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管理功能探究

2017-03-23 18:02蔡丽娟
理论观察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化管理社会管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蔡丽娟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困境提供新思路具体表现在稳定社会心理、文化导向、行为规约、社会动员机制等文化管理功能上。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还需要从制度环境建设、深化理论内涵、激发和引导社会舆论、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等方面进行努力。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管理;文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2 — 0064 — 03

一、当今中国社会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传统的社会管理手段局限性日益暴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管理的历程经历了一系列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建国初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想引领下,以行政手段为主导,采取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力量的推动下引导全社会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整个社会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一指挥棒进行社会资源的整合,以经济手段为主导的社会管理在全社会范围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现在,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改革与发展的攻坚阶段,单一的政治手段或经济手段的社会管理方式,难以满足日益多元的社会利益要求,难以协调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难以统筹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复杂交织的发展要求。一方面,政治手段的强制性与日益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有冲突。社会主义民主环境下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使得个人的行为有了更多选择的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从政治层面上已经很难统筹全社会人民进行整齐划一的行动,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另一方面经济手段的利益相关性对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单纯以经济手段规约社会行为,容易引发社会的GDP主义倾向,即只看到社会生活经济效益的一面而忽略社会生活中的其他问题,只关注与自己经济利益相关的事物而漠视个人的社会价值。社会变得越来越松散,越来越难形成一种核心力量来调动社会力量来進行社会建设,改革缺乏一种强劲持久的社会驱动力来推动。

(二)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对社会管理提出新要求。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五大攻坚点,亦即当前所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一是要转变发展思维,改变原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路径为更加重视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二是改革公共领域,即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务,将房地产泡沫化、教育产业化的严重弊端予以纠正;三是稳定社会结构,培养中产阶级成为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四是正视社会冲突,进行沟通与畅导,应对中国社会日益尖锐的社会群体事件。五是调整利益分配格局,构建良好的社会正义环境。解决这些问题涉及到社会不同群体利益的协调、社会思想的引导、社会政策的实施,这是同全社会价值观、思想观念、心理的转化相辅相成的。没有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面对这些问题,那么这些问题就不能从根源上得到解决。

(三)日渐松散的社会心理阻碍社会管理的有效性发挥。社会理想信念的松弛是社会松散的一大症结。建国初整个社会“爱国主义”热情高涨,将中华民族的复兴作为高于每个人自身的理想,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之际,温饱成为每个人的理想最求,“发展才是硬道理”成为深入人心的鞭策力量,社会各界达成了对经济建设前所未有的共识。如今,随着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之风的盛行,加之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虚无主义、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无孔不入,社会心理分化成各种小碎片,难以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合力。因而,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的今天,通过凝练人民的共同理想价值追求,描绘一个共同的理想社会蓝图,展现国家的治国理念,来进行新一轮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力量动员,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也是其发挥社会管理功能的关键所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管理的创新性作用

在新时期,政治手段的强制性、经济手段的逐利性局限使得社会管理职能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了。文化管理通过比较温和内在的管理功能,在促进社会成员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交流、协调社会的心理反应、坚定成员的理想信念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地弥补了政治和经济管理手段的生硬,强化了社会实践的主体根基。而文化管理的发挥有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社会心理的拉拢、社会精神风貌的重建、社会文化的导向、社会行为的规约进行社会力量的动员,发挥了文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稳定社会心理功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和风貌,有利于稳定社会大众的心理,激发社会力量。现今,“很大程度上说,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似乎命运都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因为谁也看不到社会往哪个方向发展。”〔2〕P7可见,在社会剧烈的变革期,人民大众存在着思想迷茫、信任感不足、心理浮躁等思想危机。现在社会已经出现了“什么都不信、什么都怀疑”的无根心理,即除了关注自身的利益之外,不相信人的道义、不承担其处于社会共同体重的责任。实际上思想危机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人民对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愿望。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恰恰从正面反映了人民的心声,有利于稳定人民在社会变革期急躁不安的社会心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导向功能。文化对人民大众的导向作用并不是自发形成的,尤其是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科学技术与网络的发展,社会思想多元混乱,形成一种有正确方向、有强劲力量的文化引导力量显得尤为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其实正是在面对越来越多选择、面对越来越多困惑的情形下,人们内心所共同期许的事物,即包括国家与社会,也包括对每个个人内心自我的期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倡和弘扬旨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积极的社会氛围,树立社会成员乐观的生活信心与态度,引导人民大众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规约功能。“在中国,社会不信任已经盛行多年,并且表现和深入到了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与人之间、家庭成员之间、民与官之间、政府上下级之间等等”,〔2〕P181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社会行为失范造成的社会秩序的混乱。包括信任危机在内的社会的思想危机一方面需要从现实问题的解决去重建社会共同体以凝聚社会力量,另一方面不能任由思想危机恶化,在思想观念上要以正能量进行疏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描绘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形象成为国家各方面方针政策的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的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社会环境与氛围,有利于引起整个社会对非正义、破坏社会主义法治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和抵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个人品德有利于人民大众的自我反思与教育。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动员机制。当今世界,经济对社会的发展力量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文化成为一个社会长足发展必不可少的精神内核。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能够自觉地意识到最广大民众利益与呼声,社会大众才能互相团结成一股坚定的力量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世界多极化发展中应对内外多方面挑战,凝聚中华儿女情感纽带和精神力量的粘合剂,其内在的情感认同的感召力和价值观基础是坚定人民大众社会主义信仰的重要驱动力,是引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火炬。

三、如何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管理作用

(一)完善有利于利益协调、公民参与的社会制度环境,重建国家和人民的直接联系,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文化是产生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人民参与社会生活的心理状态和其在社会实践中利益诉求的反映。只有在人人都能有效参与的机制中,在引导公民、社会参与国家进行多元治理环境中,在积极协调社会力量、资本力量、政治力量平衡的努力中,人们才能感受到社会的正能量,才能真正体会人民所期待的“正义”“自由”等观念的存在感,并且去积极捍卫这些核心观念的实现。制度建设实际上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制度与社会的精神文化相契合,才能更好地协调社会力量并转化为促进经济与政治发展的内在武器,破除理想观念与现实的隔阂。

(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深度,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P9而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基于人民大众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提炼出来的,目的是为了集中反映人民的愿望與呼声,凝聚社会共识以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群众最终还是要回到群众。但是由于人民的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人民参与社会的程度也不一,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也就不能整齐划一。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来说,尤其是对教育水平低下的人群来说,是停留在抽象的书面意义上的。他们不能将他们实际的生产活动与生活活动与社会主义所倡导的核心观念相联系起来,处于一种“局外人”的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他们排除在日常的吃穿住行之外,成为一种高高在上的标语。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要做到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重要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渗透到人民大众的生活之中。

(三)激发和引导社会舆论,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氛围。一方面,要激发全社会对社会主义价值观探讨的热情。没有被讨论的事物往往不是因为它得到完全认同,恰恰很可能被排除在视野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成不变和不容置疑的,相反,它只有在社会各界不断地讨论中不断得到凝练和关注,只有在不断地探讨中才能不断丰富和升华。另一方面要引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种结果判定而是一种过程理念的观念。“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称之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3〕P87同理,在引导社会探讨核心价值观的时候不能从现有的人民素养和低于理想的社会发展现状来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价值。而更应该从社会的发展愿望和每个人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来思考。让社会形成这样一种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既是人们对未来的愿望也是人们现在奋斗的目标;既是国家要弘扬和倡导的也是每个人生活的理想映射;既是一幅生动美好的图景也是指引社会发展的路径与过程。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实现不是遥不可及,而是需要每个人捍卫和努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三个倡导指向十分明确,每个层面都对人们有更具体的价值导向,是实实在在的要求,规范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便于遵循和践行。”〔4〕 实际上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使用“倡导”一词本身强调一种过程意味。它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空洞旗杆标语而是号召实践的行动指南。

(四)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发展,构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单位。随着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个人主义在当今中国社会也得到了一定的认同,在一定意义上解构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首先要从个人品德着手,再而从个人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中构建起一套核心价值观念体系。个人价值观的培养离不开中国传统的家庭和集体文化单位的构建。大力开展文化公益活动,提倡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社区文化等群体文化建设。一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和睦家庭的维系进而将文化单位扩展到社区、群团组织的有机整合,形成一个有层次、有稳定联系的文化单位体系。从而能够根据群体心理的认同、归属特点,引导“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5〕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基础文化设施,在更大范围地将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基本理念通过家庭文化建设、社会文化建设等更具体微观的渠道与人民大众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重建以基础制度和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基础秩序,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6〕文化事业就是要从最基本的设施提供和最基本的文化单位建构着手去串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所掌握的脉络。

(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产业的发展之中,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渗透力。如果说文化事业仍是一种以国家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单向举措,那么积极引导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充分调动社会的积极性,号召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响应的互动方式。鼓励各界人员结合生产经验、发挥生活智慧进行有益的艺术创作;鼓励文化企业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文化创新,提供更多能够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鼓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流行文化、大众文化等更丰富的形式融入社会生活。

总之,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管理功能,是对其存在价值的肯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是一种优秀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表现,反过来又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管理功能的发挥还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2〕郑永年.保护社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理论学习,2014,(03).

〔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新华网,2014-10-28,http://news.xinhuanet.com/2014-10/28/c_1113015330.htm.

〔6〕孙立平.走向积极的社会管理〔J〕.社会学研究,2011,(04).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文化管理社会管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管理创新
技工院校文化管理初探
行政法治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基层政府责任建设问题探讨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制度之维
浅析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与高职学生文化管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