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均学 万言
摘 要:我国家庭农场呈现出规模化、现代化和竞争力强等特点,但也存在制度不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资金短缺、专业化程度不高、农业人才匮乏、经营模式单一等问题。只有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强化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才能促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关键词:家庭农场;农业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3-0036-02
家庭农场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最为普遍的农业经营模式。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办了国营农场,但家庭农场在我国却是一个新鲜事物,直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及在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发展家庭农场。自此,家庭农场受到了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从各地实践发展来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特点
目前,关于家庭农场还没有明确、统一、公认的界定和认定标准,但学术界对家庭农场的内涵有一致的认识: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社会化生产和适度规模经营为基本特征;以家庭农场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从事农业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经营;家庭农场主有良好的知识、技术、经营管理、信息辨识与处理能力,并能有效对抗自然和市场风险。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经有33个地区进行了土地规范化管理,建立了6 670多个家庭农场。各类家庭农场果断涌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庭农场模式。
1.经营规模差异大,数量、经营品种日益增加。我国区域差异比较明显,因此我国家庭农场规模差异较大。如上海松江农场,规模从2008年刚刚建立的708家、11.5万亩发展到2012年的1 206家、13.66万亩。浙江宁波慈溪从2001年开始实施首家家庭农场,发展到2012年的1 030家,34.84万亩的规模。家庭农场的经营品种也在增加,如上海松江家庭农场除了生产粮食外,还从事养猪。宁波家庭农场种植蔬菜瓜果的有242家,粮食28家,生猪50家,禽类38家,其他31家家庭农场经营类型正在不断扩大,涉及到农林牧渔业。
2.经济效益较好,产品有较强的竞争力。家庭农场突破了原有的土地经营模式,土地利用率显著提升,经济效益有很大的提高。如:安徽郎溪县人均纯收入达到28 910元,是一般農民的5.7倍;上海松江每个家庭农场的年收入水平保持在10.1万元;宁波市385家家庭农场2010年平均每个农场收入为214万元和38万元,大大超过了普通农民家庭收入。由于家庭农场实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设备,大大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农场品质量,有的农场响应了国家关于打造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号召,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我国家庭农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家庭农场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了各具特色的家庭农场,规模初见成效,但是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1.我国家庭农场制度不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的经营是实现家庭农场的必由之路。但由于宣传不到位,农民对家庭农场还存在诸多认识误区。首先,农民对自己的权利认识不是太清楚,对土地所有权、土地流转制度、承包权和经营权的认识比较模糊,甚至对家庭农场也是一知半解。土地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消耗了更多的成本,导致资源浪费。其次,如何保障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相关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从法律的界定还不十分清楚,各方当事人都有所顾虑,严重制约了家庭农场的发展。
2.资金短缺成为家庭农场发展的主要障碍。我国的许多地区对于家庭农场的投资和扶持较少,对于现代化农业发展扶持力度不够,以至于造成了家庭农场发展畸形,家庭农场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我国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还是比较低,二是农业生产成本逐年上涨,经营风险增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土地租金、人工费用也在不断上涨,能源费用也在持续增高,造成成本上升。
3.家庭农场专业化水平比较低,农业人才短缺。农业人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桥梁”。现阶段,我国的家庭农场专业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是农业人才匮乏,仅有的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对于农业人才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国家对于培养农业专业人才的政策保障不够,造成本来就有限的农村专业人才流失。
4.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单一,缺乏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如上海松江、宁波慈溪、安徽郎溪、湖北武汉、吉林延边的家庭农场发展虽已初具规模,但这些农场一味地强调规模和产量,忽视循环和绿色发展,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园艺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等现代化农业,在我国的发展严重滞后,农业现代化之路任重而道远。
5.国外家庭农场经验的误导。我国家庭农场模式发展较晚,经验严重不足。我国要想在家庭农场上有所突破,就必须吸取和借鉴国外的经验。所以,这就造成了我国直接移植外国的经验,不考虑当地的因素,从而造成土地、资金的严重浪费,得不偿失。
三、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应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我国改革起步于农村,从家庭联产承包制到家庭农场,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每次改革都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每次改革都经历了不断完善的过程。从农村改革实践来看,既要注重底层设计,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更要解决好顶层设计问题,为我国农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1.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充分理解中央精神。2013年中央提出:“鼓励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场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模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近年来,中央针对家庭农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明确了农村土地承包权人的利益,目的就是要消除农民的顾虑,但由于宣传不到位,农民对发展家庭农场的积极性不高,土地规模化经营还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一是讲解国家相关政策和农民权益保障问题;二是宣传家庭农场典型事例,让农民懂得家庭农场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而摆脱农民认识上的“盲区”。
2.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化农业发展,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资金短缺和政策支持力度小已经成为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瓶颈。因此,要积极开展家庭农场金融扶持政策,调整农业投入和补贴方式,将补贴大幅度地向家庭农场倾斜,严格规定其补贴和投资方向,不得挪作他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对于家庭农场的贷款,国家要出台免息政策。农产品在一定的周期内可以免利息,周期后可以实行低利息,以吸引更多人贷款兴办家庭农场。对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进行严格控制,高于市场价格时予以一定的补贴,以减少农民对于农业生产成本的支出。
3.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拓宽家庭农场经营范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具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内地有许多成功的经验需要总结推广。其中,台湾家庭农场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台湾家庭农场又叫作生态农场,台湾生态农场一般都是将资金放在改善环境上,统筹经济与生态、社会效益,并注重经济效益的长远谋划,将环境保护与改善、土地的生态功能恢复放在第一位。台湾生态农场在种植时不使用除草剂、农药和肥料,摘下来的果子可以直接食用。台湾农场并不是单一经营品种,经营模式更加多样化,也更加合理与人情化。例如台北幸福农场,虽然只拥有200亩土地,但是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更是把生态农庄与观光、旅游农业相结合,达到了一种因地制宜,勇于创新境界。在台湾,每个农庄都设有采果区、烤肉区、游戏区、垂钓区、农耕体验区和手工制作区等。这样可以让游客深刻地感受到大自然,同时也可以学到农耕及种植的知识,从而寓教于乐。
4.加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培养造就新型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发展现代化农业,实现适度良好经营,农业经营主体的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至关重要。当务之急就是,政府加快成立新型家庭农场投资基金会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委托各大高校开设农业互助站、农业科研所,对专业“能手”进行科学文化的教育,使他们尽快掌握新技能、新方法、新科技的運用,并转化为生产力,以便帮助当地的农民增强摆脱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支持各大高校开设家庭农场发展的所需专业,积极培养懂技术、会管理、会经营的大学生进行农业实践研究,并引导他们去农村投资创业,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中去,为农村现代化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合格可靠的专业人才。
5.按企业模式办家庭农场,可以扶持少量家庭农场上市。建立新型家庭农场合作公司,其是面向大众的,每个人可以通过投资和贷款开办自己的家庭农场。一部分新型家庭农场合作公司可以由财资雄厚的商贾带头开办,用企业模式管理经营家庭农场,聘请专业的人才管理经营,使家庭农场更具规范化、现代化、企业化,从而提高竞争力。另一部分新型家庭农场合作公司可以上市,目的是参与市场化竞争,在竞争和市场机制的影响下不断完善。
总之,家庭农场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只有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在实践中不断规范完善,才能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家庭农场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肖斌.关于发展家庭农场的若干思考[J].当代经济研究,2013,(10).
[2] 赵维清.家庭农场的内涵及培育机制分析[J].农业经济,2014,(11).
[3] 张若健.台湾家庭农场值得称道的做法[J].新农村,2014,(10).
[4] 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Z].2013.
[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