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一
摘 要:近年来,许多小学校越来越重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力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体育活动营造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小学生的体育素养,下面结合教学经验简单谈谈对提高小学生体育素养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素养;有效策略
一、认识体育素养
所谓的体育素养是指体育文化水平,是指一个人平时养成的在体育方面的修养。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三大板块是公认的学生体育核心素养。
在体育情感与品格中,体育情感主要是围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对体育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运动方面培养。学生一旦具有了运动兴趣,无论是学习运动技术还是体能锻炼都能够得以实现。体育品格主要倾向于体育精神,如,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等。
在运动能力与习惯中,运动能力主要围绕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培养,例如,生活中的走、跑、跳、攀、翻等基本运动能力,以及用于终身锻炼或参与竞赛的篮球、游泳等运动技能。运动习惯主要是在掌握了一定的运动能力以后,每天都能够坚持完成一定量的自己喜爱的运动,且长期坚持成为习惯。假如有运动能力而未养成坚持运动的习惯,运动能力本身不能直接促进健康,只有养成了锻炼习惯且长期坚持了,对健康的促进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健康行为多指有利于促进健康的生活或运动中的具体行为(也可称为健康促进行为)。相反,也有危害健康的行为表现,如,晚上睡前做剧烈运动,这是不利于保障优质睡眠的行为,属于不健康行为(或健康危险行为)。在健康知识与行为中,健康知识主要围绕有利于健康的相关知识,例如,运动后不能一次大量饮水等。
二、提高小学生体育素养的有效策略
1.关注体育素养的整体性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应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正如OECD研究提出的“素养=知识+能力+态度”公式一样。知识、能力、态度三者有机统一在一起方为素养,任何一个指标都不直接等于素养,而是素养某一方面的表现。例如,素养中的知识,不直接等于素养,仅仅代表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或具备的知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亦是如此,“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三维度是一个整体。从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而言,学生接受该学科的学习,要注重对学生全面的培养,忽略任何一方面都不能称其为具备了学科的核心素养,而只能显现出是具有某一方面的素养表现。例如,只注重运动能力与习惯养成教育,仅仅只能说明,学生具有运动的能力与习惯,而不能称某学生具有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同样道理,学生仅具有健康知识与行为也不等于是具备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所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
2.重视体育素养的可观测性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还具有可观测性。学生完成体育学科的学习以后,其核心素养应是由几个维度组合成的一个整体,但每个维度的指标要素都是可以观测到的。
例如,在“体育情感与品格”维度上,学生是否具有对体育的兴趣、热爱等情感,从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持久性等也能观察到。学生是否具有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等体育品格,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也能一览无余。有些学生在运动中怕吃苦,有些学生表现出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表现都是可以区分的。
在“运动能力与习惯”维度上,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运动能力,具有什么样的运动能力,也是可以观测的。例如,在攀爬、翻越运动中,有些学生完成动作非常迅速,而有些学生不仅不协调,而且,总是被前面的学生远远甩在后面,这是学生基本运动能力不同的具体表现。再有,在一些体育比赛中,如篮球比赛,有些学生技术动作很娴熟,战术意识也较强,可有些学生却远远不及。说明学生的运动能力表现出的差异性也是可以区分的。是否具备了运动的习惯更能观测,有些学生每天课外活动时间,甚至放学以后都会到学校的篮球场和几个学生一起打篮球约1个小时。这种行为不仅有利于运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而且已经显现出具有运动的习惯。
此外,就“健康知识与行为”这一维度而言,學生是否具有健康知识,可以通过笔试、口试等方式检测,也可以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健康行为也同样具有可观测性,可以通过组织活动了解学生的行为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也就是说,是有利于促进健康的还是有可能危害健康的。当各个维度都通过观测以后,可以综合评判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状况,是良好、一般,还是优秀。
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影响所产生的,所以学校教育应该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关注学生的特点和体育素养的特点,培养小学生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质水平、体育技能、体育品质、体育个性等方面的综合体育素质与修养。
参考文献:
[1]胡广宝.课堂质量关键是学生参与的质量[J].学周刊,2011(26).
[2]姜艳.小学生音乐课堂教学中气氛控制的思考[J].教育艺术,2011(6).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