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人格教育”为引领

2017-03-21 15:51王莉萍
中国教师 2017年1期
关键词:顾先生师大附中独立思考

王莉萍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我国政府设立的最早的公立中学,建校于1901年,至今走过了115年。学校最突出的特色,是走出了许多领域的领军人物,不仅仅出了一个钱学森,在科学技术类、社会人文类、文化艺术、体育类都有著名的校友。为什么走出这么多优秀的人物?因为附中有特别优秀的教师。当然,这更离不开师大附中百年传承下来的“全人格教育”。

一、“全人格教育”的百年传承

我認为,对个人而言,独立思考是人格健全的重要标志。当我做了管理者之后,我认为学校自主、教师自尊、学生自治是实施“全人格教育”的良好氛围。师大附中“全人格教育”之所以能够做出一些成绩,最重要的是依靠师大附中特别优秀的教师。而这样一个优秀的群体,学校如何提供一个工作环境至关重要。

1.“全人格教育”的理论发展

说到“全人格教育”理念,这是老校长林砺儒老先生提出的,他强调了五个方面:教育是助儿童身心发展、人格成长的教育,突出以人为本;把人格理解为动物的、人类的、公民的和职业的四个不同范畴人的资格。人格首先定位的核心词是“资格”,包含四个方面。中学教育要培养完全的人格。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学生首先要充分发展,要全面发展,再自由选择。人格活力与趣味密切相关,教育要有趣味,不能让学生感觉枯燥。重视实地经验,或用人格的活动力,就是指学生们要亲自参与,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成长。

“全人格教育”在附中传承一百年,带着附中味道,但是没有人明确提出。直到刘固校长来了之后,首先把“全人格教育”确立为北师大附中的教育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人格高素质目标。“全人格”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是要突出解决学生的成人问题,另一方面,体现了学校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的标准,突出解决学生的成才问题。这个育人目标是把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国家的发展统一起来。

接下来刘校长带领我们构建了师大附中“全人格教育”课程体系,分成三大层次:基础课程、志趣课程、卓越课程。基础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是必修课程,目的是使每个学生达到一个基准。志趣课程面向全体,但是每个学生有选择权,可以发展个性。卓越课程是专为师大附中在各领域突出的学生,比如科技、艺术特长生、体育特长生等构建的专修课程。整个课程体系不是孤立的,它首先基于国内的大课堂,而国内大课堂又是世界大课堂的一部分;整个课程浸润在学校文化中,而学校文化又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文化又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由此,我们的课程与文化是与整个中国、整个世界紧密相连的。

在师大附中115周年校庆的全人格教育研讨会上,有校友代表发言。校友在回忆附中时特别强调,在附中读书学习不痛苦、精神不紧张。在今天应试压力普遍巨大的情况下,现在还在附中就读的学生不痛苦、精神不紧张,学校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在附中学习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更是综合素质的培养。在附中学习不仅学文化知识,更学如何做人。一些学生往往因为一门课或者一个老师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包括钱学森先生还有这位校友的舅舅。我个人为什么要做一个物理老师,也是因为我的老师顾长乐先生。在附中存在着大量因为老师而选择了自己未来的职业的学生。

2.“全人格教育”的实施特色

究竟什么是“全人格教育”?独立思考是人格健全的重要标志。我也看核心素养,特别全,讲创新。核心素养和“全人格教育”很多地方是相通的。人格健全的重要标志是人格独立,意味着不依附于他人,不盲从于他人,具有独立的思想与行为。学生时代、青年时期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至关重要。为什么提出这一点,因为这么多年来国家一直呼吁创新,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对中国创新人才的培养感到满意。我反思这其中的原因,我认为大家首先不知道创新的核心概念是什么。要有大创新、职业创新,还有小创新(指向生活)、微创新(指向学习)。我发现我的学生可能在想,有创新就必须要有批判性思维,但是我发现他们对于批判性思维的认识是极其浅薄而且偏颇的。他们自己没有对一件事情的认识的基本判断,没有这个基础就跟别人辩论。他们有独立思考的意识,但是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的。

我的成长过程中,顾长乐先生教我独立思考。举几个例子。我上高中第一节物理课时,顾先生问我们,作业不会做了怎么办。他说有的同学交白本,有的同学请会做的同学给他讲,他听明白了写上。你们选哪个?我觉得这个孩子不会做作业,我们弄明白了,然后再写作业,这是爱学习的表现。但是顾先生这样说,首先你听别人讲,别人未必能给你讲明白,你听了似是而非,写了就交上去了,不仅把你自己的漏洞掩盖了,而且给老师一种虚假繁荣的表面现象。老师也以为他讲的可好了。如果你交了白本,老师至少知道在这个地方的教学是有问题的。顾先生说,希望你们把想法写出来,不要怕错,他说他特别愿意知道我们是怎么想的。

第二个例子是给教科书挑错。我们当时学的教科书叫甲种本,人教社编的。顾先生带着我们挑错。依据高中生的认知水平,这种做法应该有困难,但是顾先生用大学普通物理的思想给我们讲物理,所以我们的认识比书要更深一步,用那种比较严谨的、更深入的概念界定,书上的说法可能就站不住脚了。这件事对我最大的影响是,永远要做到不唯书、不唯上。不要觉得书上说的就是对的,不要觉得领导说的就是对的,你一定要独立思考,而且要有理有据地分析和判断。

第三个,什么是一节好课。我认为特别流畅的课就是好课,有一次顾先生要听我讲课,我准备得特别充分,学生们不容易懂的内容,我就搭台阶。我觉得讲得特别好,很顺畅。下来之后顾先生说你这节课像高山流水,我一听就乐开花儿了。顾先生接着说,可惜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他就和我说什么是好课。好课是听起来磕磕绊绊的,这说明学生动脑筋了,他发现问题了。原来好课是要让学生动脑筋,而不是你讲起来多顺畅。接着是他对我职业发展规划的影响。我教完初二、初三之后,他说你得直接教高三。当时我就傻了。顾先生这样分析,第一,如果从高一、高二、高三这么教,年年都是新的,而且你教高一、高二心里是没有底的。但是教高三,一年下来对主干知识了解得特别清晰,再回过头教高一、高二心里有底,而且很多东西你能知道要讲到什么程度。他这种设计确实很成功。但是这种成功的背后是顾先生的深厚功底和他对我的一直陪伴。高三一年他几乎和我一起备了每一节课,听我的课,又跟我们一起判卷子、答疑,发现我的问题。接着顾老师指导我怎样才能写出有价值的论文。论文不应该是人云亦云,应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找到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发现的问题,进而进行研究。所以在这儿我强调,独立思考不仅需要意识引导,更需要能力支撑。

师大附中怎么给顾先生这样的优秀教师提供一个实施“全人格教育”的良好氛围?这里有三个词:学校自主、教师自尊、学生自治。学校自主是校格独立完整的表现,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职工的思想行为,使他们主动追求个人人格独立健全。教师自尊源于学校对教职工的信任与尊重,教师因自尊而不断進取,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自治,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全人格教育”。

学校自主一直是师大附中的办学传统。师大附中是第一所公立中学,很多事情要首创,后来变成北师大附中,又获得了很多自主权,所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学校自主有两大表现,一是要有教育定力,现在眼花缭乱的“学案导学”“五分钟授课法”“慕课”“翻转课堂”和“互联网+”等,我们应厘清哪些东西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哪些东西需要摒弃。二是主动进取抓机会,要在更大的平台上完成更艰巨的任务。师大附中首批示范校的申报、扩招扩建开拓了学校的空间,为新课改准备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和师资储备。2007年北京进入新高中新课改,师大附中申请成为自主排课试验校。学校在2011年开办了钱学森班、AP班,2014年在西城成立了教育集团,这又使师大附中有了更多的资源支持。

教师自尊,首先要树榜样、重引领。召开名师成长研讨会,名师做表率、做顾问。建立以培养为目的的机理机制,召开人才工作会议,让每个人成为自己工作岗位的专家。刘校长引入了大学排名,在中学建立了学科排名制度,师带徒、专项培训、学历教育、做课参赛。鼓励百花齐放,让每位教师获得自信与自尊。

学生自治是每个学生参与班级自治,每个班级参与年级自治。学生会、校团委是全校学生自治的核心组织。社团让学生有更广阔的自治空间。

二、对教育和学校发展的认识

1.对教育的认识

教育是有规律的,因为人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而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教育也会有变化,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会更深入全面,越来越触及本质;二是科技进步丰富了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三是国家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现在谈到的核心素养,首先从国家层面来看,其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接着从国际层面看,从面向世界的需求来看,这是培养未来人才、参与人才竞争的题中之意。所以,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觉得应该考虑到这几个方面。最后一点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育需要传承,渐进式的改革为好,不能“折腾”,因为每个孩子的发展规律都有共性,学校改革的力度过大、过于着急,可能会对一个孩子一生的成长产生重大的干扰。

2.对学校发展的认识

每一个校长都特别希望自己的学校有所发展。走的再远都必须回到原点——学校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当我们走得快的时候,一定要停下脚步想一想我的所作所为是不是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培养出带着这所学校味道的学生。孩子们的天性各不相同,是多种多样的,学校也应该如此。当教育改革来临时,学校既要保持特色又要吐旧纳新。

在我们梳理要做什么事情时,应该考虑清楚这三件事:一是改革来了,一定要明确哪些事情学校的认识和实践已经做到位了;二是虽然做了,但是要找到自己认识和实践不到位的事情,要修正、提高认识;三是要发现被自己疏漏的事情,然后纳入到学校的实践体系中。这是我对“改革来临之后,附中怎么办”的思考。

三、新时期对“全人格教育”的思考

核心素养为我们丰富“全人格教育”内涵指明了方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内容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大方面。师大附中的“全人格教育”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讲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注重以趣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讲究实践体验。我们接下来要进一步梳理,让“全人格教育”目标具体化、细化。附中“创造环境、以人育人”的“全人格教育”实践特色为我们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增添了信心与底气,这是师大附中的特色。我们需要依靠教师做到这一点。要突破的难点是找到“全人格教育”课程体系的突破点,实现各学段核心素养与各学科学科素养的协同培养,通过学科素养的培养最终达到目标。

还有一个难点: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一代对责任、担当有不认同的地方?我认为是现在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造就了年轻一代对责任与担当的有偏差的认识,这是我们教育目前难攻破的点。社会太功利化、太浮躁,学生们不容易对这一点有切实的认同,学校应该在这方面加大力气,要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师大附中一定要在这一点上做出自己的努力。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

猜你喜欢
顾先生师大附中独立思考
男子冒充“美女”诈骗登徒子
漫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顾先生的孤独简史
岂曰无缘?心之所向行之所往
顾颉刚与中华书局
独立思考 完全是件好事吗?
“芯片女皇”何庭波曾在湖南师大附中求学
谈独立思考
液滴移动装置在植物细胞代谢中的应用
王晴宜(甘肃理科状元):喜欢三毛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