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

2017-03-14 13:21徐建高马蕾赵林林
职业时空 2017年1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徐建高 马蕾 赵林林

摘要:“中国制造2025”提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在诸多领域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和发展。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渠道,要做出快速准确的反应和务实有力的变革。培养专业要契合产业布局突出重点领域,培养结构要呈梯次提高高端人才培养比例,培养体系要拓展至在岗职工继续教育提升,培养模式要坚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

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进而提出了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具体涉及到“三步走目标”、“五个方针”、“九项任务”和“十大领域”。三步走目标,即在2015年—2025年—2035年—2050年分三个阶段实现中国制造业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强国,力争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五个方针,即创新驱劢、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九项任务,即创新能力、两化融合、工业基础、质量品牌、绿色制造、重点领域、结构调整、服务型制造、国际化发展;十大领域,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1,2]。

一、制定“中国制造2025”的依据

制定“中国制造2025”是适应全球制造业发展新趋势的紧迫需要,是促进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内在需求,是适应制造业发展要素条件变化的必然选择。

(一)全球制造业发展方式深刻变革

1.整个全球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作出的划分。全球整个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作出的划分,表1为工业革命时代的划分表。

2.各国纷纷制定制造业发展新战略。伴随着工业技术的升级,各个国家正经历着发展战略的调整转型。一方面,全球范围内制造业向发达国家的回流已经开始,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再工业化”发展战略,通过进一步强化制造业创新,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抢占全球经济竞争制高点。如“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德国工业4.0”、“英国制造2050”、“2014制造业白皮书”、“韩国未来增长动力计划”等。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适时进行产业调整,试图通过“弯道超越”,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谋求在新一轮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比如“印度制造”、“中国制造2025”等。

3.全球制造业发展方式面临深刻变革。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科技革命,引领了制造业的重大变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由大规模批量生产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转变。用户将拥有对产品形态、功能等方面更多的话语权,个性化将成为很多產品的基本属性。过去企业主要实现单一品种的大批量生产,且只能加工一个或几个相类似的零件,难以应付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现在企业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及时改变生产工序和工艺,同样一套制造系统能够柔性的生产多种产品。

由集中生产向网络化异地协同生产转变。传统生产方式是单个企业包揽生产的全过程,产品价值链是在一个企业不同车间内部完成。网络化的生产方式是由不同国家的不同企业共同生产完成某一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活动,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行为延伸到全球范围内的众多企业。

由传统制造企业向跨界融合企业转变。产品在生产过程时间仅占整个循环过程的不到5%,而在流通领域的时间要占95%以上;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增加值不到产品价值的40%,而在服务领域的增加值要占到产品价值的60%以上。目前,不仅传统制造业纷纷拥抱互联网,互联网企业主动进军制造业,开始朝着全生命周期进行制造服务,这同样深刻改变着产业发展模式和路径。

(二)我国工业发展阶段正悄然生变

纵向的数据显示,1970-2010年期间,中国工业现代化指数从17提高到65,成就巨大。但横向的国际差距明显。按工业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比例和工业劳动力比例指标年代差的平均值计算,中国工业水平比美国、意大利、德国、荷兰、英国和法国落后许多年。

(三)要素支撑条件和环境面临变化

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在过去30年的大多数时间里,一个对世界的粗略划分左右了跨国企业布局决策:拉美、东欧和亚洲大多数地区被视为低成本的区域,美国、西欧和日本的成本相对较高。现在中国制造业成本优势相对于美国来说已经下降到不足5%;英国、美国、墨西哥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明显增强。

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加大。长期维持粗放型增长式的原因,是生产要素低价政策和环境监管不到位,在资源、能源等要素价值被人为扭曲的情况下,谁多消耗了资源,谁就多分享了利益;在环境成本可以外部化的情况下,谁严格治理污染,谁就增加了成本。环境污染日趋严重,2012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社会的90.9%,工业废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量分别占全社会的38.5%、85.3%、79.1%和72.8%。

(四)对发展制造业认识上的转变

整个社会已经进入服务经济主导的发展阶段,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投资回报率严重失衡,制造业的发展模式亟需转变。

跨企业生产网络融合:所有的信息都要实时供生产网络化环节使用。自动化层和MES之间的对接更加无缝化,还能跨企业来实现柔性的生产。

虚拟与现实的结合:实现产品设计与生产的数字化网络化无缝集成。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未来的智能工厂中,产品信息都被输入到产品零部件本身,会根据自身生产需求,直接与生产系统和设备沟通,指挥设备把自己生产出来。

二、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

(一)中国制造2025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中国制造2025》提出,未来十年,我国制造业发展要着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内核,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突出重点。上述目标的实现,关键是“人”的问题。从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经验来看,亟需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比如,美国依托“常青藤”等优异的教育资源,培养出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成为在制造业领域最富创造力的国家;德国坚持“双元制”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打造出享誉世界的“德国制造”。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长期以来坚持“人才强国”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强国”的转变。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务必加快培育制造业发展急需的生产、管理等技术技能人才。

中国制造2025需要技术人才作为支撑满足产业转型和升级,而职业教育可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来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因此,需要对职业教育给予高度重视。

中国制造2025需要创新意识,包括设计创新、制造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等,而创新来自于实践,即生产第一线。工作在生产第一线上的人员素质对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推动制造业前进的动力。因此,职业教育要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应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国制造2025需要质量意识,对制造业来讲,包括设计质量、加工质量及售后质量等。因为质量是赢得市场的前提。要求职业教育培养装配技术工人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水平,培养具有先进的设计理念的技术人才及培养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专业人才。

中国制造2025需要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节能环保,全面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要求职业教育培养具有绿色生产模式和清洁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1-3]。

(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务实有力的变革

国家长期以来始终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力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并通过了很多发展职业教育的文件,重视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同时我国具备了培养大规模技术人才的能力,职业院校遍布全国,招生规模增加,涉及各行各业,为中国制造产业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但是我国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务实有力的变革。一是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规模和企业职工队伍结构仍然不适应;二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制度性的文件保障;三是人才培养的上升通道不畅通,存在双证融通方面的障碍;四是职业院校办学能力薄弱,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低及未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制度;五是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有待改善。为此,中国制造2025,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培養“适销对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培养专业要契合产业布局,突出重点领域。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注重发展包括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在内的高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因此,职业教育需要加快调整专业,使专业契合产业布局,突出重点领域,提高培养质量,适应培养大规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

2.培养结构要呈梯次提高高端人才培养比例。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方针是: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为此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提高设计人员、生产人员和服务人员的质量意识,提高制造行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和服务理念,需要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需要培养结构呈梯次以培养高端人才的比例。

3.培养体系要拓展至在岗职工继续教育提升。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要求需要更高技能、更职业和更专业的劳动力,需要对现存的劳动力进行整体水平的提升,需要职业教育在培养体系上拓展到对在岗职工的教育提升,以满足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职业教育培训从专业布局到课程设置,从教学安排到素质提升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将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4.培养模式要坚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意见(教职成[2014]9号)》中提出,“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现代学徒制符合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了机会,体现了劳动力市场的真实需求,能有效保障青年就业,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

现代学徒制[4-15]采用双主体育人,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由学校招收学生,企业招工学生,学生通过学校和企业对职业与文化进行认知。由学生和企业签订学徒协议书,在协议书中具体包括:教育期限、教育地点、甲乙方义务、补贴及其他福利(保险、用餐等)、培训时间及假期、协议关系的终止、争议处理等。从制度上保证现代学徒制的正常运转。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企业教学标准、学校教学标准、师傅聘用标准、专业教师聘用标准、学徒选拔标准、学徒待遇标准、企业实训基地建设标准、中期与出师考试标准等。课程体系要强调学生的基本素养的培养,同时要保障学生的就业宽度和提升学生就业深度。按授课主体可以划分为学校课程、校企课程和企业课程,根据校企资源优势与可行性,实现双方在教学内容、时间、空间与师资上的最佳分工。

校企共同调研与梳理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合职业标准以及公司员工培训与等级认定等有关内容,形成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企业环境和职业文化的体验,基本技能及综合技能的学习,轮岗实训及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安全规范、职业道德、职业文化、质量意识、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文化浸染与师傅的言传身教贯穿于整个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绿色意识、质量意识。

在现代学徒制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成立专门校企合作办公室,全面配备场地与师资,公司设立专用场地,为学徒开辟培训基地,选派工程师与师傅按《企业教学标准》开展教学项目。同时学校加强软硬件建设,建立文化走廊和实训室,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库、专业教材和仿真软件等。

创新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模式:设立企业命题与评定的中期考试及出师考试,从总体上衡量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可以提前与公司签订就业意向书,享受员工工资待遇等。

中国制造2025,需要现代学徒制,是职业院校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最有效的机制。现代学徒制在办学机制上为校企合作,在运行机制上为产教融合,教学组织上为工学结合,为现代工业和科技发展输送高技能技术性人才。

三、结  语

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在诸多领域完成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和发展的目标任务。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渠道,要做出快速有效地回应和务实有力地变革。借鉴欧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实际,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改革就是要做到培养专业契合产业布局突出重点领域,培养结构呈梯次提高高端人才培养比例,培养体系拓展至在岗职工继续教育提升,培养模式坚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以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育人为载体,努力推行现代学徒制等,提升职业教育品质,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于志晶,刘海,岳金凤,等.中国制造2025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5,(21):10-24.

[2] 蒋庆荣.工业4.0时代与企业运作管理[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6,(2):47-50.

[3] 张筱梅.《政府工作报告》将给专用车行业带来什么?——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用车分会副秘书长左五洲[J].专用汽车,2015,(4):29-31.

[4] 王晓忠.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新课程下,2014,(11):23-25.

[5] 邵丽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1,(11):264.

[6] 黄蘋.德国现代学徒制的制度分析及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15(3):121-125.

[7] 陈晶晶,沈敏敏.加拿大现代学徒制的发展、问题与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15,37(6):102-107.

[8] 关晶,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31):77-83.

[9] 熊苹.走进现代学徒制——英国、澳大利亚现代学徒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10] 李传伟,董先,姜义.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之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9):75-77.

[11] 张振伟.基于“现代学徒制”视角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成人教育,2015(10):58-61.

[12] 鲁叶滔.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12):19-21.

[13] 李玉珠.教育现代化视野下的现代学徒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4,(16):14-18.

[14] 杜启平,熊霞.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瓶颈与对策[J].高教探索,2015,(3):74-77.

[15] 朱军.现代学徒制在数控技术专业中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29):16-18.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