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德猛
(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自治县中医院,重庆 彭水 409600)
脊柱骨折是人体骨折中较为严重的一种。此病容易损伤患者的脊髓神经,会使其出现瘫痪的严重后果。据调查资料显示,在脊柱骨折患者中,瘫痪的发生率高达27%[1]。以往,临床上多使用传统的开放式手术治疗脊柱骨折。但该手术存在切口大、出血多等缺点,而且容易对患者的脊髓神经造成二次损伤,从而给其留下肢体功能障碍等后遗症。近年来,随着后入路手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用后入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骨折的方法获得了临床上的认可。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主要分析使用后入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骨折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为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自治县中医院收治的60例脊柱骨折患者。在这60例患者中,有男40例,女20例;其年龄为20~70岁,平均年龄为(39.2±7.8)岁。他们中有病因为被高空坠物砸伤者10例,为发生交通事故者35例,为摔倒者13例,为打架者2例;其中有合并脑部损伤者16例,合并胸部损伤者6例,合并腰部损伤者7例,合并其他部位损伤者12例。这60例患者(或其家属)均签署了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的协议。
使用后入路内固定术对这60例患者进行治疗,方法为:让患者取腹部悬空的俯卧位,对其进行全身麻醉和气管插管。用一个5mL的注射器抽取1mL的美兰溶液,将其注射到患者伤椎的棘突上,暂时不拔出针头。使用C型臂X线机对患者的伤椎进行检查,检查的项目包括伤椎的位置、损伤范围的大小和伤椎周围组织的情况等。检查结束后,拔出针头。根据患者进行X线检查的结果,将其伤椎作为中心,在距离其伤椎较近的位置(该位置应没有较大的神经和血管)做一个3~5cm的切口,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和肌肉,使伤椎的上椎体棘突、下椎体棘突、椎板和横突等部位充分显露。使用Weinstin定位法[2]对患者伤椎的椎弓根进行定位,同时确定进钉的方向和角度。在C型臂X线机的观察下,在伤椎相邻椎体的上椎体和下椎体各打一个出钉孔,并确保伤椎的横切面角在5~15°之间,其矢状角为0°,然后打入固定螺钉(如有必要,可在打入固定螺钉时适当地撑开椎体)。对于需要在术中进行椎管探查减压处理的患者,可先对其进行后入路半椎板切除术,然后再对其进行椎管探查减压处理[3],待其发生水肿的椎体组织被完全清除后,可给其伤椎安装横向连杆,最后对其伤椎进行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完成上述操作后,使用生理盐水对手术部位进行冲洗,然后逐层缝合手术切口。手术结束后,对患者进行营养神经和抗感染等治疗,并嘱其卧床休息三个月。待患者腰背部肌肉的力量有所恢复后,指导其进行腰背部的功能锻炼,同时定期对其进行X线检查,以确定其伤椎的恢复情况。
手术结束3个月后,比较这60例患者手术前后椎体前缘的高度、椎体后缘的高度、脊柱的倾斜角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手术前,这60例患者椎体前缘的高度、椎体后缘的高度和脊柱的倾斜角分别为(45.4±1.7)%、(19.5±2.4)%和(32.3±0.7)°。在手术结束3个月后,这60例患者椎体前缘的高度、椎体后缘的高度和脊柱的倾斜角分别为(93.7±1.1)%、(95.3±1.2)% 和(4.4±0.6) °。 手 术结束3个月后,这60例患者椎体前缘的高度和椎体后缘的高度均高于手术前,其脊柱的倾斜角小于手术前,P<0.05。详情见表1。
表1 六十位病人手术后脊柱椎体前后缘高度变化情况对比(±s )
表1 六十位病人手术后脊柱椎体前后缘高度变化情况对比(±s )
项目 椎体前缘的高度(%)椎体后缘的高度(%)脊柱的倾斜角(°) P值手术前 45.4±1.7 19.5±2.4 32.3±0.7 0.04手术结束3个月后 93.7±1.1 95.3±1.2 4.4±0.6 0.03
在手术结束后,这60例患者均未出现松钉、固定物折断或脱出等并发症,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
脊柱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科疾病。此病是导致成年人发生瘫痪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脊柱健康研究学会规定,治疗脊柱骨折的原则是:对伤椎进行精准的复位和牢靠的固定,使伤椎周围神经组织受到的压力下降,脊柱的形状和功能得到恢复[4]。
后入路内固定术是一种治疗脊柱骨折的新型术式。该手术的原理是采用后入路的方式,用一种圆锥形螺钉(该螺钉为实心,其纵剖面呈锥形,其螺纹从上到下的深度逐渐变浅,因此发生折断和反旋脱落的几率较低)对伤椎进行三维固定,从而改善伤椎的力学性能和形态。同时,该手术可对发生椎管压迫的患者实施椎管探查减压处理,从而可改善其脊柱的功能。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5],使用后入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切口小、患者在术中的出血量少、在术后恢复的时间短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低等优点。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手术结束3个月后,这60例患者椎体前缘的高度和椎体后缘的高度均高于手术前,其脊柱的倾斜角小于手术前,P<0.05。在手术结束后,这60例患者均未出现松钉、固定物折断或脱出等并发症。这说明,用后入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骨折的效果较好,可有效地改善患者脊柱的形态和功能,而且安全性高。
[1]刘俊明.后路颈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手术治疗老年胸腰部位脊柱骨折临床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6(30):50-55.
[2]王杰生,田大生,尤金荣,等.经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新鲜胸腰脊椎压缩性骨折[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19(10):22-30.
[3]孟丽娟,陈松涛.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脊柱骨折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10(23):293-298.
[4]李家谋,张昆亚,韩伟峰,等.长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检测方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6,20(40):133-137.
[5]胡优威,张治国,谭益云,等.注射型硫酸钙椎体成形结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椎体后凸畸形的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2013,28(8):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