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琼 王伟伟
摘 要:语文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成为新课改所要达成的目标之一,体现在古诗教学上,需要教师打破常规教学设计的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课前准备和课上探索活动。本文以古诗《短歌行》教学为例进行了创新实验。一方面能启发学生对政治抒情诗的探索与领悟,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在阅读相关文章或名著时有自己的理性思索。教师必须转变思路,跟上时代步伐,开展更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
关键词:古诗教学 少教多学 短歌行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夸美纽斯在谈到自己的教学理想时说:“要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孔子和夸美纽斯两位大教育家所谈到的这种教育思想就是“少教多学”,即教师少教、学生多学。
“少教”不是不教,而是不满堂灌输,要像孔子一样,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少教”也是少“面面俱到”地教,如果教师对于学生能自学明了的问题讲得过多,就会减少学生的思考时间,不但教学目标不能完全达到,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得不到提高。但教师必须掌握重难点,在适合的时机给予启发引导,并且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才不会漏教或者限制学生的思维。“少教”还要因材施教,对于理解力强的学生,教师可布置他们多做些预习工作,尽量自己先把课文吃透,教师负责点拨重难点即可;对于理解力稍差的学生,则要多些耐心,多加引导,抓住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鼓励,培养其自学能力,在课上也要多给与他们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课下有问题的再单独辅导。
古代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古诗教学基本上按照“老师做作者、社会背景介绍(知人论世)——意象意境分析——了解作者思想感情——分析艺术手法”的模式来进行教学设计。这个模式有它的合理性:步骤清晰,操作方便,比较适合高考现有考试模式。但是学生的主动性就很难完全调动出来,而且在老师讲完后,大部分学生虽然说对诗歌有了一定的理解,但面对同类诗歌时,失去了老师这根拐杖,学生很难自己去条分缕析,深入挖掘文本。归根结底,还是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够。
以《短歌行》为例。在课前一天,教师布置好相应作业:1.学生通读课文,为难字注音释义,理解字词意义,并尝试背诵文章;2.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曹操的政治事迹和文学贡献,确定《短歌行》的写作时间。
第一部分:扫清障碍,知人论世。上课伊始,教师先检查课前的第二项预习作业,请一两位理解力较好的同学进行重难点句子的翻译,如:“对酒当歌”的“当”字如何理解,“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十六字如何解释等等。由于知识经验问题,学生可能有些答错或者不会回答,老师要适时给予解答,将这些古代汉语词汇、语法的障碍扫除,并简介“歌行体”的文体特征。
第二部分:听、读文章,吟咏诗韵。其次,教师播放鲍国安的《短歌行》诵读音频和《三国演义》中的《短歌行》的歌唱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人雄浑阔达的气魄和曹操作为一代英雄广纳天下贤才的胸襟。然后布置学生自由朗读,再请学生自荐配乐朗读,教师即时评论学生朗读水平,引导学生掌握四言诗歌的朗读节拍。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因声求气”,便对诗歌有了直观的感触,初步体会到古人“诗言志”的文学思想。
第三部分:置身诗境,披文入情。教师可布置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小组长由教师建议,最好把机会留给表达能力不太强的同学。学生讨论各自的第一项作业,看意见是否一致,并要讲出原因。学生对曹操生平、政治大事和文学成就多没有什么疑问,关键是后面一步。学生讨论各自的第一项作业——写作时间,看意见是否一致。经过老师汇总后,学生参考网络或者资料,意见大致有两种:一、此诗写于赤壁之战前,有苏东坡《赤壁赋》为证——“‘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持此观点者也有的认为“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反映了曹公当日在赤壁决战前的不安,沈德潜就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二,此诗写于曹操赤壁之战后,他因战将凋零,故思慕贤才,当与《求贤令》同为操赤壁战后所作。其实《赤壁赋》作为一篇文学作品,尤其苏轼经常“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作风,实在孤证难立。这项作业没有标准答案,目的不是為《短歌行》论证写作年代,而是为了引导同学们去收集相关资料,分析作品情感变化,并谈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既而提出疑问:曹操在这首诗中,表达了那些感情?他是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学生不难分析出曹操有着如下的感情变化:人生苦短——求才不得而忧伤——贤才既得而兴奋——思慕更多贤才,要及时建功立业。教师可抓住“人生苦短”和“思慕贤才”的关系,提示学生思考。正因为曹操人生苦短,需抓紧时间建功立业,那就必须依靠人才的辅佐,既避免了诗歌划入“及时行乐”的旧轨道,又将诗歌主体拉到了自己求贤的主题。在回答有助于情感抒发的艺术手法的时候,学生答案可能会比较散乱,教师只要注意点拨,很容易将本文所用到的表现手法总结出来——用典(事典、语典)、比喻、借代、比兴等。
最后,教师分发给学生一篇小短文——曹操《求贤令》,并结合同学们初中学过的《杨修之死》,让学生进行诗文互证,看看曹操是否有博大的胸襟来广纳贤才,以及他所需要的人才到底要符合什么标准。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班里的三国迷甚至会提到很多曹操重用人才的事例,比如:他对关羽的礼贤下士,对陈琳的不计前嫌,对郭嘉的心痛悼念等等。当然也不乏相反案例——在其中一堂课中,也有学生提到了他遣祢衡、杀杨修、陷许攸、逼荀彧等故事。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旦得到打开,便会发散开来,这些事例即使不符合教师对问题的预设,但也反映了曹操人性的不同侧面,从而使我们对曹操所求人才的定义发生了更新——曹操不仅是文学家,更是政治家,他要访求的是能为己所用、安守本分,对曹氏天下忠心的人才,如果妄自尊大、不识时务,是曹操断断不能容许的。
这只是一堂进行“少教多学”试验的初步成果,只要教师多放手给学生尝试,尽管中间会有或多或少的困难,但毕竟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学的乐趣和成果,一方面启发了学生对政治抒情诗探索与领悟,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在阅读相关文章或名著时有自己的理性思索。教师的“少教”不意味着教师不需要备课或者少备课;相反,教师可能备课面还可能会扩大,备课深度可能会拓展。因为教师放手后,学生自学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课堂上涉及的知识点可能会更多,背景知识可能更广,答案的不唯一性会增大。教师也必须转变思路,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行更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