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苏丽霞
拓宽渠道,构建多元化德育网络
文 | 苏丽霞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就是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现在的学生普遍具有个性张扬、思考独立、信息接收来源广泛等特点,这就使得学校德育工作更加复杂和艰巨。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以生为本,讲究德育工作艺术,不断创新德育工作的方法、模式,对学生进行课内外一致、学校社会一体、融入日常社会生活的全方位、多元化的德育,才能更好地发挥德育工作的效能,进一步提高教育实效。
学校不仅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地方,更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各个学科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结合实际情况,充分挖掘课程内容的德育内涵,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真正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教育目的。特别是中小学开设的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思想政治课等课程,是对中小学生系统地进行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也是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对于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思想品德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应牢牢把握“课程德育”这一阵地,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提升他们的品德修养,为他们的全面成长奠基。
课外活动作为课内德育内容的延伸或拓展,是课内德育教学的有益补充。根据教育目标的需要,结合特定的时间节点,围绕特定的教育主题,采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形成和强化道德品质。如通过学生自办校报校刊,开播广播站,设立“文明银行”等,一方面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组织、合作等能力,也让他们有机会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宣传身边的善,从而完成德育自育和自我评价、自我成长。
社会实践活动是德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学校是社会的一角,在这里,我们为社会培养人才,或者说是在培养社会的人,所以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我们要有计划、适当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扩大视野,寓德育于广泛的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去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完成学生品德的社会化。学校要利用好社会这个大课堂,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陶冶情操,锻炼意志。“研学旅行”活动之所以会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其原因就在于家长愿意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能更多地走入社会,丰富知识,培养良好的社会生活品性。
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要综合考虑学校教育目标及乡土历史等因素,精心确立学校文化主题,营造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氛围,用丰富的先进文化教育学生,熏陶学生,达到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目的。
当前各种新媒体大量涌入人们的生活,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获取更多的知识,学校德育也应与时俱进,大力开展“媒体德育”,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其通过自己的筛选和教师的引导,实现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主动发展。例如深受人们关注和喜爱的《汉字听写大会》《成语英雄》《中华好诗词》等电视节目,可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召,从而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完成这一目标需要我们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丰富德育内容,拓展德育渠道,真正让德育走进学校课程,走进实践活动,走进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并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在有痕、无痕的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作者系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矿区教育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