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默
钟秉林
留英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1994年回国后任东南大学副校长,1996年调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2001年至2012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2012年起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现兼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暨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专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英国卡迪夫大学名誉副校长等。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关键期,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深化综合改革、坚持依法治教、提升教育质量。要切实推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必须聚焦问题、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制约教育现代化的“瓶颈”问题,在促进教育公平、调整优化教育结构等方面下功夫。
中国教育学会作为我国建会最早、规模最大、直接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群众性、公益性学术社团组织,肩负着服务基层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成长的重要使命,是推进教育基础创新和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基础教育正面临着重大变革与挑战,为此,本刊专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先生,聆听他对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理解。
中国教师:中国教育学会的成员大多是来自教育一线的校长和教师,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和教育教学改革引领能力,是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力量。“十三五”时期,中国教育学会在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有哪些重要的举措?
钟秉林:中国教育学会是我国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群众性、公益性学术社团,其宗旨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学术为本、服务立会。在“十三五”期间,学会主要针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规划,发挥自身的职能和作用。
一是启动了“十三五”规划的研究立项。立项强调面向问题,强调实践性,因为教育学会的成员大多是来自教育一线的校长和教师,因此,我们针对当前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立项,对教育改革进行引导。
二是继续做好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搭建平台,让会员和会员单位根据各自的具体需要,进行学术交流、观点交锋和经验分享。特别是对于已经形成了较好社会影响的学术活动,比如一年一度的教育学会年会、中小学校长大会、“未来教育家”高端研修以及我们与光明日报联合举办的教育沙龙等,要进一步创新内容与形式,充分发挥其品牌效应。
三是继续推进教育改革实验和成果推广工作。以在全国建立的20余个教育改革试验区为依托,发挥专家资源优势,传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推广高水平的教育教学成果,推介成功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努力将教育研究成果和教改成功经验转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促进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破解和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让学校、教师和学生从中直接受益。同时,积极推进“中国大学先修课程(CAP)”等改革试点项目取得更大进展。
四是把教育部委托的项目做好。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进程的推进,一些职能和项目被下放和转移到学会和学校,我们应该有所担当,有所作为。比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安全校园标准与建设、国家级教学成果评审、“万人计划”优秀教师遴选、数字教育博物馆建设等,在做出贡献的同时不断提高参与教育公共服务和公共治理的能力。
五是为政府提供教育决策咨询。我们要发挥自身优势,针对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研究,收集舆情,为政府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发展咨询报告,向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建言献策。比如在教育部制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过程中,我们学会组织专家起草了一个基础教育方面的学术版作为参考。
六是进一步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比如与美国蒙台梭利协会开展实质性合作等,为各级各类学校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搭建平台;另一方面,通过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国际拓展,提高我国教育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中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尽力。
中国教师: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已进入深水区。您认为,现阶段我国教育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要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本出路在哪里?
钟秉林:如何不断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合理配置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如何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地位,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是中国教育面临的三个重大现实问题和时代任务。
要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本出路是教育创新。我国教育事业当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更加突出,一些瓶颈问题愈加凸显。要破解这些教育发展难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本出路是教育创新。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握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不断深化综合改革,不断推动教育创新。教育创新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更新,更是教育观念、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改革。
中国教师:公平与质量是“十三五”期间基础教育发展的两个关键词。您如何看待教育公平與教育质量之间的关系?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有效化解“择校热”等难题?
钟秉林:教育公平不等于教育平均,教育公平不是让每一个孩子接受同样的教育,而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质量与公平是相互联系的,老百姓对教育公平的追求是高质量的公平,低质量的公平没有意义,老百姓也不会满意。
要化解“择校热”等矛盾,需要我们办好每一所学校。如果老百姓都觉得自己家门口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学校,那么“择校”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老百姓“择校”究竟“择”的是什么呢?首先是“择师”,希望学校有好的老师,孩子可以受到好的教育;其次是“择风”,希望学校有好的校风学风,孩子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并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深造乃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解决“择师”问题,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提升教师的个人综合素养,需要大学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解决“择风”问题就更需要长期积淀了,一所学校要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和校风学风,不可能一蹴而就。
当前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现在优质资源短缺,不管是中小学、幼儿园还是大学,都面临这个问题,而老百姓又希望有限的优质资源能够分配得更公平一些、更均衡一些,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质量问题和公平问题就成为非常突出的热点问题。要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实现教育公平,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可以说,中国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中国教师: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能否有效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为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带来新的机遇?
钟秉林: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的诞生,的确会为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寸金教育公平带来新的机遇。首先,互联网技术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为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新途径。“互联网+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目前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而且配置不均衡的状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为包括在校学生在内的每个学习者提供更好的、更适合自己的教育,有效推进教育公平。
其次,互联网技术为推进教育国际化搭建了新平台。一方面,我们借助互联网平台可以更好地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引进国外的优质教学资源和现代教學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也为推进中国优质教学资源的国际拓展、增强中国教育的国际话语权、改善中国学校的社会形象提供了重要平台。
最后,互联网教学带来了学习过程的“翻转”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一般而言,学习过程包括知识传输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对于学校教育而言,传统的知识传输大都在课堂上完成,通过教师课堂讲授等方式来实现;知识内化过程则一般在课后完成,通过学生复习、做习题、参加教学实验、社会实践和教师辅导答疑等方式来实现。互联网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的结合,将学习过程的两个阶段进行了“翻转”:知识的传输从课堂上迁移到课堂之外,通过学生课前个性化的线上学习来实现;而一部分知识内化的功能则从上课之后转移到课堂上,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练习巩固、反思总结、自主纠错等方式来实现。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改善。同时,互联网教学也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师队伍建设,乃至教室布局带来了严峻挑战,为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线上教学与线下教育相融合、实现多样化和个性化培养带来了机遇,创造了条件。
责任编辑:江丽莉
jiangll@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