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寿兵
自然型风景区周边社区环境教育比较研究
——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尹寿兵
环境教育是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意识觉醒的产物。环境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与认识、技能和方法及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次。自然型风景区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其生物资源及环境的保护与周边社区居民的环境意识及环境教育水平密切相关。本文依据环境教育的三层次内容,设计了社区居民环境教育调查问卷,对黄山风景区周边社区居民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社区居民环境教育问卷能够比较不同群体居民环境教育的差异: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群体在环境教育的知识与认识、技能和方法维度上差异显著,在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差异不显著。居民的环境教育在性别方面并无显著差异。研究结论有助于促进社区居民环境教育调查分析的规范化和可比性,为社区居民环境教育的实际操作提供理论指导。
环境教育;周边社区;自然型景区;黄山风景区
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EE)萌生于20世纪40年代,是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意识觉醒的产物[1]。环境教育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知识与认识,这是基础性层次;二是技能和方法,受教育者不但要了解部分环境知识,还必须熟练掌握环境保护的技术,对自己的行为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三是态度和价值观,主要包括环境价值、环境道德伦理和环境法律意识,以及环境参与意识等教育[2]。
自然型景区的显著特点在于其较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多数自然型景区被列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型世界遗产地等加以保护。自然型景区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以来,生态旅游与保护区之间正在形成一种共生的关系:生态旅游实施得当,将成为保护区持续发展的有利工具,生态旅游与保护区的联系也因此显得必然而且深刻[2]。因受资源约束的影响,如何避免或降低旅游者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一直是该领域研究所关注的交点,产生了一些效果良好的新的技术和方法。如LNT(不留痕迹项目)、PLT(森林学习项目)、自然保护区系统的“K-12”环境教育等。加强研究旅游者行为特征研究,并有针对性的提供游客教育也成为促进自然型风景区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3-4]。
自然型景区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其生物资源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周边社区居民的环境意识及环境教育水平密切相关。国内生态旅游的调查发现,95%的保护地当地居民对生态旅游持支持态度,92.5%的保护地周边社区居民由于生态旅游而提高了收入。保护地与当地社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5]。基于周边社区对自然型风景区环境保护和发展的重要地位,加强社区居民的环境教育就成为自然型风景区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了解社区居民的环境教育现状,群体内部在环境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及其特征是该领域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目前,部分学者在此方面进行了尝试[6-8]。但较少涉及社区内部环境教育的比较研究。
(一)问卷设计
依据环境教育三个方面的内容构建3个维度,对每个维度细化若干个二级测量指标,测度社区居民的环境教育现状。指标设计力求贴近居民日常生活,便于其准确理解。①环境知识维度由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一般性概念和体现地域特色的环境知识构成,包括:了解受保护的动植物类型(F1)、了解绿色社区概念(F2)、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F3)、听说过或看到了体现黄山地区特色的环境教育读物(F4)、听说过或接受了体现黄山地区特色的环境教育讲座(F5);②在技术和方法维度,主要以社区居民接触到的软硬件设施来判断其对技术和方法的掌握能力,包括:农家书屋中环保类书籍数量(F6)、村内开展环境教育培训和讲座的次数(F7)、村内宣传介绍环境保护的最新信息(F8)、志愿者队伍进入社区开展绿色环境教育(F9);③环境态度和价值观维度主要从社区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态度、行为及保护区管理模式的认识方面建立测量指标,包括:参与捕杀或食用保护类动植物的频率(F10)、他人捕杀或食用保护类动植物的行为的频率(F11)、捕杀保护类动植物受经济利益驱使的程度(F12)、与过去相比,村民现在捕杀或砍伐保护类动植物频率(F13)、与过去相比,村民的环保意识明显提高(F14)、村民支持开展环境教育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态度(F15)、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对环境教育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作用程度(F16)。
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法对社区居民环境教育进行度量。根据不同观测变量分别采用“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不太了解、很不了解”,“很多、较多、一般、较少、没有”,“很严重、较严重、一般、比较轻、没有”,“非常赞同、比较赞同、一般、不太赞同、很不赞同”等5级回答方式,并赋值1~5分。问卷同时包括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二)问卷收集过程
问卷调查在黄山市GEF(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准备阶段的调研过程中进行。以黄山风景区周边社区为调查对象,通过进入农户家庭当场发放和回收的形式。调查时间为2012年2月5日~3月16日,涉及黄山风景区周边“5镇1场”①中的25个社区(行政村或村民组)和洋湖林场。共发放问卷350份,有效问卷295份,有效率84.3%。
(一)样本概况
性别方面,男性占63.9%,女性占36.1%,男性比例高于女性。年龄方面,25~44岁的居民比例最高,达到47.5%;其次是45~64岁,占到36.3%,再次是15~24岁,占9.5%,65岁以上群体的比例为6.7%②。文化程度方面,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5.9%,高中的占18.3%,大专的占14.2%,小学以下的占9.2%,大学以上占2.4%。从收入结构看,月均收入1001~2000元的群体占41.7%,501~1000元的群体占36.9%,2001~3000元的群体占11.2%。
(二)分析方法
利用SPSS17.0中Scale模块对16项测量指标进行分析,得到ɑ=0.892,符合Nunnally推荐的大于0.7的标准,说明问卷信度较好,可以利用方差分析法对这16个变量进行差异分析。经检验,统计数据符合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要求的正态分布、方差齐性和独立性的前提[9],可以检验不同人口学特征群体在3个维度16个观测变量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significant different)。一般地,显著性系数(P值)小于0.05则表明存在显著差异。
1.不同年龄群体环境教育的比较
不同年龄群体在环境知识维度差异显著。具体表现在一般性的环境保护知识的认知方面,即对动植物受保护、绿色社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概念的认识上存在显著的群体差异。25~44年龄段群体对这些环境保护的概念的了解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群体。其次为45~64岁群体。65岁以上群体对环境一般性知识了解程度最低。各年龄群体在体现地域特色的环境教育知识方面无显著差异,且其均值较低(表1)。分析发现,3个观测指标中,15~24岁群体对环境知识的了解很少。同时,社区接受体现地域环境特征的环境知识总体较少。
从技术与方法维度来看,不同年龄群体在4个测量指标上均差异显著。25~44岁群体的认同度最高。15~24岁群体在“村内开展环境教育培训和讲座的次数(F7)”指标上认同度最高。同时,15~24岁群体在4个观测指标上的认同度均高于45~64岁和65岁以上群体。
从环境态度和价值观维度来看,在“参与捕杀或食用保护类动植物的频率(F10)”、“与过去相比,村民的环保意识明显提高(F14)”、“村民支持开展环境教育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态度(F15)”、“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对环境教育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作用程度(F16)”项上的差异显著,其他项则不显著。45~64岁群体总体上对观测指标的认同度高于其他群体。65岁以上群体在“他人捕杀或食用保护类动植物的行为的频率(F11)”、“与过去相比,村民现在捕杀或砍伐保护类动植物频率(F13)”、“村民支持开展环境教育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态度(F15)”项上的认同度较高。
表1 不同年龄群体环境教育的比较
2.不同性别群体环境教育的比较
不同性别群体在环境教育的三个维度中基本无显著差异。从表2的统计分析来看,仅在“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对环境教育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作用程度(F16)”观测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居民的认同度高于女性。另在“听说过或接受了体现黄山地区特色的环境教育讲座(F5)”指标的显著性系数接近0.05,存在一定差异。女性参加环境教育培训和讲座的次数略高于男性。
表2 不同性别群体环境教育的比较分析
3.不同文化程度群体环境教育的比较
不同文化程度群体的环境知识维度差异显著。以大专、大学及以上和高中学历三个群体对环境知识的了解程度最高。明显体现出高学历人群对环境知识更熟悉的特点。同时,高中学历群体对地域性环境教育知识认同度最高。
从技术与方法维度来看,不同文化程度群体在4个测量指标上的差异显著。高中和大学及以上两个群体的认同度较高,大专学历群体次之,初中和小学及以下两个群体的认同度较低。尤其是在“村内宣传介绍环境保护的最新信息(F8)”和“志愿者队伍来社区开展绿色环境教育(F9)”两个指标上,大学及以上学历的群体的认同度最高。
从环境态度和价值观维度来看,在“参与捕杀或食用保护类动植物的频率(F10)”和“他人捕杀或食用保护类动植物的行为(F11)”两个观测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与上述其他维度不同的是,在这两项上,分别是初中和大专群体的认同度较低,体现居民的环境态度和价值观并不与学历成正向关系(表3)。
4.不同收入水平群体环境教育的比较
不同收入水平群体在环境知识维度差异不显著。在技术与方法的4个测量指标上差异显著。501~1000元和1001~2000元的两个群体对该维度认同度明显高于其他群体。两个群体占样本总数的78.6%,是日常社区居民环境教育的主要受众。反映出社区环境教育在兼顾这两大群体外,尤其要加强对500元以下和2000元以上群体在环境教育的技术和方法层次的教育。
表3 不同文化程度群体环境教育的比较分析
从环境态度和价值观维度来看,在“捕杀保护类动植物受经济利益驱使的程度(F12)”、“与过去相比,村民现在捕杀或砍伐保护类动植物频率(F13)”两个观测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与上述其他维度不同的是,在这两项上,上述两个社区主要群体的认同度较低,说明经济利益仍然是影响社区居民对环境破坏的重要因素。环境教育的提升需要以改善和提升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为前提(表4)。
表4 不同收入水平群体环境教育的比较分析③
将环境教育三个方面的内容设置成三个维度,并根据每个维度的内容设置相应的观测指标,构建了一个社区居民环境教育调查的测量框架。有助于科学、规范地调查环境教育现状,并为不同地区的比较分析提供了可能。
以黄山风景区周边社区为例,运用方差分析法得出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群体在环境教育方面的差异。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群体在环境教育的三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而性别方面差异不显著。同时,三个不同维度的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教育的技术和方法维度对应的4个指标和反映地域特色的环境教育内容的2个指标在总体16项观测指标中均值较低,尤其需要加强这两方面的内容的环境教育。
从环境教育的三个不同维度来看,环境教育知识、技术和方法两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而在环境教育的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情况相对复杂。不同年龄群体在环境教育方面的差异显示出,尤其需要加强15~24岁群体的环境教育,增进其对环境知识的了解。在依赖学校开展的正式环境教育的同时,需要加强对社区青少年群体的非正式环境教育。同时,对环境知识的了解与文化程度基本呈正向关系的分析结果,反映出在环境教育中,需要重点加强对低学历群体环境知识的教育。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在环境教育方面的显著差异表明,需要关注低收入群体和较高收入群体的环境教育,并通过提高居民经济收入来增进其对生物资源的保护。
尚待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的是:(1)环境教育不同维度观测指标的选择问题。虽然本文依据环境教育的三个方面内容,并结合案例的实际,细化了若干个观测指标,并通过了软件要求的信度检验,但这只是一次带有探索性的研究,其科学性和适用性尚待进一步的分析和检验。(2)自然型风景区涉及的范围广,社区居民也存在地域区位、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本文的研究只是选择了黄山风景区中周边的部分社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且并未对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区分,今后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
[注 释]
① 5镇1场分别为:汤口镇、谭家桥镇、焦村镇、耿城镇、三口镇和洋湖林场。
② 14岁以下群体以学生为主,主要的环境教育来源是学校而非社区,故此次调查未将其视为研究对象。
③ 3000元以上群体占样本总数偏少,也符合案例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在分析中未考虑该群体。
[1] 谢大飞. 大连金石滩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研究[D].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10.
[2] 陈静. 基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研究——以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为例[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2008.
[3] 赵婧, 乌恩. 基于使用者和使用场景的生态旅游景区环境教育体验系统“2231”模型构建[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4):89-94.
[4] 张宏, 黄震方, 方叶林等.湿地自然保护区旅游者环境教育感知研究——以盐城丹顶鹤、麋鹿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例.生态学报,2015,35(23):7899-7911
[5] 钟林生, 王婧. 我国保护地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 生态学报, 2011,31(24):7450-7457.
[6] 李文明. 生态旅游环境教育效果评价实证研究[J]. 旅游学刊, 2012,12(27): 80-87.
[7] 邓运员, 何清华, 刘沛林. 基于游客感知的山岳型景区低碳环境教育评价——以南岳衡山为例[J]. 湖南社会科学, 2014(2):224-228.
[8] 黄励, 曾令峰. 自然保护区社区村民环境意识调查与环境宣教对策研究——以广西大明山和龙山自然保护区为例[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27(2):97-101.
[9] 丁国盛, 李涛. SPSS统计教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123.
责任编辑:刘海涛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Community Adjacent to Nature-based Scenic Spot——A case study of Huangshan scenic spot
Yin Shoub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 a product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mainly includes three levels which are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skillsandmethods,aswellasattitudesandvalues.Thisarticle,basedonthreelevelsofenvironmentaleducationcontent,designsquestionnairetoinvestigateresidents'environmentaleducationlevelfromthesurroundingcommunitiesofHuangshanScenicArea.Theresultsshowthatenvironmentaleducationquestionnaireforcommunityresidentscanreflectsignificantdifferencesamongthegroupsofresidentsindifferentenvironmentaleducationlevel.Differentage,educationlevelandincomeappearsignificantdifferencesinthedimensionsoftheknowledgeandunderstanding,skillsandmethods.Therearenosignificantdifferencesinattitudesandvaluesdimension,andnosignificantdifferenceamongtheresidentsofenvironmentaleducationintermsofgender.Thoseconclusionswillhelptopromotethestandardizationandcomparabilityofenvironmentaleducationsurveyofcommunityresidents,andprovidetheoreticalguidancefortheactualoperationofthecommunityenvironmental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urrounding community; nature-based scenic spot; Huangshan scenic spot
F592
A
1673-1794(2017)01-0062-05
尹寿兵,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旅游规划(安徽 芜湖 241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01159);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项目(TYEPT201427)
2016-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