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曾长秋 张威
(1.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 公共课部,湖南 长沙 410128;2.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3.长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德育体系的重构
李晶1曾长秋2张威3
(1.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 公共课部,湖南 长沙 410128;2.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3.长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并根据新形势的要求提出了要构建“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新任务。各高校传统的学生工作唱主角甚至是独角戏的德育工作体系不能适应需要,包括共青团等组织在内的高校德育新力量如何发挥作用等新命题亟待破解。高校现代德育体系应该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工作的各方面,构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思政”格局,为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贡献应有力量。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思政”;德育体系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德育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当前的国内外形势,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更是将高校德育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的召开,正式确立了“大思政”战略定位和工作格局,“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成为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工作不再是个别部门的工作职责,而成为一个系统工程。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传统的德育体系中,主要发挥作用的是学工系统和思想政治教学部门,很多高校虽然认识到了其他部门及其教职工的德育职责,但往往在实际工作中忽视了其作用的发挥,最后导致这些部门的德育工作往往流于形式,与其应承担的育人职责不相匹配。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说,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应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创新工作方法,要求高校教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围绕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实现以德树人的根本目标。[2]根据这一精神,完整的高校德育工作体系应当明确参与主体、工作内容、工作平台、运行机制、考核反馈等内容,“大思政”格局的“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的新要求,对上述内容提出了全新的重构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参与主体更加多元,或者说参与主体需要从形式上的多元变成实质上的多元。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参与主体除了思政课教学一线和学工部门之外,涵盖了包括高校行政系统、教学科研部门、后勤保障部门等在内的所有部门,所有高校从业人员都是德育工作的参与者,所有高校部门都是德育工作的实施方,参与主体从思政课堂和学生工作处与团委战线扩展到全体教职员工。
第二,工作内容更加丰富。除了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外,高校的所有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都将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实现形式,除教学与科研育人工作之外,学校各项活动、评比、后勤、安保等所有工作均需要承载德育工作内涵,工作内容大大增加,工作要求也大大提高,这对所有部门的岗位职责和人员素质提出新的挑战。
第三,工作平台更加拓展。在新格局中,所有的工作岗位都成了高校德育工作的阵地,一切高校工作平台都应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服务,原有各部门的工作平台都可以被看作德育工作的平台。高校的所有工作平台都要按照德育工作的内在要求进行调整、升级或改良,德育工作平台的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复杂,范围更加拓展。
第四,运行机制更加系统。基于上述变化,德育工作的运行机制从学工、思政教学的德育活动和教学环节的小闭环拓展为涵盖所有教学、管理和服务环节的大闭环,各个部门之间如何衔接,各个部门人员之间如何配合,各个环节之间如何有机响应,使得“大思政”的实际效果更加突出,这必然意味着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再造优化升级。
第五,考核反馈更加全面。在全员参与“大思政”的背景下,德育工作的考核和反馈体系必将更加全面和系统。对于学生的德育考核,不能局限于理论考试了,所有其他方面的综合表现也要纳入考核系统。对于各部门日常工作的考核而言,思政职责履行情况必将成为高校综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必须将德育工作的单项考核纳入师德考核和部门工作绩效考核中。
(一)高校德育工作现状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在不少高校还长期存在。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德育地位错位。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并未成为各高校的核心价值取向。各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成绩为主道德品质为辅的评价体系。
第二,德育目标空泛。高校目前的德育工作也有具体的目标指向,但是普遍缺乏细化的指标和评价,没有明确和具体的要求,操作性、可行性不强,流于形式,这就使得德育目标很难实现。
第三,德育内容单一。传统德育工作重政治教育,轻道德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偏重理论讲解和知识传播,针对学生实际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课时相对较少;团学工作偏重活动组织和生活管理,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相对较少,而且在教育内容中,政治教育所占比例过高,公德代替私德,形式大于内容[3](P92)。
第四,德育方法落伍,方式单一。目前高校德育工作主要包括课堂授课和学生处团委的工作,重理论知识宣讲,轻实践行为培养,与社会实际脱节;另外,德育评价基本依靠考试,认知和行为严重脱离,这些就直接导致了德育效果大打折扣。
以上这些现象,长期困扰着高校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究其原因,既有社会发展带来的客观原因,也有相关高校德育工作人员的自身原因。面对新的工作要求,德育工作者只有置身问题之所在,才能理清外部环境,立足本校实际,系统优化或重构德育工作体系。
(二)高校德育工作现状成因
第一,部分高校认为德育是一项专门工作,忽视了系统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迫于升学和就业的压力,高校对学生知识能力、专业技能、社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非常重视,而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没有从“全员全程全方位”的高度去认识和对待。甚至一些高校负责人对此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偏差,追求学生的就业率、创业率和成功学子的人数,没有把教育工作的“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的基本前提,导致德育工作流于形式,不够系统,成效不好。表现在毕业生身上,就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反映的眼高手低、不够诚信、不能吃苦、崇洋媚外等。
第二,在德育工作的职责划分方面,高校存在学工战线唱独角戏的问题。在高校,德育工作被认为是两个部门的事情,一是学工战线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二是思政类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其他部门基本没有承担起学生的德育责任。虽然一些高校提到其他部门和工作环节的德育工作职能,但都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工作体系。各部门各司其职,没有完整地构成一个有机的功能系统。
第三,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严重冲击高校德育工作。在移动互联时代,网络信息传播迅速,世界的网络相互联通信息共享,让高校德育环境焕然一新,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德育工作范围已被突破,高校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方式、维度和深度已经今非昔比,各种复杂的社会思潮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力度影响着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与各种复杂思潮争夺青年,我们不去积极引导,大学生就有被夺走和利用的危险。大学生本来就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不明晰、易动摇的阶段。一方面丰富多彩、无孔不入的网络文化使得传统德育阵地大大缩减,传统德育力量大大削弱。另一方面网络时代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创造了机遇,数字化时代的力量给德育方法创新和能力提高提供了自由、平等、快捷、方便的途径。高校德育工作环境必须改革和优化。
第四,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存在。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然而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基于对优质教学资源的渴求,基础教育环节的升学压力大,学生学业负担重,升学考试评价体系过于依赖考试,让学校成为了教书、教考试的地方,对学生思想道德层次的影响和培育往往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偏重理论,学生缺乏实践与联系生活的能力,这种教书不育”的恶果延续到高校后,突出表现为,广大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评价过低。
高校德育工作要紧跟教育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适应“大思政”背景下的新环境,提高德育工作的时代感,要实现德育工作的新突破,就必须重新构建高效德育体系,确立其基本目标。
第一,高校要形成“大思政”德育体系育人的思想共识。高校德育工者要始终牢记党的要求,把握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把握好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学生群众基础这一政治责任,把握好围绕高校中心工作、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大局这一工作主线,坚定不移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自身的本职主业,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调和红线贯穿于高校日常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全力以赴为党立德树人。通过“大思政”体系的系统研究,引导高校工作人员,尤其是传统意义上的德育工作战线以外的全体教职工,充分了解和准确认识自身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的“大思政”格局中的角色和定位,明确自身职责,解决对教育工作的意识形态层面的功能的认识问题,为在岗位上按照新体系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服从新要求,服务新格局,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
第二,高校要构建开放性的“大思政”德育环境。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在一定环境中进行,高校传统的德育体系是通过物质环境、文化环境、教育环境、学术环境和制度环境等因素综合发挥作用,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定型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巨大改变,高校传统德育环境跟不上现代社会形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已愈来愈跟不上新的形势,新时期高校必须把“大思政”格局,“全员参与、全程实施、全过程覆盖”的理念贯穿于德育环境之中,扩展高校思想政治载体,掌握其德育传播路径,在高校自媒体平台下[4](P129),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深度整合德育环境中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教育环境、学术环境、制度环境,使其形成一个良好闭环,使其建立形成开放性的德育“大思政”体系。
第三,高校要扩展“大思政”德育工作内容。传统的德育工作体系实施多年,组织结构比较稳固,人员习惯也相对固定,所以“大思政”格局下对德育工作新体系的改造要求,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阻力,需要经过详细研究、多方调研,通过对旧体系的归纳和分析,发现问题,查找不足,科学设计,反复论证,明确适应形势,适应实际,具有普遍可操作性的全新体系,进而为各高校通过分析和比对优化和再构本校的新体系指明路径,从而在方法层面上解决高校的实际问题。因为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大思政”体系在落地实施的时候,肯定会遇到各种问题,甚至会有水土不服的现象,但只要有了方法论,德育新体系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不会偏离“大思政”体系的总体要求。
第四,高校要重点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高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在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独立个性化发展的特点,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改革发展的具体措施不断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代感和亲和力。重构“大思政”新体系,就是要促进各高校按照新要求,新途径,优化和再构新体系,从而最终提升其德育工作效果,提高德育工作效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满意度和学生认可度。
“大思政”体系的要求,应该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方向从“隐性引导”向“显性引导”、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从“教育者”向“宣导者”、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从“单项灌输式”向“双向沟通式”的转变[5](P76),要求人人都是思政宣传者,各个部门都是德育工作方,构建各部门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大思政”的工作格局。
第一,积极探索,主动调整,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调的“大思政”德育工作体系。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即使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要求,在具体履职过程中,德育工作对于不同部门的实际要求会有不同,或者说,各部门对于德育工作的贡献力度依然会有差异。比如,学生工作部门和教务工作部门,在针对学生德育工作上的方法和途径肯定不一样;思政理论课教学部门在德育方面应做的课程设计和内容安排,肯定和选修课、专业课有所不同,而且起到的作用也有很大区别。因此,我们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因为全员参与而忽视了主要参与部门的主要参与环节和主要效果。
如何厘清这些关系,应从德育工作的最终效果出发,倒推到大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环节中去,找准每个环节在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不同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和可以产生影响的方面,将主要职责还原到主要的部门和环节,次要职责定位到次要的部门和环节,进而确认良好“大思政”格局的最主要构建部门和构建环节,为优化或再构高校的德育工作体系提供主要的支撑和次要的载体。
第二,构建全员参与、人人负责的大思政功能体系。在对“大思政”格局有了清楚和准确的认识前提下,分析了现状和弊端,并且找出了问题的主要环节和逻辑依据后,构建新的德育体系就顺理成章了。在这一环节,高校的所有部门和所有人员所有环节均将被赋予思政工作的职能。但是与此同时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协调、补位,人员之间履职、考核,工作环节的标准、差异,这些内容均需要在新的生态模式中有相对准确的界定,然后依据工作的实际情况予以动态的调整和适应。
这一个体系的构建不应该是为了“大思政”格局而再造的一个生态,也不是对高校现有工作内容和形式的一个否定,因为再造一个思政生态和对高校现有工作否定的逻辑与高校作为育人主体的定位是不相适应的,也与高等教育的规律相违背。我们认为,其内在正确的逻辑应是对于高校办学的一个再认识,对各工作环节的一个再梳理,对思政职能的一个再赋予。
第三,建立自我诊断、自我完善的“大思政”德育工作长效机制。任何一个新生的事物,只要代表着发展的方向,适应着内外的需求,就一定有其正当性和生命力,但与此同时,新的事物往往意味着不全面、不成熟、有瑕疵。对此,我们应当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一方面,我们认可和鼓励,另一方面,我们要自省和调整。高校优化和构建适应“大思政”格局的新体系也不例外。对于这样一个新体系,我们应当设置其自我诊断的机制,使之具备动态适应的能力,完善其自我完善体系功能,如建立系统的考核反馈机制,加强其系统监察机制,在部门之间建立德育工作协同机制和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德育工作机制,在高校建立高校德育工作小组,定期全方位各岗位进行德育工作评比,发现并解决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前期的三五年中每年适当动态调整一些分工和做法,甚至让高校德育工作动态调整成为本体系的一种常态。
总之,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为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有益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环境,同时也使得高校的德育工作者面临着新的矛盾和复杂的问题。高校的德育工作只有与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主题和社会环境紧密联系,不断适应,才能始终保持活力,并且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高校德育脱离时代脉搏,忽视学生主动性,缺乏亲和力,就会影响学生对德育工作的态度,造成淡漠与疏离的态度,影响教学效果。虽然目前很多高校都意识到“大思政”格局的重要性,但本身的德育系统在诸多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不符合格局要求的缺陷,亟待深化改革。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并不是独立环节,是既需要不同学段的紧密衔接,又需要构建全社会合力的大德育系统。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http://dangjian.people.com.
[2]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7-01-26(1).
[3]詹先友.学校德育为先的价值取向与实践探索[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7(1).
[4]陈传枝.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0).
[5]赵彪.如何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J].现代国企研究,2012(6).
[6]尚建荣.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办学育人全过程[N].人民公安报,2017-02-12(2).
2017-06-21
2016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6C0795);2016年度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6QNS19)
李晶(1983-),女,湖北荆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G410
A
1673-1395 (2017)05-0113-04
责任编辑胡号寰E-mail:huhaohuan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