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域下的彝汉双语教育发展路径探析
——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2017-03-22 09:10曲别英子
关键词:凉山州彝族双语

曲别英子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彝汉双语教育发展路径探析
——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曲别英子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呈现多元文化格局,不同民族文化间既有相互吸收融合的一面,又有相互差异冲突的一面。目前,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双语教育在思想认识、师资队伍、教育经费和教育政策等方面存在困境。对此,本文提出了彝汉双语教育发展的几点对策:加强双语教育必要性的宣传、改进和完善双语教育教学过程、加强优秀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双语教育的投资力度和地区资源的开发、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要制定和完善双语教育政策。

多元文化;彝汉双语教育;民族

一、问题的提出

在多元文化社会里,发展双语或多语教育必然涉及到一个社会敏感性问题,即“社会并不是由多数人与少数人组成的,而是由众多的文化群体组成的”。当代多元文化主义产生的直接历史背景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由于它本身包含着尊重差异和追求平等的倾向,就被教育界所采用和推广,由此产生了多元文化教育观。为了更广泛且高质量地传播多元文化,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凸显文化的人本价值,使每个受教育个体受到尊重,“多元文化教育”应运而生。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些弱势文化群体要求平等的文化权和教育权的诉求,希望通过一个平等的教育平台,来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文化差异认同的和谐族际关系的社会生活。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意味着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并存的,这就需要我们要用多元化的视角来对待这些多样性和差异性,根据每个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差异等理解和宽容其当前的状态。为此,我国的民族教育为适应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采取了有利于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和帮助少数民族学生顺应主流文化、适应主流社会的双语教育政策。本文主要讨论多元文化视域下凉山彝族自治州(下面简称“凉山州”)的彝汉双语教育问题。

新时期双语教育的内涵包括追求主流文化,维护少数民族文化,培养跨文化适应能力,它具有生成性、民族性、双文化性、区域性、法律性等特征。国内外关于双语教育的界定有很多种。语言教育专家斯诺认为,“双语教育包括两种情况:使用并推广两种语言的教育和针对少数语言学生的教育” 。民汉双语教育是我们党和国家培养民族地区留得住、用得上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有效途径。就我国而论,双语教育是指我国有自己民族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基础教育或义务教育阶段中享有本族语文和汉语文两种语言文字的教育权利,因此在学校中并列实行本族语文和汉语文教学的教育体制,这种教育体制叫双语教育。我国凉山州现行的彝汉双语教育主要是指该地区的彝族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学校教学用彝语和汉语进行展开。

二、多元文化视域下凉山州双语教育产生的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了西方世界。与此同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学术思想也渐渐引进了我国。由此,中国民族教育的多元文化格局逐渐形成。“多元文化教育发生的背景主要包括两个因素:一是多元文化教育发生的人口组成上的因素;二是多元文化教育发生的社会运动上的因素” 。本文主要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来分析凉山州彝汉双语教育产生的原因。

历史上,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人类的居住形式是分散的,相互之间来往的对象是与自己同住一地区的邻乡,长此以往,各个地方就形成了自己丰富、独特的文化和语言。位于我国四川盆地西南边的凉山州就是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天然屏障,造成了当地长期以来封闭的特殊的生活环境。但是,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打破了这种近似与世隔绝的宁静状态,由此,也就与外界产生了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碰撞。不同的文化理念和沟通方式让人们的相处处于尴尬的境地。为了解决这种困境,人们就需要相互学习、相互了解。在双语文化的社会里,双语教育的产生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为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研究,促进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增强了民族地区的繁荣。在这过程中,一个由中国学者自己创立的、旨在解决中国自身民族问题的理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应运而生。“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包括56个民族,因而也是多元的。这一理论的核心是,主张中华民族在政治上是一体的,在文化上是多元的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产生为我国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凉山州由于自然地理位置和当地人们落后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单一,教育观念陈旧,造成了当地的整体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国家已达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扶贫先扶智”,国家在立足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少数民族特有的思想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当地人民意愿的双语教育理念。这种理念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人民学习和理解外来的科学知识,顺应主流文化,学习先进技术,提高生活水平;还有利于保存和发展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发智力,成为双语人,甚至是双文化人。

三、多元文化视域下彝汉双语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困境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一个从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群落。新中国成立之后,通过民主改革,摆脱了奴隶制。但是由于历史和其他诸多方面的缘由,彝汉双语教育起步比较晚,直到20 世纪下半叶才发展起来。

双语现象的存在是双语教育产生的基础。彝汉双语教育政策是在尊重民族特点,基于地区实际情况,结合多元一体格局理念和民族地区特色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理念。“彝汉双语教学自1952年以来,经历了1958年前试行彝语文教学;1958年后停止彝语文教学;1978年起恢复彝语文教学的曲折过程” 。“凉山州自1978年正式实施双语教育至今,在人才培养、经济发展、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就。目前,凉山州开展双语教学的学校有475所,其中,一类模式学校有27所,二类模式学校有448所;学生184991名,其中,一类模式学生15377名,二类模式学生169614名;专任教师3008人,小学1961人、初中755人、高中118人。其中,一类模式专任教师389人,二类模式专任教师2619人” 。但是,理想的政策与复杂的现实并不是绝对匹配的。由于现实生活中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影响,凉山州双语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境,比如“思想意识问题、重视问题、师资问题、学校管理问题、学生出路问题、教材教辅配套问题、教育教学研究问题等” 。

1.思想认识上的“无用论”、“多余论”观点

彝族是一个热情仗义、勤劳勇敢、历史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但在民族发展的进程中,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一般只是统治阶层中的少数人和毕摩。因此,很多彝族人民认为识字、作文是毕摩的任务,与自己无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多数彝族人民愿意并渐渐走上了知识教育之路,但文化水平、思想认识的局限性,让他们并不能正确的理解双语教育政策。在他们看来,在如今这个追求利益的时代,识彝文、讲彝语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实际效用。另外,领导和精英人士的“两面”态度和作风更让他们觉得双语教育的实施是多余的,可有可无的,它不仅无法满足广大群众的眼前利益,还让孩子背上沉重的压力。家长、教师、学生、领导、社会等各方面对双语教育政策的认识和重视不当,使凉山州双语教学的具体落实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

2.双语教学面临诸多困难

凉山彝族聚居区在20世纪中叶以前基本上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单纯彝族语言社会,彝文字尽管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但使用人口的比例只占百分之几。明清以来,文盲率达97% 。由于文字不规范、普及率低、民语工作时而间断等因素造成了彝汉双语教育工作的起步比较晚,所面临的文字、语言环境也并非那么乐观,教师所面临的教学对象的基础多样化,彝语文课程建设上缺乏针对性、创新性、民族性、实践性,彝文教材缺乏彝族独特而优秀的民族文化内容,彝文配套参考书以及课外读物的稀少,教学大纲设计上对双语、双文化的重心把握不准,有失偏颇,这些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都毫无疑问地加大了彝汉双语教育在凉山州的有效实施和发展的难度。

3.双语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

凉山州彝汉双语教育师资队伍上的困境主要是量少质低的问题。自凉山州双语教育工作开展以来,州教委联合地方民族高校培养了不少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双语教师,对原在职教师进行了轮岗双语教材教法培训,但是在多元文化的社会里,现有的双语、双文化人才不管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依旧满足不了现实需求。特别是双语教育一类模式的理科教师紧缺。总之,双语教师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4.双语教育经费资源极其匮乏

我国每年对各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有专项拨款,但开展双语教育实所需要的资金、所面临的难度远比单语教育多得多。开展和推广双语教育的经费没有保障,教学上的软硬件设施问题仍困扰着彝汉双语教学的开展。

5.双语教育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

长久以来,我国的双语教育难以在国家层面上得到制度保障,一般只体现在自治区、县等地方性政策法规中,政策制定机构的层级性过低,刚性不足,造成实施过程中执行力度过低和结果上的效率缺失,学生在毕业和就业上难以得到公平的保障。

四、多元文化视域下彝汉双语教育的发展对策

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实体象征,语言是传播文化的载体,只有本民族的语言传递出来的民族文化才是最真实、最动人、最有意义的。因此,在多元文化的社会里,我们要秉承多元文化教育观,努力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和语言。

1.社会各界要加强双语教育必要性的宣传

人们对于多元文化主义的态度以及人们接受多元文化主义训诫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人们对于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理解程度,二是继续采取各种具体政策来推进与实施自由多元文化主义的可行性。因此,社会各界应加大双语教育的宣传,引起家长、教师、领导、学生等人的重视。一种语言如果失去了其实用价值,就会逐渐消亡于世间。因此,家长不仅要支持孩子去学习主流文化,顺应时代发展,还要重视孩子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各级领导要正确认识和解读双语教育政策,建立强有力地实施监督机制。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双语教育政策,改变自己只重汉语学习的有失偏颇的双语态度,不能盲目地为追求高升学率而教学,要变“为教而教”为“为学而教”。社会不仅要宣传双语教育政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还要采取具体措施创建双语环境,加大彝文彝语的使用度,提高其社会效用,从而促进彝族人民对彝文彝语的热爱和学习。

2.改进和完善双语教育教学过程

面对基础不一的教育对象和不佳的语言环境,我们要辩证客观地对待,分析其现状的历史和现实因素,不能照搬其他地方的教学模式。基于凉山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一类模式和二类模式,接受一类模式教育的学生汉语基础比较差,应加强汉语环境建设,提高其汉语水平;相反地,接受二类模式的学生彝语基础比较差,加上教学上为追求升学率而常常忽视彝语教学,更使二类模式下的学生有“汉化”的倾向,因此,领导和教师要重视彝语教学,学生要端正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学习的态度。在教材建设上,要多开发符合彝族语言文化特点、适合彝族学生基础的彝文教材、参考书、课外读物等书籍。教师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改变自己单一落后的教学方式,树立正确的双语教学观。

3.加强优秀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各高校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双语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采取教师自我提高和专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增加其数量,提高其质量,帮助教师向“双语双文化人”的方向发展。教师自身要培养跨文化意识,适应多元文化教育环境,努力研究和分析民族教育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文学,以更好地了解民族文化、民族学生、民族习俗等,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培养出优秀的双语学生为本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而服务。另外,国家要采取优惠性政策鼓励和吸引双语教师进入民族地区为民族教育服务,帮助和关心双语教师的日常生活需要,建设一支真正去得了、留得住、用得好的高水平、稳定性的双语师资队伍。

4.加大双语教育的投资力度和地区资源的开发

国家要加大对双语教育的投资,社会各界也要发动自身力量支持和援助发展民族教育。与此同时,国家的资助和社会的援助不能过于笼统化,要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来区别对待,确认各地资助比例。另外,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流动的监管机制。勤劳致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彝族人民自古也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因此,国家除了资金上资助以外,长久之计,更应该是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帮助凉山人民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5.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要制定和完善双语教育政策

国家要制定落实双语教育政策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其执行力度和重视程度,进而督促彝族学生认真学习自己本民族的文化,鼓励其讲本民族语言,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另外,各级政府要采取措施保障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和就业上的公平程度。主要从民族地区民族语文的科目加分上入手,这点在学校领域里,昭觉的中学实施的比较好。但是在民族地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招考中彝语文并没有得到重视。在几个历史传统文化悠久的民族里面,彝族是唯一一个没有将本民族语文列入就业考核科目的民族,这就大大减弱了学生学习彝文的兴趣和彝语的社会效用度。因此,州政府应采取相应地政策提高彝文彝语在社会上的使用频率,这样,既能发扬彝族的语言文化,又能让国家公职人员加强学习当地民族文化,更好地为民族地区服务。

[1]李丽红.多元文化主义[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

[2]李璇.双语教育的基本定义[J].考试周刊,2008(19):116.

[3]吉克跃林.四川民汉双语教学及其成效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31(10):241-246.

[4]赵月.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2(11):39.

[5]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1.

[6]滕星.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对象、特点、内容与方法[J]. 民族教育研究,1996(2):51.

[7]张余蓉.彝汉双语教学概况及发展前景[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S1):97-103.

[8]王鉴.多元文化教育论纲[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5):76—79.

[9]能苟各铁.凉山双语教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科研,2014(8):124.

[10]武启云.多元文化视野中的双语教学[J].民族教育研究,2003, 14(1):55—56.

[11]谷亚华,等.浅析制约凉山州彝汉双语教育价值实现的瓶颈及其对策[J].普洱学院学报,2014,30(4):116- 120.

[12]洛边木果,等.彝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西 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3):127-129.

[13]沙马日体,等.凉山彝区双语教育研究回顾与展望[J].民 族教育研究,2007,18(5):98-100.

Analysis of the Yi -Han Bilingu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Path in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A Case Study of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Qubie Yingzi
(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0,China)

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economic, technologic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resulting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troubles in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s bilingual education in terms of thinking, teachers, education spending and education policies. Based on it, proposing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about Yi -Han Bilingual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of bilingual education, improve and perfect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proces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excellent bilingual teachers team , increase bilingual education investment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resources, government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t all levels to develop and improve bilingual education policy.

Multicultural; Yi - Han bilingual education; Nation

2016-05-26)

曲别英子(1992-),女,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凉山州彝族双语
彝族海菜腔
凉山州创新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