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需要的两个专业历练

2017-04-22 07:01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王翔宇
教育家 2017年8期
关键词:心智文章教育

文 | 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王翔宇

教师成长需要的两个专业历练

文 | 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王翔宇

王翔宇

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副院长,原山东省实验中学校长助理、教科室主任。教育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出版专著《插上翅膀贴地飞行——中小学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在《中国教育报》、《当代教育科学》等发表论文、随笔30余篇。关注方向:中小学教育科研、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改进。

一位教师要成长为一名卓越的教师,要做的事情很多。有计划的专业学习研修,大量的阅读,着眼于教育问题的探索实践,这些都非常需要。但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教师自我心智模式的改善和写作能力的提升也十分重要,因为心智模式在深层上影响着教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教师如何看待自己、他人(含学生)和世界。而有没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则关系着教师能不能把自己的实践性智慧,从隐性知识变为显性知识,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成果的系统反思和清晰表达。

一、改变错误的心智模式

如果说任何人都有偏见,很多人或许不会同意。有人觉得自己从来都很客观,很理性,很公正。或者有人认为,我们普罗大众凡夫俗子有偏见,但社会各个领域的那些领袖们、大人物没有偏见。有一年法国高考题的题目是“人们是否可以摆脱成见?”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想要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摆脱不了偏见和成见。教师自然也不能例外。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日常工作中,也有许多根深蒂固、浑然不觉的偏见。比如,有老师就认为:

“只要高考不改革,学校里的任何改革都是徒劳的。”

“学生就该刻苦、拼命地学习,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不然就没有未来。”

“班级管理得越严,学生越听话,说明自己带班水平越高。”

“课堂就是老师教知识的地方,教学生做人是不可能实现的。”

“中学搞什么教科研,都是假的,一点用也没有。”

“现在的学生很自私,很坏。”

“学生不听我的课,是这个班纪律太差。”

“只要老师教对了,学生就该学会了,学不会是学生自己笨。”

“那些留长发或者怪发型的孩子,品德好不到哪里去。”

“学生学习成绩靠的就是拼时间。”

“成绩好的孩子,就应该得到更多的关照。”

“美术和音乐高考又不考,学生上这些课没什么大用。”

……

虽然人人都有偏见,但人的偏见并不一样,有些偏见只是存在于自己的观念里,并不会对自己或他人带来不利的影响,比如有人认为,“同性恋就不应该存在”,但他只是这样认为,并不会去公开谴责同性恋人。

但是如果偏见不仅存在于观念里,还与现实联系起来,那可能就会带来消极的影响,比如有人有“买日本车而不是国产车就是不爱国,这样的国民就要受到警告或惩罚”的偏见,于是在中日“钓鱼岛事件”升级时,就打砸日本车,这种偏见就会带来破坏性的后果。

而教师在教育上的偏见,无论是存在于观念里,还是与具体行为相联系,都会对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比如,那些觉得自己“只要自己教对了,学生就该学会了”的老师,是无法真正实现从教到学上的转变,让每一个孩子学业更加优秀。再如,持有“那些留长发或者怪发型的孩子,品德好不到哪里去”偏见的老师,是无法真正信任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力量的。那些认为“学生就该刻苦、拼命地学习,不存在什么减负问题,不然就没有未来”的老师,是不会想着学生的兴趣、心理发展和人格健全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知识的影响,而且是整个人生的影响。教师的任何偏见,都会或显或隐,或长久或短暂地遮蔽孩子成长的阳光,让他们的成长变得贫瘠、窄化和不健康。

偏见从何而来

虽然偏见无法避免,人人都有,但人与其他物种的最大区别是,人是会思考的动物,是有反思能力的。所以对于偏见,我们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觉醒,把自己的偏见降到最低。而要做到这一点,也需要我们了解,偏见究竟从何而来?为什么如影随形?

关于这个问题,弗兰西斯·培根提出的“四假象说”可以给出有信服力的解释。他指出了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的原因: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假象,这些假象竖立在我们面前,使人无法正确地思考。

种族假象。即把人类种族的需求,当作唯一的判断标准,以为万物都是为人而存在,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切的价值都是以人为中心。当然与世间万物相比,人类制造了人高于世间万物的假象。但就人类自身而言,同样又制造出了不同人种或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的不平等假象。集体无意识,就是种族假象的一种表现。二战时德国的希特勒就制造了一种“犹太人是劣等民族”的假象,大肆屠杀犹太人。

洞穴假象。个人都是井底之蛙,“坐井观天”,思考受到限制。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处的洞穴,个人的立场、差异、思维方式,都会造成思考的缺陷和成见,产生主观性,偏狭性。培根认为,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从主观出发,把个人的“意志和感情灌输”在对事物的认识中,并把它们强加于客观世界,从而歪曲了事物的真相。这种主观意识往往和一个人的成长环境紧密相关。

市场假象。指一个人的思考中混杂着各种传言和道听途说。语言定义不准确,含义模糊,使用不当。语言的混乱造成思维的混乱,使人是非不分,真假难辨。

剧场假象。指各种哲学体系、意识形态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一旦接受一套哲学或一种宗教信仰,就好像接受了一台舞台剧,从此以后认为人生就是这样。培根认为,由于人们盲目迷信权威和教条,以及盲目崇拜历史上和现存的种种“哲学体系”,因而常常使思想受到束缚,认识出现僵化。

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试图给“人”一个明确的定义,他说,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这一对“人”的定义说明,外部的世界“是什么”是一回事,自己如何看待外部世界是另一回事。每一个人都戴着一块镜片来看世界,然后用一套自己的程序来构建自己的世界。毛泽东有一个论断:主观主义永远都会有,一万年,一万万年,只要人类不毁灭,总会有的。有主观主义,总会犯错误。主观主义主要表现在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改善心智模式

关于偏见或成见更专业的解读,则与“心智模式”息息相关。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指出:“心智模式是深植于我们心灵之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以及世界每个层面的形象、假设和故事。就好像一块玻璃微妙地扭曲了我们的视野一样,心智模式也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一个人想尽可能消除自己的偏见,就要不断改变其自身的心智模式。

从心理学上讲,人的偏见产生于错误的认知模式,特别是我们不易察觉的不合理的自动思维和核心信念。德国心理学家埃尔哈特托利在《当下的力量》一书中写道:我们很容易被我们的想法所控制,因为我们认同了这些想法,将这些想法等同于“我”,如果放下这些想法,就好像“我”要消融一样。

由于心智模式隐而不见,而且具有自我增强的特性,它常常变得根深蒂固,难以改变。那么,如何改善心智模式呢?彼得·圣吉指出,改善心智模式的过程,从本质上是把镜子转向自己,试着看清楚自己的思考与行为如何形成,并尝试以“新眼睛”获得新的信息、以新的方式对其进行解读、思考和决策。这从本质上看是一个自省、学习、创新和变革的过程,具体有5种方法,可供尝试。

1. 觉察与自省。觉察是改变的前提,让人们产生觉察,把隐藏于个人内心深处隐而不见的假设、规则、成见等“浮现”出来,才能更加主动地对心智模式进行检验和改善。这是一个“打开心门”、让我们有一个“开放的头脑”的过程。觉察可以源自内省,也离不开外界条件的触发。自省是改善心智模式的核心方法,自省也可以让我们以开放的心灵接纳不同的意见。

2. 持续学习。学习可以让我们获取新的知识和体验,从狭隘走向开放,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宽“观察框架”。学习可以让我们了解新的思考逻辑,掌握更多的规则,更新“思考路线”,形成新观念和新思维,修正自己的“价值导向”。

3. 深度会谈。相对于个人学习,与他人的交流,更可能让自己“豁然开朗”,正如人们常讲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这方面,彼得·圣吉推崇的“深度会谈”(Dialogue)是一种有价值的交流技巧。在圣吉看来,“深度会谈”是深入的,高层次、高质量的沟通、倾听与共享,其目的不是探究真相,而是建立“共同的意义”。它要求自由地发掘微妙的话题,摒弃自己的成见,悉心倾听,并通过深入的理性思考,对我们认为理所当然或顺理成章的一些经验、工作程序、方法或假设提出质疑,借以发现隐藏在事物背后的真正规律。因此,深度会谈是改善心智模式的核心方法之一,也是激发集体智慧的重要手段。

4. 更换环境。心智模式的形成具有“路径依赖性”,也就是说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与经历不同,心智模式也可能是不一样的。正如诺贝尔奖得主埃德尔曼所说,虽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由于各自的经历和目的不同,我们对某一特定事件的意义理解各不相同。换一个新环境,有助于个体心智模式的改善。改善心智模式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让新颖、鲜活和丰富多样的体验不断冲刷、冲击,甚至冲破我们可能落后和固化的心智模式。如果人们长期在一种熟悉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也许很难产生新的灵感,却很容易固化思维。人们需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自己有在各种环境下工作、生活或旅行的经历,体会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文化、风土人情、生活方式,获得新的知识。

5. 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坊。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随着国际上先进的心理咨询理念与技术在国内的快速发展,团体心理辅导或个人成长工作坊受到了人们的青睐,许多渴望了解自己深层观念与行为模式,并期待自己真正改变的人,开始选择走进团体心理辅导,在专业人员带领下改变不良心智模式,实现个人成长。

当然,改善心智模式的各种方法从本质上讲都是自我持续“修炼”的过程。虽然心智模式的话题看似微妙,但我们每个人都有心智模式,每时每刻都受心智模式的影响。如果不能驾驭心智模式,我们就会成为“心智的囚徒”。善于驾驭并改善心智模式,我们才能成就“全新的自我”。

二、 教育写作,教师成长为高手的必备能力

教师的“写”与“不写”是个问题。很多人认为,教师就是实践的,把学生教好教会就行,重在“做”,写不写无所谓。我一直认为,教师写作不是“做”的副产品,写作不仅是表达的需要,更是教师研究和专业成长的一种方式。教师只做,不反思,不可能构成研究,也不可能成为名师。当然,在学校做教科研工作时,更多的老师普遍反映不会写,做了很多东西,但不知道写什么。写了一些东西,但觉得不如做得好,或者说得好。总之,对教师而言,没有内容可写,很痛苦;有内容不知道怎么写,更痛苦,不会写作成了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短板”。皮亚杰说过:“最好的方法,也就是最困难的方法;如果不事先获得某些苏格拉底的品质,就不可能运用苏格拉底的方法。”

写作是学习、思考、研究、实践的精确表达

教师写不好的问题根源,不是没有掌握写作的技巧和方法,而是受制于写作的内容不明确、不丰富、不新颖。我们经常见一些优秀教师在介绍经验时滔滔不绝,而一旦让他把发言内容写成文章,往往困难重重。表面上看来是“文笔不行”,实质上是认识和思考还不够清晰、不够成熟、不够深刻。写作,正是帮助教师将随意的作法和散乱的思绪条理化、系统化的一种研究方式。写作是一个澄清问题、提炼价值、阐明思路的过程。

写作能让实践走向研究。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获得了很多体验与感悟,但这种体验与感悟往往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老师有时无法确定自己知道了什么,想要什么。有些老师常常感叹,“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做是做了很多,但说不清楚”。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方式,就是文本写作。通过“写”,描述“忙”的状态,解释“做”的意义,将实践转向研究,探明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使研究得以在可感而又可知、可行的状态下进行。一味强调“做”,难免带有较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只能说是实践,而不是研究。

教育写作要关注的五个问题

如何把教育类文章写好,上海教研院张肇丰研究员写的《从实践到文本:中小学教师科研写作方法导论》,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写作的著作,可以系统地研读。

(一) 教育写作主要类型及特点

1. 教育论文。阐述道理,以理服人。要求客观、准确、清晰、严谨、规范。可分为三类:

经验总结:基本经验+典型事例,有一定的理论色彩。教师论文以此类居多。教师在某一方面有了经验研究的成果,把它概括成几点认识,再结合具体事例分析。

学术论文:基本观点+理论依据,理论性、思辨性比较强。写学术论文的主要目的是讲道理,针对某一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论述的重点不仅在于说明是怎么做的,更要证明为什么这样做,也就是说,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提出理论依据。

研究报告:假设+验证,结构比较规范严谨。无论是调查研究还是实验研究,研究者着手时总是有一定的设想和预期,希望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设计。

研究报告的写作比较严谨规范,特别是课题结题研究报告,往往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比如: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方法,研究的内容与过程,结果与思考。当然由于中小学研究内容与方法的多样,在研究报告的撰写上也形成了多样化的表现方式,在文本特点上有的严谨,有的活泼,没有固定的样式。总之,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只要符合逻辑,为了表达与接受的需要,形式上可以适度创新。

2. 案例写作。按写作的内容划分:一节课、一件事、一个人、一群人、一次活动。按表达方式看,有叙事性的,也有非叙事性的。叙事研究通过对人、事、物的描述,反映了研究者的感受、经验和看法。而案例研究中,叙事虽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并不局限于叙事,还包括议论和说明等重要方式。案例研究的结构要素:背景、主题、细节、结果、评析。

3. 教育笔记。教师对自己所经历事的记录与思考,也就是回顾与反思。记录是基础,反思是关键。包括教育随笔,教育博客、教育日志,这是区别于主流写作样式的非主流写作。当然,非主流是相对的,并非不重要。

教育笔记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文体自由,无体裁和规范限制,随心所欲,自由表达,自成系列,内容真实;便于记录、存储、提取。有些完整的东西,可以作为文章提取。内容真实,并有一定的私密性。

教育笔记主要不是供交流发表,而是增进写作者的专业发展及个人素养。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整理思想、抒发感受,通过不断地记录反思,实现“插柳成荫”,有人把这种教育日记称为教师“个人的教育史”。

(二) 论文写作的语言风格

教师的写作总是需要一定的理论或理念支撑的,但这种理论究竟该以何种方式呈现,观点并不一致。有的教师在论文写作中,喜欢引用理论作支撑,有大量的专业概念与术语,有的则敬而远之,不以为然,以大白话示之。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写作上的“严肃”与“通俗”,有几点请注意:

1. 要看写作的需要。语言的形式取决于思想表达的需要,读者的需要。纯粹学术期刊的文章,理论多一些。综合性教育期刊,如《人民教育》《山东教育》,理论要少一些,叙述多一些。

2. “有理论”与“没理论”不能只看语言风格。有些文章,看似不高深,但有大理论。北师大的肖川就是把高深理论进行通俗化表达的高手。李希贵、吴非的文章看似平淡,但给人以思考和启示,也有大理论。有些文章,感觉理论性很强,但是纯粹是“穿靴戴帽”,华而不实。一线教师在用理论时用多少,如何用,还要看自身的理论水平如何。多数一线教师懂一些理论,但没有完全内化。由于自身的理论功底不扎实,因此在应用和转述这些理论时,还不能自如地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对事物的看法和原著的理解,这时候就需要借助原作者和学术性语言来表述。总之,不能以文害义,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把握。下面三句话表达的是一个意思,但风格不同。“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形象直观)、“教学目标要有适当的难度”(简明扼要)、“实施最近发展区教学”(学术性强)。

(三) 论文的选题与立意

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选题从哪里来?一是着眼于教师自身的经验和问题;二是受到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三是关注政策层面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选题原则:新、小、实。

新,即给人以新鲜感,避免人云亦云。思人所未思,发人所未发。有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小,即论述的范围要相对集中,避免大而无当。要学会小题大做。在3 000字以内,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实,选题要有一定的实践性,内容实在,实事求是,言之有物。不要在题目上扣“大帽子”,如素质教育下×××;切勿切中主题的论述很少,拼凑的、与主题无关的论述很多。

写好一篇文章,掌握充分的材料是基础,即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际上,在写作过程中,收集和处理材料所花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执笔写作。我写论文的体会是,70%的时间是在做准备,包括阅读与思考,30%的时间用来执笔写作。论文写作的过程:确定选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提炼主题—动笔成文。

立意,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写文章前有明确的立意,只有文章的中心和主题清楚了,才能有的放矢地引用论据,阐明道理。常有一些文章,虽然旁征博引,洋洋洒洒,但所表达的中心意思却是模棱两可,使人读来不得要领。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客观方面可能是由于论题复杂或论述范围较大,教师难以把握,结果使文章成为材料的堆砌,引用了不少理念和事实论据,但是不能形成自己的明确观点和思路。主观方面可能在于教师缺乏写作的分寸感和对象感,没有把论文的边界划清楚。文章是让别人看的,写的时候就要考虑别人能不能懂,如何让别人更好地阅读。一篇文章不能什么都想说,什么都想要,否则就会头绪混乱,杂乱无章,要避免“正确的废话”。立意的境界反映了作者看待事物的观察角度和价值取向,表现了作者的眼界、态度、品位和追求。好的立意有三点:体现作者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反映现代的进步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关切大多数人的立场、视角和情怀。形象地说,作者的思想和眼光要从“教书匠”向“教育家”看齐。

(四) 论文材料的收集与处理

写好一篇文章,掌握充分的材料是基础,即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际上,在写作过程中,收集和处理材料所花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执笔写作。我写论文的体会是,70%的时间是在做准备,包括阅读与思考,30%的时间用来执笔写作。论文写作的过程:确定选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提炼主题—动笔成文。当然,研究报告不需要此过程。

论文收集的材料主要分为理论材料与事实材料,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收集材料的途径和方法:观察(要有目标,学会记录);访谈;问卷调查;查阅文献(单纯地比较文献,也能写出好文章)。文献中垃圾很多,要多从核心期刊中选,并关注学科专家的研究与观点。要避免有论据无论证,材料堆在一起。有议论无论据,只是空洞的说教。

(五) 写好文章的实用心得

要广泛阅读,静心读上两年好书。主要包括教育理论书籍、《人民教育》《上海教育》、中小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等。

心中有问题,肯思考,善研究。写作是思考和研究的一种天然积累,高品质的写作无法速成。

要多想一些题目,开个头,能写多少算多少,写不下去就放着,适当搁置,等着。有内容,有观点后就写点。多栽下一些秧苗,等待成长与收获。

要学会先列提纲,纲举才能目张。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文章的基本框架了,也才能有针对性地吸收和组合素材。

要找到自己写作内容的上位概念。学会从个别到一般的提升。比如有老师用美国数学原版教材和我们的教材进行比较后,结合起来上课,这是课程资源的整合或者比较研究,如要成文,就要围绕课程资源的整合、比较与开发等核心词汇作文章。

教育案例、教学课例、教育随笔一定要快写。且写的冲动没了,过后就不想写了。即使想写,情境性也大大减弱,思维的火花已消逝。既费周折,质量也难保证。

文章结构要完整,不能有严重的失衡和重要材料的缺失。把握总—分—总结构,尽量做到凤头、猪肚、豹尾。

要简洁。简洁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

猜你喜欢
心智文章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题解教育『三问』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甘露珠宝 匠心智造,创新引领未来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