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忠
维书的“维”,是指维系、联系、维持。当下,对为师者的培训已比较发达,有关经费、人力、时间、方法、模式、技术等的消费,喜人程度有很大抬升。教师听报告、听讲座、观课、游学、看视频(收听)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个人读书时间却因此被压减。出现呼吁教师要读书者,也是诱因之一。
教师成长与议书沙龙
世界各国开展教师培训,涉及关系方的认识、自觉程度及管理。在许多情况下,当事人很难体验到心想事成的愉悦。不过,我国的情况好得多。无论是阅读甲骨文、竹简、布帛还是电子书,无论是宏观阅读还是微观阅读,无论用肉眼观察还是用眼动仪研究,教师阅读总像“幽灵”在视野前晃动,摆脱不掉。书籍是教师生命的滋养,是生命的云梯,没有替代物。
教师培训,无论是国培、省培、县培,还是校本培训,主要方式不应该是听讲座、观课,而应该是读书和用书。马若耶夫以为,教师提高的最佳方法是模仿;而培训机构认定,为教师开课和开讲座,比较省事,最感惬意。经验表明,类似的做法,所解决的仅是皮毛而已。教师自己同书打交道,即自动读书和用书,才最可寄托,是最有益的继续教育。
笔者与几位手握教师培训组织权的同事、记者,于2002年6月在《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上发表有一篇逾4000字的文章,题目叫《教育名著,你读了多少?》。这是继更前些时候关于“读名著是教师进修的重要途径”的具体化。我们以自身经历力证阅读对教师的重大意义。之后,合伙发起一个大型项目,最后却无疾而终。
一兴一散,没有失败,读书风气在有关学校生长起来,吸引大批教师,创造出经验,生动显露出教师的向学秉性。事实印证陶行知的一个论断,“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1]。这是他对“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的补全。读书而用书,教师进修呈现新视野,催生出新型生命体。这是散发馥郁书香、凝聚高洁书品的生命体。
业界内外,时不时要求教师读书,抱怨教师不读书或誓为教师读书创造条件,拳拳之心可以感天。那为什么需要花工夫“劝慰”教师读书,却影响寥寥;其间“劝慰”的功夫是否不济,有助益的方法是否被藏着掖着?
20世纪90年代初,四川许多地方出现了青年教师沙龙,泸州尤其闻名。这些沙龙为全省成就了大批优秀教师,后称为名师。沙龙的意图是逐渐成形的:成员自觉自愿,十分热情、踊跃;不收会费,不考勤,不比拼优胜。据了解,它的主要活动及效益,借力于涵盖着读书用书两重意义的“议书”。议书者,根据教育中遇到的难题,自己找书读,进而与同伴讨论;用书的成分隐显在议书的事前、事中、事后。议书的内容有应用的,有思考的,有不解而问询的,有惊喜而发表的。凡此种种,带入沙龙,摆上桌面,激起共鸣,引发讨论。交流之中,碰撞有之,融汇有之,惊醒有之,猛击有之,纳闷有之,意气风发,兴味盎然,为下次议书话题形成铺垫。
议书之火熱,恰因读用结合诱发。没有用书这种要素成分,议书不可能信马由缰,起伏跌宕,滔滔宏论,动人心魄,反而会陷入东拉西扯、谈天说地,不会产生反思、内化、提升、增益、给力的效果,亦不可能长久。类似这些要素成分,是教师议书的爆点。若要识得他们学习、进修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抓不住这一要素成分,就休去尝试”。
试析教师议书沙龙
所谓沙龙,有参与者,有发起者,有组织者,有场所提供者。其效用藏显收放,很有学问,以读书用书比照,可能启迪出教师才学增进的法则。沙龙是非正式、非正规的学习方式,培训效能不尽然全佳。但在教师提升进阶上,成功的沙龙却能给正式、正规的培训以提醒,甚至警觉,关键在于书的功能是否得到发挥。
沙龙议书彰显为师者独特的情趣、过程、办法和结果。所谓独特,与真正教师的事业、神思、做派、灵性关联。管理主义之所以对教师帮衬不佳,在于他们习惯的管卡压施错了对象,更可能剪掉维书的兴味纽带。降低从教门槛进入行业的南郭教师,感受不到做教师的乐趣。为使南郭教师成为真正的教师,应该立一个庄重的项目来研究。管理者要毅然而然地承担起相关责任,不能认为这些南郭教师不读书或他们甚至也是蛀书虫,只不过看不进去教育专业书籍。用议书沙龙的做法让他们尝试,也许有用。此说不打妄语,就是要广泛推动为师者维书。
欲使教师生命体在进修中焕发学习热情,必须依据其特征制定措施。成年、在职、有成、慈幼,决定教师学习的倾向和特点。成年教师理解力较强,而记忆力减弱;在职教师对学习具有选择倾向,有点儿功利;有成表明有经验,具备内化特定知识的可能性,而于经验之外的学习效果较差;慈幼表明重感情,喜欢纯情类书报刊(如《读者》),对枯燥说教的课堂和报告缺乏认同心。这些特征制约着教师的培训和维书。教育部原副部长林砺儒先生建议,教育科学专业学生应该来自具备教育经验者,肯定教师有深钻师范学问的优势;相比之下,应届高中生进师范学习,难以体验强势情感。俗语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培训者不根据教师特征来教学,出现“教者万言,难获一赞”的尴尬,不足为奇。所以,广种薄收式的培训绝对属于儿戏。培训更需要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紧密关联,即理解并且重视其“亲知”或“先前经验”,把质疑和经验作为引擎加注能源才会输出强大功效。议书沙龙成员带着自己的工作感想和问题参与交流,交流对象必有一些在工作中读活书和用活书的背景。议书扩大着参与者读书和用书的幅面,以读书用书为主体的培训,意义非凡而动人。
积极读书与踊跃用书必然是真学实学的结果,其选书、读书、体会的过程不虚。由于教师自己所为,他们已然书香袭身,进修局面决然切实前行。判断其他形式的培训,如听课、听报告及后续情形,持续度恐怕要差些。调查十分引人入胜的大报告的效果,事后认真整理笔记的人数不超过10%。所以,读书用书是教师进修的基本形式。呼吁教师读书的根据,亦在此间。
我们姑且不谈全国的情况,一个县区,成百上千名教师,经验学养差别可谓悬殊,“不下去调查不知道,一下去就会吓一跳”。均衡与否,现实就是如此。以为交流,教师就能够解决悬殊问题,推进均衡,近乎一厢情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交流应有推动均衡的作用,但实际效用难免局限,关键是抓精准培训,实施能够调动学习者心理的培训,使教师主动读书用书。只要教师读书用书了,均衡事业就会迈出一大步。
关于师培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教育适应对象,既要保有适合的立场态度,还需要采取合适的方法。立场态度与方法之间存在强有力的联系。非说教的教学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动手动脑是主轴,融教和学在做当中;二是依赖学习者的先前经验去教学。先前经验包括通过亲自行为或动作所形成的直接经验或理解的间接经验。读书与用书结合起来,实现“教学做合一”,包含这样两种形态。学生所学,教师所教,放在共同的做中进行。国外先哲雅斯贝尔斯认为,体验存在于共同动作的过程里,这也在强调做。新任教职者发现问题无法解决,一旦悟出题目,寻找资料,对照着读,继而边读边做,或者记住资料介绍的动作、顺序和要领。在做中议论,收获了,长进了,这就是自我培训的业绩。在不生动、活泼、主动的培训教室里,无论是教师念书,还是学者唱书,教与学脱节,因为与做无涉。
若做培训,能够针对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疑惑、困难进行讲述,存有问题的主角能不专注而踊跃吗?教师的问题域(知晓的现象和学科)复杂,多样多变,十分广阔,深究下去,就会发现趣味盎然的创造空间,也就是问题所在,需要用书中的办法去做。培训必须重视“做”的意义,体认何以为“做”,从而发起教与学。
显而易见,一线教师需要解决问题,不可能也不会一味地指望培训班、经验报告、学术讲座,只有自学读书最方便、最及时,最能依着实际的变化演绎出适用方案。书籍作为精神、思想、情操、技艺的滋养品,兼有神性、心性、知性、工具性的品質。具象而论,书极其广博,利于个体选择和“八面”研读,若要储存索引也足敷需求,对发育个性和才能、增益见识和支撑论述,唯此唯盛;既为书卷,便于携带,便利于各种阅读方式和记忆术,翻查灵动,捧读朗诵(吟诵)简便,更是人类学习生命之所在、所依、所长、所强、所润、所旺的根系脉搏。教师的工作与学生的志、道、业、惑相系,要求驳杂简约,非书不可托付。
至于教师所读之书是否选择得当?选择得当的书是否会读?读了能不能运用?想要确切、正确地回答这些问题,只有把对书的理解搬到实践中去,用书才能判定读书的意义。正因如此,陶行知先生说,“读书”不如“用书”。他关于读书有没有用处,列出三个标准,而共同点是:能否引导读者前进,能否使读者更富有力量。
越来越多的人肯定读书对教师有不可忽视的价值,要求读原著,读名著,读教育史、课程史、教研史等。我们需要把这个观点向前推一步,介绍有益有用的书籍资料供选择,推荐科学的读书议书方法,拓展用书的时空。有益培训与有益读书相通,读书是各种培训的基础和内核。然而,仅仅提倡读书并不够,一定要把读书和用书相结合;丰富议书机会,使读与用进一步反思、总结、分享,得以内化和升华,促进教师个人和集体的成长。
为师者皆能维书,培训事业就能获致高效的培训方法和成效。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27.
(作者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成都师范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