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林
摘 要:随着科技发展,信息的流通量逐渐增大,高中地理教学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地理教师要教会学生看图、读图、解图、画图,让学生在庞大的信息量中寻找解题的捷径,就要注意学生看图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识图能力;培养
地图,是地表图形的描绘,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在地理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语言、文字无法替代表达的。所以,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在地理教学中,重视读图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学好地理的钥匙——读图技能,使学生由熟悉地图到看懂地图,进而能分析、运用地图,并逐步建立起有确切空间概念的知识系统,达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明其“理”,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本人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一、帮助学生建立识图兴趣
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养成了学习的兴趣,那么就能领导学生继续学习。所以在新课改下,高中学生在地理识图学习过程中要先产生识图、读图、用图的兴趣,激发自己想学的兴趣,最终教师再适当引导,才能事半功倍。比如,在教学生认识地球经纬度的时候,教师就要运用地球仪帮助学生建立识图、用图的兴趣。教师可以先引入一个例子:在茫茫太平洋上,一艘货运船遭遇了恶劣天气,需要得到附近船只的救援,但是在惊涛拍浪的大海中要想寻找这样一艘货轮,就等于大海捞针,怎样才能用最快的方法找到这艘船呢?这就需要借助雷达定位系统,运用经纬度来确定这艘船的位置。世界上任何一个地点都可以用经度和纬度来定位,确定位置;然后让学生在地球上根据教师给出的经纬度确定一个地点,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地球上的经纬度充满好奇,而且愿意在具体的地图上去运用经纬度定位,甚至有些学生马上就想用经纬度在地球仪或许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国家。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爱上识图、用图,愿意去琢磨地图,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二、让学生逐步掌握读图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利用描述的方式进行读图。这一类方法是最基本的,就是通过信息的描述,然后结合信息在地图上找到并巩固其地理位置的方法。如让学生在“神奇的北纬30度”中找到四川盆地,然后描述四川盆地所在的位置,这样学生可以在地图上清晰掌握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最终可以用简单的语言对四川盆地进行描述和识别。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该地区的基本地理位置,而且还能结合“北纬三十度”的特点对四川盆地的温度、气候等基础知识进行分析。
第二种方法就是运用对比的思维来读图,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地图之间进行有效切换,帮助学生掌握地图的实际运用问题。例如,在世界板块运动学说的支持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地图上有意识地对几大洲板块进行对比识读,让学生充分了解板块之间的聯系。通过对比,学生可以直观了解大陆板块的轮廓以及相关联系,这样学生不仅解决看图的问题,而且还能从读图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在地图中去解决问题。
第三种方法就是分析法读图,这是对读图综合能力的锻炼。例如,对于“中国平均气温分布”与“中国降水量分布”的分析,学生在读图时就要从横轴、纵轴上去分析气温以及降水量变化,然后结合图中经纬以及海陆位置、地形等分析出气候的影响因素以及气候的分布情况。
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的地图中涵盖了太多的信息,所以应帮助学生在地图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摆脱传统的“师问生答”的模式,帮助学生形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判断。比如,在讲解新疆的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就新疆的物产丰饶入手,但是马上又问学生,如果你想在新疆酿葡萄酒,那应该选择什么地方呢?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这块区域。其实这表面是做地域分析,实际上是要对新疆的地理环境进行深入讨论,才能正确选择。比如种葡萄的自然条件、气候、温度以及日照情况,还有包括降水情况,这些问题都会让学生结合新疆各地历年气候、温度、降水和日照的地图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出现意见分歧,学生会去思考为什么,在读图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哪些,忽略什么,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中去学会独立思考问题。
(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地理是各种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把地理中各个因素都结合在一起,才能对一个地区产生最终的影响。比如,在讲解“俄罗斯的农业”中,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不仅经济雄厚,而且军事更是厉害,但是却不能在粮食上自给自足,必须要进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查询,让学生从俄罗斯人口地图、地形分布地图,以及气候环境地图入手了解。通过对俄罗斯农业的研究,学生可以将不同的地图读懂,主动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帮助学生更全面掌握地理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总之,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应充分掌握并了解学生的读图能力与水平,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为培养更多人才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