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磊
摘 要:课堂导言是教学技艺中的一种形式,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学习的认知准备,促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期待和参与需求,从而使学生能够投入本课的学习之中。因此,课堂导言在一节课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直接关系到这一课的成败。作为课堂导言的一种手段,复习导入以其能够“巩固旧知识、导入新知识”的特点被广泛使用,甚至在某些教师的讲课过程中,被作为固定的模式运用于教学过程中。这种模式被如此推崇是否合适,笔者依据个人的教学经历,就复习导入浅谈一些个人看法。
关键词:复习导入;历史课堂教学;教学技艺
一、复习导入能够衔接新旧知识
复习导入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教师提出与复习有关的设问,基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总结,从而引导到新课内容上,使得旧知识与新知识得到衔接。笔者从教育学相关理论和历史学科的特点入手,阐述这种导入方式的特点。
1.契合“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是由维果斯基提出的,维果斯基认为,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学设计应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能达到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面对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不同学生,其认知水平会有差异。即使是相同的教学内容,他们理解知识点的程度也会有差异,有的学生视野广,有的学生思考深,有的学生只能理解课本的内容。因此,面对学生的差异性,教师需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着”,而最快、最简洁的了解班级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方法,还是复习旧知识,看学生能反馈多少。因此,复习导入可以检验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或者了解学生之前的知识水平,从而对学生有效开展教学。课前采取复习导入,尽快掌握学生了解知识的程度,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将有助于前后知识点的衔接。
2.有效结合了历史事件前后关联的特点
历史事件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联系,甚至很多事件环环相扣。尤其作为中学课本,更要强调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相关性,这样才能使中学历史教学的知识点以时间为线索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塑造学生的时空观念,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这也是日常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习惯于从背景、经过、结果(或影响)等分析历史事件、组织教学思路的原因之一。复习导入这一教学技艺能够使前一课的知识点与新一课的知识点相衔接,尤其是教师如果可以通过恰当的设问,使得学生通过前因后果的串联将前后的历史发展联系起来。
如,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两课,甲午中日战争的国际影响使列强通过甲午中日战争发现中国软弱可欺,加上这一时期列强进行甚至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意欲重新瓜分世界,在中国掀起了“瓜分狂潮”。而瓜分狂潮则使中国人民自发修习“义和拳”,组织“义和团”来反抗列强,这又为八国联军侵华提供了借口。因此,这两课可以通过“瓜分狂潮”进行衔接,在教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前,可以运用提问复习《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的相关知识点,最终用“瓜分狂潮”引入新课。
二、长期使用复习导入的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复习导入的便利使得这种方法被一些教师奉若圭臬,为了巩固学生对前一课的学习成果,教师在课前导入(约5分钟左右)新课内容会依据上一课所学,就相关知识点提出一些问题,检查上节课的教学成果以及学生在课后的复习情况,以巩固旧知识。那么经常使用这一技艺是否合适?
1.对学生而言,长期使用会使学生形成疲劳
尽管复习导入能够巩固旧知识,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但长期使用会形成疲劳。学生对学习新课、了解新知识永远有着不懈的兴趣。课前导言的主要作用,即是让孩子在这段时间里尽快由课间的活跃状态进入上课状态。同时导言对于这一课时而言,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由于历史这一學科知识本身具有过去性,所以导言将学生拉进上课状态的同时也将学生拉回过去。复习导入是导入的一种方式,在课前直接将学生与已学的旧知联系起来,尽管回顾了已学知识,然而教师不能通过自己的语言魅力发挥历史课导入的特点,所以并未将学生与历史完全融合在一起。同时,过分复习基础知识,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是否形成了历史感,是否完全理解历史,是否有助于实现历史教学目标,这都是存疑的。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历史产生疏离感,认为历史远离现实。
2.对教师而言,长期单一使用会抹杀教师的创造力
诚然,反复强调、巩固基础知识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评价有一定帮助,然而经常使用同一种教学手段,会限制教师的创造力。如果教师每堂课的导入环节都是一样的,不仅枯燥无味,一个阶段后,这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也就成为一位失败的教师。“教学实践证明,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对教材的再创造能力。而这也往往体现了教师本身的创新能力”。教师如果能够对这节课的导入做到新颖大胆、匠心独运,那么才能吸引学生,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而总是采用单一模式,只会抹杀教师的创造力,难以实现教学的创新。
三、合理使用复习导入,提高学生历史认识
复习导入作为一种教学技艺,对其的使用应当合理。复习导入的优势在于巩固旧知识,这是由于复习导入能够利用学生最近发展区和历史前后衔接的特点将新旧知识点串联成体系。可是,过度依赖这一教学技艺,会使学生产生疲劳,对教师的创造力也会产生不良影响。进一步而言,这是由于历史教学中仍然存在重视知识点、忽视学生发展的“主知主义”。复习导入,从教学评价的角度而言是一种对前一节课内容检验的方式,而学习历史不是简单的背诵记忆,应该是将其构建成知识体系,供学生参考、理解。因而,合理地使用复习导入,丰富课堂教学,是当前部分教师应当加以改进的。
新课导入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自己的习惯和教材内容,从学生实际入手进行设计,贯彻新课程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艺,使自己的教学更加富有魅力。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8:194.
[2]凤光宇.基石: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教程[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03:173.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