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武汉市卓刀泉中学 柳水平
“串学并展”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文 | 武汉市卓刀泉中学 柳水平
柳水平
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现任武汉市卓刀泉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先后获得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省优秀物理教师、武汉市物理学科带头人、武汉市市管专家(享受市政府津贴)、武汉市读书明星、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参加工作以来,在各级给类刊物和学术年会发表交流论文近百篇,出版百万字教育教学著作7本。他创造性提出了以小班化教学、小组学习、小处入手的“三小”教育教学模式和“串学并展”课堂学习方式,逐渐形成了“行政创新管理模式,教师创意教育教学,学生创造有效学习”的现代学习管理的新路径。
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所谓“学习”就是学生同教科书(客观世界)的相遇与对话,同教室里的伙伴的相遇与对话,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我们将这种学习个体与群体的“相遇”与“对话”的学习方式,称之为“串学并展”。
串联,就是学习个体和群体对学习内容“公共”构建,然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构成同一回路,最终形成共同解释;并联,重在将不同学习小组,对同一学习对象,在较高层次上的深度对话与展示。这种既在“串”中有“并”,在“并”中有“串”的课堂教学结构,称之为串学并展课堂模式。
串学并展课堂模式是一种自主学习方式,倡导相遇与对话。课堂诉求是:回归儿童的学习天性,回归学习的原点,回归学习的方法,回归信任的学习机制。
(一)让学习真正发生
心理学认为: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有三点我们必须把握,一是真正的学习,必定能使学习主体产生某些行为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外显的行为,更包括人的观念、思维方式;二是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体现为学习主体的兴趣、动机、积极的习惯、稳定的心理、探究的欲望等,能对学习主体的学习、生活产生持久与深刻影响;三是这种变化是由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学习不能孤立而存在,必须经常与环境保持互动、交流、分享,吸纳环境中的利己营养,使学习真正发生。
(二)让学习从学生开始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但教学必须从学生开始,否则,真正的学习不可能发生。
学习从学生开始,首先是教师的教要建立在学生能学的基础上。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已有的经验;教学难度的选择,要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教学手段的选择,要是学生看过、见过或者听到过的;教学过程的评价,要顺应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其次,要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自主性、学习权利。学生要有选择学习内容、方法、路径的自主性;要有对话、表达、质疑的学习权利,获取课堂学习的话语权、思考权;要有合作、探究、体验的认知与构建过程,获取课堂学习的体验权、活动权。
(三)让学习以“串学”的形式而展开
课堂学习要回归学生本身,回归学生的心理与认知,途径在于依赖学生“串学”与“互动”, 要以“串学”的形式而展开,让学生几乎在同一个认知层面、思维层面交流互动、质疑提升,激起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变成“学生”,甚至是“儿童”,才能参与得进来,才能真正起到“主导”的效果。
只有让课堂回到学生的“串学”上来,才能把课堂学习的广度、高度定位在学生现在的认知、心理、思维、经验、生活层面上;才能让学生能想能思、会想会思,能动会动,循序渐进,不断丰盈;才能把成人世界的“灌输”、“命令”变成儿童世界的“心心相印”的“对白”,这种“对白”所释放的能量,不断弥散、渗透、传播,就是课堂学习的真正回归。
再重构“串学”并展中的学习能力
“串学”并展课堂模式中的生本理念、学本手段,目标之一就是要学会学习,即要有面向未来的学习能力。课堂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阵地,概括起来,就是要培养学生内化知识、外化知识、反思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内化知识的能力。对于相同的学习内容,通过学生自身对话的过程,不同的人吸收的程度不同,与原认知的关联和重新构建的程度也不同。因此,需要在“串学”中彼此批判与吸收。
外化知识的能力。外化就是应用与创造,在“串学并展”课堂中,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展示阶段,就是个体或群体的一个外化知识的过程;个体的反思、群体的反思在这个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合作学习能力。合作要能体现相互启发、批判与提升,合作的目标最终要达到大于个人学习的学习效果。
(二)再认识学习能力三要素
“串学并展”课堂实践证明,对于新知识获取的效果,首先取决于从哪里来突破、怎样去突破,即学习作用点的选取;其次是学习效果的好坏问题,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的信息,接受、重构与创造强弱不同;最后,是学习方向的不同导致学习效果的差异。
这些能力的形成,也必须在“串学”与“并展”中,注重加强,不断培养。
(三)再提升共同体学习能力
如果说“串学”是小组围绕学习资源而展开,那么,“并展”就是对学习资源的再整合、再重构、再创造,是学习共同体(小组、整个班级)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
“并展”是将小组通过“串学”而获得的知识与信息,再次通过组间的“串学”、对思与对抗,激发重新应用知识与创造知识的过程,达成共享的心智模式,形成指向学习目标的同一个方向的思考与行动,达到远比个人学习与“串学”学习好得多的学习效果,不断增强个体与群体自身的能力与活力,促成整体行为与绩效的改善,实现组内“串学并展”的“单循环”向组间“串学并展”的“双循环”转化。
在“串学并展”教学模式中,不同的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进程中,“串”与“并”所占时间的权重各不相同。建立一种有效能的教学模式,必须把学习内容的编制,学习方式的选择,多元智能的培养与这个权重练习起来。
但无论是什么学习内容,自主学习是第一位的,在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权重时,都要以自主学习为核心。无论何种学习内容,也必须在串学并展理念的基础上展开。
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的学习方式无外乎有这样几种:一是对表征实际事物的文字、图像、声音的符号学习,主要是书本知识的学习;二是动作或操作类的学习,如体能训练、理化试验;三是以他人为对象的互动学习;四是感官类学习,即以五官的感知与观察为主的学习;五是既把自己作为学习对象,又把自己作为学习主体,通过自我诊断、评价、完善的反省式学习。
这些学习内容决定的学习方式,如何有效地与串学并展嫁接,需要师生大量的课堂实践加以比对,才能使课堂的效果不断提高。
(一)小班化教学机制
学习从学生开始,就涉及到采取什么途径,用怎样的课堂实践,才能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潜能,就是考虑如何才能把学习的时空让位给学生,公平地让每个学生都有时间参与、有空间展示,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促进情意系统的开发,增强未来生活的社会适应性。时间与空间是课堂的稀缺资源,要能均衡地被每个学生获取,小班化教学在诸多因数中,是至关重要的。
(二)共享的学习机制
共享是串学并展教学模式的根本宗旨。个人习得的知识与信息,经过小组内同化的知识与信息(串学习得),再次经过并展过程的第二次循环,使得个人学习知识的一部分、个人学习的过程,转化为共同体学习所吸收的知识与过程,并逐渐被学习共同体所有成员认可和吸纳。要达到共享的学习机制,必须建立“深度对话”的技术、会倾听多种观点、伙伴之间频繁的接触和交流、多种思维方式和判断方式并存、人人平等的环境、规模的控制等。
(三) 校本与学本机制
“串学并展”教学模式的实践,必须有切实的校本机制跟进。表现在学校要有整体设计的大系统、大规划、细方案;要有适合的校本研修策略、教师成长及发展体系、特色的课程体系,有效的教学组织体系、彰显生命成长的学校文化体系等;要形成“以生为本”的学本机制,形成向真向上进取创造的小组文化。要建立以“自激”为主的班级文化和课堂教学评价体系,通过“新激励教育”的实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从学生开始。
(一)“串学并展”教学模式的系统视角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其目标不仅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更在于通过这种模式的实践,实现学校综合办学目标的达成。学校综合办学目标,落脚点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所以,课堂教学模式,彰显的是学校办学理念,提升的是学校文化,促进的是学生发展。
(二)“串学并展”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串学并展”课堂是在“新激励教育”理念下的生态课堂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活动,促成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都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实现个体与群体和谐发展。
自研自激——信息获得;互探互激——信息传播;展示共激——共同解释;反思再激——知识重构环节之下的课堂主张满足学生对话、倾听、想合作、能探究的心理需求,努力诱发学生产生快乐情绪,通过师生间良好的情感状态,让学生产生“自我激励”的自觉,并把这种激励推移到整个学习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