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金荣 王善勤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安徽 滁州 239000)
物理学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优势互补探析
梁金荣 王善勤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安徽 滁州 239000)
针对物理学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存在的优势与不足,结合高校教师的教学实践,对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优势互补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力求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这两者的优势互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优势互补;物理学
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给传统的教学带来巨大的冲击。大学物理学是机电、土木、信息等专业必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1]。由于物理学的基础性、抽象性和逻辑性,使很多理工类大学生对它望而却步[2],提不起学好这门课的兴趣,深深地影响了物理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弥补传统教学的单一、时空限制等不足[3]。但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有优点也有缺点,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4]。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效率,增强物理学文化素养,是每个从事高等物理学教师现在所面临的急待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黑板+粉笔”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其优势互补,是很值得我们去探讨的一个课题。
物理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性很强的学科,物理学教学无法靠简单的人类语言来完整地表达及传递信息,需要教师在黑板上完成“大量的写”、“大量的计算、画图”等[5]。物理学知识总是环环相扣的,例如:已知运动学方程,求质点的速度、加速度矢量式、速率表达式,变力的功、电势的计算,从定义、定理理解再到灵活运用等等都要用一系列的定理定律公式符号表达出来,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读出来、讲出其意义、应用,还必须在黑板上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的推导、演算、分析出来,才能利于学生理解、接受新知识。再比如:讲解变力的功时,总是习惯从中学物理对功的定义入手,再到质点沿曲线轨道运动,作用的力是变力问题,需要画曲线图分割便于再转化为直线上恒力做功问题。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理解、公式推导、例题分析几乎都离不开图形分析,用图形表达思想是物理学教学的特色,因而课堂上要“画的多”、“写得多”,但学生有时还认为这门课枯燥乏味、抽象难懂。
1.多媒体教学的价值优势
教师通过计算机图形显示、文字说明、动画模拟、符号控制等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实现人机交互式的教学过程[6]。多媒体的投影演示能为教师的板书、画图节省大量的时间,形成一种“教学单位时间相对延长”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教学内容多而授课时间少的矛盾。
(1)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节约教学时间
当鼠标一点就展现出来授课的图形或定理定律公式,节省了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花好长的时间去作图、写公式,也能更好地向同学们呈现规范工整、清晰的“板书”,多媒体的投影演示能为教师的板书、画图节省大量的时间,形成一种“教学单位时间相对延长”的效应。课堂信息量明显增加等等,教学效率从而有明显提高。
(2)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用实验证明了: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来自味觉[7]。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刺激了学生多种感官意识,克服了传统教学带来的抽象枯燥的理解困难弊端。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吸收率、理解率,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3)突破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时空限制
教师制作CAI课件时增删都很容易,携带方便,保存持久,不会受到时空的限制[8]。教师间、师生间的交流共享可以利用一张光盘、一个U盘、E-mail、QQ、微信等来获得。对学生来说,再现听课过程中的难点疑点及考前复习的问题。对教师来说,是与同行相互借鉴学习的好办法。
(4)减少粉尘污染,有利于保护师生的身体健康
运用多媒体教学后,大部分的电子课件、板书和“小蜜蜂”扩音器取代了粉笔板书,减少了粉尘污染,给师生创造一个洁净、舒适的教学环境。
2. 多媒体教学存在的不足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物理学课堂教学具有很多的优势,但是多媒体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它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价值的同时也存在了问题和弊端,需要我们去探讨、研究和解决。
(1)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学生吸收消化困难
一些青年教师还没完全吃透教学内容、把握不好教学规律的情况下,耗费大量时间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内容的摄取上,这就本末倒置了;还有一些教师直接拷贝他人的课件、电子教案,自己不去研究,还习惯坐着上课,照着PPT宣读,课堂教学演变为枯燥乏味的“报告式教学”。学生感觉这样的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太大,进度偏快,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减少;学生还来不及理解、课件就一闪而过;也直接导致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的惰性形成,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教师和学生互动受到限制,授课环境不尽人意
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教案都是课前准备好的,相对程序化,难以临时去调整教案内容。再说多媒体教室一般都是封闭的,需要窗帘拉严实,在光线较暗的条件下,投射到屏幕上文字、图像才能被看清。加上幻灯片的不断切换等因素,会影响师生的视力下降。如果在物理学课堂上只纯粹地依赖教师点点鼠标、使用翻页笔讲课,大屏幕就会成为上课的“主角”。课堂上缺少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教学气氛会很沉闷,学生听课效果也不会很好。
1.传统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虽然优势于其它的一些教学手段,但不能做到完全摒弃于“黑板+粉笔+教案”的传统教学。纵观教育发展的基础,传统教学很注重培养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也是高校物理学教学的基础。
(1)引导督促教师博览群书、备课充分
传统教学中,教师受制于物质技术条件的限制,不能及时、便捷地从网络上获得所需的各类知识和学科前沿信息,但对学科的基本概念、定理定律上掌握地比较到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广泛涉猎各种文字资料,长期思考总结教学心得,研究课程,积累经验。很多教师能精确到某个定理定律在哪一页哪一行。
(2)注重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及板书的美观性
传统教学过程中,老师都习惯站着上课,写文字画图满满的擦了一黑板又一黑板,练就出很过硬的“基本功”。教师不但要注重自身语言能力的表述清晰、流利。而且要注重通过手势、表情、目光等无声的体态语言来丰富有声语言;不但注重授课过程中的重、难点突出,而且注重板书合理、大方;不但注重教学目的是否明确和教学进度情况,而且注重学生的整体听课效果;不但注重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注重课后辅导答疑情况。
(3)加强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的教学活动
传统教学相对于多媒体教学更倾向于面对面的交流,教师可以较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了解学生对学习相关章节的重、难点的把握理解情况,适当地调整教学进度,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增删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性。传统教学的教风也影响着学生的学风,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和真才实学,会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一般都按照教师的要求认真预习、复习巩固知识点,认真做作业,钻研探究新的知识点。这更助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交流。
2.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传统教学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教师的劳动强度较大,加重职业病的发病率
比如,教师备课过程中查阅相关资料有难度,耗时耗力,这对于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方面是大大不利的;再比如:公式、定理定律、作图、例题等教学方面的板书会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课程进度、内容容量和教学质量就会受到影响,而且擦下来的粉尘四处纷扬也损害师生的身体健康,从而加重教师的职业病的发病率如咽炎、喉炎等。
(2)教学内容陈旧、更新速度较慢,授课方式单一
相关资料的匮乏和不能及时了解学科的前沿,导致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陈旧。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主要以“讲授+板书”为主,主宰课堂教学,授课方式单调、死板、枯燥,缺少生机、直观地教学方式,时间长了,学生容易产生“审美疲惫”和“厌学”情绪,就是教师也觉得教得“吃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动性的培养,教学效果难以被提高。
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教学方法的改进、创新会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一种正能量的作用。在传统教学中融合多媒体教学,二者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即发挥各自的优势去弥补另一方的不足。将打破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实现师生互动,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1.树立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多媒体教学是由教师主导的,打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模式。更好地处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及手段全面优化、优势互补,将传统教学的精华融入到现代多媒体教学中,实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正确处理好“人人”、“人机”的关系,从而扩大二者教学的优势,缩小其给教学带来的负面性影响。
2.避免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增强教学效果的工具。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还要钻研制作电子教案;授课过程中能做到心中有数,重难点突出。充分了解哪些内容适合于多媒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于“粉笔+黑板”传统教学方式。不赞同教师在多媒体教室授课全程都是“坐着不动”的,应适当地站立或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互动。例如:讲解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具有球对称性问题时,要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大家展现场源电荷为正或负时所形成的场强中,每一点电场强度的方向是沿着该点径矢还是指向该点径矢方向。生动形象、一步步地显示出来,再总结点电荷的场强方向,有利于学生理解;在计算电偶极子中垂线上任意一点的电场强度时,利用多媒体作图可直观显示正负电荷在某点电场强度矢量的叠加,有助于分析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矢量关系,便于求解某点的电场强度(包括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3.重在实效,据授课内容来灵活选择教学手段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粉笔+黑板”的教学不能完全被多媒体教学所替代,例如:讲解物理学公式的推导、解题方法技巧时,多媒体教学显得相当呆板、机械化,无法表现出教师自己的讲解思路。如果教师此时用粉笔在黑板上边写边讲解思路、方法,学生会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物理定理公式的证明适合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分析、证明,然后再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分层呈现完整的证明步骤。对避免教师成为多媒体课件的“播音员和解说员”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避免学生连续长时间看屏幕,被光刺激易产生“视觉疲劳”。因此,把现代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优势互补,避二者教学之短,扬它们教学之长。再如:讲解毕奥—萨伐尔定律时,一部分学生认为这个公式太复杂,不好判断磁感强度B的方向。我们临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内容、数学表述式。接着在黑板上写出各电流元在点所产生的磁感强度dB的矢量和。用右手弯曲,四指从Idl方向沿小于角转向r时,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即为dB的方向,最后,根据磁感强度叠加原理求出B的方向。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学习效率的科学良方。
教学本身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手段的运用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文中探析了大学物理学教学的特点,并分析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与不足,提出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发挥了这两种教学方式优势,克服其不足。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更大地发挥二者的优势互补作用,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
[1]王威. 浅谈高校英语教师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学方法的应对和提升[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4(26): 265-265.
[2]姜立南. 如何激发工科大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的兴趣[J]. 新课程·下旬, 2013(9): 129-129.
[3]罗益民. 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的探索[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2(3): 111-113.
[4]张兴鹤.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体教学优势互补的探讨[J]. 魅力中国, 2013(11): 239-239.
[5]郜伟雪,等. 高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之优略探析[J]. 中国水运(理论版), 2007(1): 239-240.
[6]路莉贞. 概率统计多媒体教学[J]. 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 2008(7): 117-118.
[7]王峰. 浅谈展示设计与人类“五感”体验[J]. 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10(2): 89-90.
[8]刘悦凌.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探析[J]. 科技信息,2010(24): 79-80.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the Advantages of Multimedia Teaching
Liang Jinrong, Wang Shanqin
(Ch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 Chuzhou 239000, China)
According to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existing in the physics multimedia teaching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multimedia teaching advantag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 has carried on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sought to combin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multimedia teaching organically, realize th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of both, to achieve better teaching effect.
Traditional teaching; Multimedia teaching; Advantages; Physics
2016-08-04)
梁金荣(1980-),女,讲师。
安徽省职成教科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物理实验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NO.BCB15021);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公选课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NO.zlgc2015043);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NO.zlgc2015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