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发展展宏图,曲韵悠扬进校园

2017-03-23 10:31樊玲希
新课程·中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特色课程特色学校戏曲

樊玲希

摘 要:桂林市第五中學在新课改理念和创建普通高中艺术特色学校办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校本特色课程的有效构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构建一个“环境文化、社团活动文化、课程文化、精神文化”和谐发展的良好校园文化生态。学校求发展、求突破,以“地方戏曲进校园”为特色,用课程打开特色发展之门,用研究性学习铺设特色发展之路,用社团搭建特色展示的舞台,用活动拓展特色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戏曲;校园;特色课程;特色学校

桂林市第五中学坐落在交通便利的环城北一路旁,背靠清秀的观音山,学校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占地面积达80亩。学校是教育教学设备齐全、师资雄厚、教育教学成绩显著、特色鲜明的全市直属第一所普高独立高中。

一、学校的办学特色定位

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桂林市第五中学正式成为一所独立高中,从此迈开了全面独立高中建设的新步伐。近几年,桂林市第五中学按照“立德树人,多元发展”的办学思路,学生文化学习与个性化发展培养并举,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自2012年,五中被广西教育厅批准为广西特色普通高中立项建设试点学校之后,我校更是加快步伐成为广西美术、音乐样本学校,为创建普通高中艺术特色学校打下良好基础。

学校本着以特色课程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为特色发展思路,更将弘扬传统文化引进课堂,把“地方戏曲进校园”作为特色课程,开发戏曲校本教材,以点带面,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多彩个性,丰富学校的内涵。

二、措施与成效

桂林市第五中学“地方戏曲进校园”的活动遵循“一年普及、两年提高、三年见效”的目标,传承地方戏曲精粹,推动学校学生学唱、爱唱、会唱、唱响家乡戏曲,打造地方戏曲特色课程。近几年在桂林市教育局和文化局的联合推动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市戏剧创作研究院的专家们组织中小学音乐老师培训、走进学校展示展演、指导学校排演剧目和交流演出等形式,系统地指导和推动地方戏曲知识的普及和推广。我校师生受益匪浅,对我校戏曲特色课程的开展起到推动作用。

(一)用课程打开特色发展之门

有特色课程做支撑,学校特色就有生命力。通过认真分析校情,把握学校亮点,发挥学校自身优势,开发“地方戏曲进校园”的校本课程,以课程为钥匙打开特色发展之门。

学校首先营造戏曲艺术浓郁氛围,戏曲元素的文化墙及宣传栏的戏曲知识的普及,在校园广播系统里增加地方戏曲音乐的设置,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学校更是注重对音乐教师的培训,聘请桂林市曲艺团专家到校讲座,鼓励音乐教师边学边教,边教边学,形式多样且有效地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设层次分明、循序渐进,“普及课”“拓展课”“培尖课”三课结合。“普及课”是让音乐教师把地方戏曲与音乐鉴赏课相结合,戏曲音乐鉴赏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听觉上对戏曲有一个感官的认识,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对戏曲作品的审美认知,让学生初识戏曲的魅力;“拓展课”是定期邀请专家举办和戏曲课程相关的讲座,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及教学,通过专业教师讲解戏曲作品以及与戏曲作品有关的知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戏曲知识;“培尖课”是挑选优秀的学生参加相关的艺术活动,并邀请校外的知名专家、著名演员、民间艺人进行排练指导,扩大学生的戏曲知识面,并结合学校特点,让学生参与到戏曲的创作和编排中。正是让地方戏曲进课堂的形式,使得五中特色课程的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用研究性学习铺设特色发展之路

在“地方戏曲进校园”特色课程实践中,为了提升特色办学的层次,从基础的实践走向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它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桂林地方戏曲本就是民间艺术,而民间艺术的精华大多在民间,所以传统的民间艺术教育,更宜实施校外教学的模式。在学校的课堂上只是学到理论方面的知识,教师带领学生去参加地方的民间节日盛会,带领学生深入乡间田野去观看民间艺人的演出,学生实地采风对戏曲的传承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使学生对民间戏曲有更深入的认识,对于民间戏曲文化的功能、内涵、种类、风格和作品资源,有真切和客观的感知与理解,将教学与传承更好地结合起来。

“研究”这个词本身就具有挑战性,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不但知道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还会很自然地在已经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而且为了解决问题学生还会主动去学习新的知识。

(三)用社团搭建特色展示的舞台

桂林五中在2012年3月成立了戏曲社团,社团的成立不仅弘扬了地方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是五中特色课程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上的一个创新。社团从高一新生开始每年招新,并选拔优秀团员参加剧目排练,4年的时间逐渐在学校艺术教学中彰显了它的独特魅力,成为五中独有的校园文化,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课堂是推广和普及戏曲艺术的主阵地,为了保证社团活动的常态化,社团活动课也就是“培尖课”,每周二下午的两节社团活动就是固定的教学和排练时间。

戏曲艺术是视听的完美结合,悠扬婉转的唱腔,色彩斑斓的服饰,秀丽多姿的脸谱,丰富多彩的道具,无不体现出戏曲艺术的魅力。学校精心选择教材,认真备课,听赏的教学曲目也都是桂林地方戏曲中的名段。例如,广西文场所唱曲目内容多取自明清的传奇小说,如《玉簪记》《白蛇传》《西厢记》等。近年来创作了一些歌颂桂林山水风光的抒情小段,如《画中游》《仙境怎比我桂林》《七星夜游》等。零零落是广西代表性的曲艺形式之一,流行于桂北官话地区,因帮腔衬词为“零零落”得名,多演唱民间故事如《祝英台》《孟姜女》等,和一些抒情或讽刺性小段。长的可唱两三月,短的只需三、五分钟。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创曲目如《新官上任记》《车站轶闻》《红棉似火》《腊梅花与点子多》等。桂林弹词又名“广西说唱”“广西说书”。其自弹自唱的实验性曲目《根深叶茂》首开桂林弹词纪录。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习乐趣,指导老师经常发挥自己的演唱特长,给学生示范演唱和表演,并以欣赏与剧情介绍相结合、学唱与表演相结合等方式开创了丰富的戏曲教学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团员们从最基本的吊嗓、走台步开始,到念白、唱腔、身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用活动拓展特色发展的空间

2012年桂林五中戏曲社团成立,当年就精心组织学生参加2012年桂林市首届中小学地方戏剧、曲艺比赛,以原创桂林彩调剧《五中花开满园香》获得高中组一等奖。2016年桂林市中小学地方戏剧、相声、小品比赛中,桂林五中再次以原创桂林渔鼓《桂林五中美名扬》获高中组一等奖。此次原创剧目《桂林五中美名扬》,将学校办学特色巧妙融入渔鼓唱词中,展现了桂林说唱艺术的独特魅力,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并被推荐参加桂林市“周末大家乐”的表演,获得桂林市民的赞许和肯定。

通过“地方戏曲进校园”特色课程的开设,学生系统的训练、活动的开展,他们不仅爱上了地方戏曲,还在戏曲演唱、语言表达、舞台表演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在集体活动中,学生之间通过交流,逐渐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团队的精神。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了、内在品质提升了,更进一步增强了对祖国、民族、家乡音乐的喜爱。

三、特色课程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桂林五中特色办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色课程的开设也使五中为创建普通高中艺术特色学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思考和解决。

1.学校没有专业的戏曲教师,依靠外聘教师和专家对学校师生进行培训不是长久之计,特色学校的深入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师资。

2.社会片面追求学业成绩的现象,导致大部分家长忽略学生的素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学校在特色办学中最大的焦点、最矛盾、最突出的问题。

3.戏曲表演中,看似简单的打碟子、舞彩扇、转手巾花、敲渔鼓等动作,认真学起来还得花费不少功夫,高中阶段学生学业紧张,排练时间不够多,能力的提升就存在困难。此外,地方曲艺是依字行腔的,这个腔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把握总是不到位,也就是说的“桂林话”不够正宗。而且适合学生的曲目太少,老师创编仍有困难。

4.现在学校最缺乏的是戲曲传承艺术的创编人员。要想让古老的戏曲艺术传承下去,必须加入现代元素,具有观赏性,接地气,创作出校园喜闻乐见的剧目,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学校要有生命力,要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前行,教学质量就是学校的生命线,特色发展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桂林五中将继续秉承“传承曲艺创特色,多元发展育英才”的理念,让五中的师生更具文雅的举止、博雅的内涵、儒雅的气质,形成五中独特的校园文化。

注:课题名称:普通高中特色课程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3ZJJ019。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特色课程特色学校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植文化底蕴 办特色学校
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遴选结果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