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婷
【摘要】“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和健康知识技能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改革以来,“必须以增进健康为目的”、“必须学习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必须进行身体练习”都作为基本点。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体育 课程改革
中学体育教学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当前,体育教学要求日益提高,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研究,针对学生情况,作为主导地位的教师,应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解决问题. 提高教学质量,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首先正确理解体育课程的性质,是把握体育教学改革正确方向的前提,自从中学体育课程改名为《体育与健康》之后,有人认为体育教育已经发展为健康教育。
一、正确理解体育课程的性质应该把握以下几点要求:
1、体育课程必须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服务。
2、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不是以知识传授和智力游戏为主要手段。
3、体育健康的知识技能方法既是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课程各项目标为主要载体,而且掌握这些知识、技能方法,也是《课程标准》要求达到的一项目标。
4、体育与健康课程虽然强调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整合,但仍是以体育为主的一门课程。
5、初中的健康教育内容由体育品德与生活品德及社会生物科学等相关课程共同完成. 体育课程主要学习与体育密切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
只有深入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和要求才能更好地了解课程标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治运用,从而达到提升体育课的质量。
二、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地位。
《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但学生身心处于发育过程,发育尚未成熟,有些体育课程教学中不能一切都以学生兴趣为中心,应该引导学生的兴趣成为情趣,进而掌握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基础,那种让学生喜欢什么学什么,爱怎么样学就怎么样学,能学到什么程度算什么,实际上是放弃了教育的职能。
“学生是以接受别人经验为主的学习主体”. 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前人的经验。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要积极掌握提倡“探究学习“使学生知道知识来源掌握获取知识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体育知识技能都让学生去探究和发现的。只有把学生个性的发展融洽在教学任务中必须要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必须要依赖良性的教学管理,才能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对传统教材进行现代化和改造,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选择还要以传统教材为框架,对内容进行优化和改革,改变过去那种纯粹为了学习某项技术运动或提高某项身体素质而教学的思想观念。如:铅球、跳高、蹲踞式起跑、前滚翻等趣味性较差,技术要求高,难以掌握,又无益于终身体育的项目可只作介绍或通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场地器材等手段开发出新的课程内容,以游戏的形式、比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在学生“玩”的过程中讲解一些动作要领,提出一些动作要求,让学生更好地“玩”让学生既掌握了最基本的动作方法,又“玩”得开心。降低难度,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是新课改对传统体育教材的需要,这样做学生既掌握了动作,又增强了信心,培养了兴趣,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十分重要。要精选既受学生喜受,又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有较大价值,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内容。另外还应根据学校的场地、设施等条件,确定一些课程内容范围,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学生自己喜欢了就会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全面发展体能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发展个性,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有了良好的锻炼习惯以后,就更加有利于培养终身的体育观。
四、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落实《课程标准》是的目标任务。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因材施教。学生大致可分为以上四种:成绩良好和较差的,对某些项目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针对这几种情况采用不同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不能认为学生成绩差或不感兴趣就放弃教育。由此提出二个问题进行探讨。
1、关于运动技能学习问题。过去的体育课程教学比较重视技能学习,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重视不够,随着教育改革和学校体育改革不断深入,逐渐认识到了“学会学习”和“学会健体”的重要性. 但是有人认为“会学”比“學会”更重要. 学生是否掌握运动技能无关紧要,关键要学会如何锻炼,如何运用体育知识、技能,把运动技能学习与体育锻炼能力,人为地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
2、关于学生运动兴趣问题。
过去的教学对学生兴趣关注不够,从而影响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为此《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强调,并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前提”。但本人认为“教学必须从学生兴趣出发,以学生兴趣为中心”把学生运动兴趣当作教学的唯一依据的说法,从而忽视对体育知识;技能教学和对意志的培养的忽视,是错误的。
学生的运动兴趣各不相同,在实际教学中是不可能完全满足的,满足了大部分,那少数人怎么办。“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甚至有极个别学生对体育根本不感兴趣,难道就不需要练习了。其实学生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运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这里就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不同年龄段对不同运动项目的兴趣培养,从而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也应该时刻铭记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决不能把体育课上成‘休闲课”。
综上所述,应该在新课程的理念下,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紧紧围绕《课程标准》这个中心点,在教学过程中,以技能教学为手段,培养、拓展学生的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目的。重视对学生勇敢顽强、刻苦锻炼的意志培养,从而实现体育课的最终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