,很多孩子的逻辑性和表达能力增强了,合作意识也大为提升。我坚信,只有坚持耕作好“共性”的土壤,才能开出明丽的“个性”之花。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十八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共性船长
喜欢在墙上画画是人类的共性吗?
艺术启蒙(2023年2期)2023-11-03 17:07:38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出发吧,船长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共性
杂文月刊(2019年14期)2019-08-03 09:07:20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当船长
小主人报(2016年9期)2016-12-01 06:23:35
音乐的共性
船长,我的船长
小布老虎(2016年5期)2016-02-28 18:14:08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