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迁移研究综述

2017-03-14 11:11吴宇宏
青春岁月 2017年1期
关键词:语言迁移研究综述汉语

【摘要】语言迁移研究是一个颇受争议和关注的话题。因此,语言迁移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也在不断被重新认识。本文采用文献法,搜集中国知网数据库相关论文,梳理出语言迁移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过程中的发展脉络,从而概括出当下这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目前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做出评述。

【关键词】语言迁移;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综述

笔者在CNKI上“主题”窗口输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词条检索1980年—2016年发文情况,共检索出1316篇。但是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有关的论文只有14篇。其余文章主要包括两块主要内容,分别是:一从分析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的关系,为外语教学提供帮助;二是单就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展开研究,分析了语言迁移的三种方式: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以及分析了语言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影响层面等相关问题。为了保证综述资料的全面性,笔者又通过在CNKI上“全文、关键词”输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在“主题”窗口输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迁移”以及在“全文、主题、关键词”输入“汉语教学、母语迁移”等方式共获得34篇文献。笔者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在分析研究内容、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后发现国内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一、21世纪以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语言迁移研究几乎处于空白期

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传入中国则要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二语习得研究传入中国以来,语言迁移作为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分支,一直是国内相关研究者的研究热点。为了更好地推动语言迁移研究的发展,研究者对语言迁移研究进行了详实的梳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著有:王文宇《语言迁移现象研究的回顾与思考》(1999)、戴炜栋、王栋《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2002)、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2004)等等。这些著作中大多数将语言迁移研究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发展初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其中在第三个时期形成的概念迁移假说,成为语言迁移假说研究的最新发展方向,并且此时迁移研究已经跳出了仅仅将迁移作为影响语言学习的某一要素(包括语音、形态、句法)的小小视域,更多地转向了去解释迁移现象本身并且向其产生机制以及概念迁移这一深层结构靠近。除了将语言迁移研究分为三个时期来梳理外,也有学者根据不同理论领域中的语言迁移现象的不同表现将1950s—1990s年间关于语言迁移的研究分为三类。其中王文宇(1999)将语言迁移研究分为对比分析假说和与语言迁移现象研究、标记理论和语言迁移现象研究以及认知理论与语言迁移现象研究这三类,之后唐立波《语言迁移研究综述》(2015)一文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

这些研究内容可谓是深刻而丰富,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并不是专门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习得过程中的语言迁移。在此期间,只有(美)周明朗(1997)《语言迁移、句型结构重复现象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文是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这篇文章从外语课堂中的语言迁移现象联想到了句型结构重复现象与对外汉语教学中常见的语言迁移现象,在论证它们彼此关系的同时,为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既避免语言迁移现象,又合理地利用句型结构重复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二、21世纪以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逐步发展期

在这段时间里,随着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对汉语习得内在过程的研究逐步增多,对于语言迁移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这个时期内的论文研究热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语言迁移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发生层面研究;二是语言迁移各形式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表现及其影响;三是分析了二语习得中影响语言迁移的各种因素,从而为减少对外汉语教学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提供帮助。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语言迁移发生层面,可以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和文化五方面。为什么这么分?其一是因为现代汉语把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称为语言四要素;其二学习语言又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影响。语言迁移又是一个复杂而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认知过程,它必然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语音迁移,这也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较突出的迁移现象。纵观已有的研究,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一点。李孝敏《语言迁移对成人外语学习的影响》(2009)总结出英语与汉语的语音特点,并在对比音素、音位及音节中,帮助学生克服负迁移对语音学习的影响。张述娟《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相关问题的综述——语言迁移、中介语、二语习得》(2009)指出,在对外汉语学习中存在语音和音位迁移。班炜《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研究》(2010)指出,语音方面应着重从发音、规则和形式上对语言迁移进行辨析。刘若男《语言迁移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2011)肯定了语音学习是第二语言学习的基础这一事实,分析了第二语言学习中的音位迁移,并指出从音位的角度来讲,语言迁移可以在超音段音位对比的基础上发生。于波《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母语迁移问题》(2013)指出,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语音时会不同程度地出现问题。周行《汉语学习中常见的母语迁移现象解析及应对策略——以母语为阿拉伯语的汉语初学者为例》(2015)结合教学实际,从阿拉伯语的汉语初学者常见的母语迁移现象入手,指出了语音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主导因素。上述论文的另一个共同点就是在语音学与音系学理论基础上,分析了语音迁移现象。这也启示我们在确定对外汉语语音教学重点与难点时,也应该借助语音学和音系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对比语言间的语音系统。

其次是词汇迁移问题,张述娟(2009)从两种语言的词汇和语义角度肯定了词汇迁移问题。郭云飞《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的初探》(2011)从近义词的混用,动词与介词搭配上的错误,动词构型上的误用角度分析词汇的负迁移。于波(2013)认为留学生在学习词汇时会将母语与汉语对比着来学习。在一些基础的词汇学习中这种方法起到了正遷移的作用,但有时也会造成负迁移。

接着是语法迁移方面,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除了张述娟(2009)指出,句法(语法)迁移这一现象的存在是有争议之外,大家都肯定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是存在语法方面的语言迁移现象的,并且大家在这一方面的观点大体一致,大都是从语序方面入手去分析,如刘若男(2011)、班炜(2010)、于波(2013)、周行(2015)等文。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主要是语序和虚词,因此从语序方面研究二语学习者产生语法迁移现象确实是一个办法,尤其是班炜(2010)一篇,该文从语序角度,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分析了四个产生语法负迁移的现象,是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的亮点。

另外还有汉字方面的语言迁移现象。有从文字的书写规则角度展开研究的,如刘若男(2011)指出与汉字相似程度低的母语文字系统背景学习者较难发生语际正迁移。也有从母语与目的语这两种不同语言的文字书写形式对比出发分析语言迁移现象的,比如周行(2015)通过阿拉伯语与汉语的比较,分析了阿拉伯语学习者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最后是文化层面的语言迁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必然离不开这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却总是倾向于用自己的文化标准去衡量目的语,于是就出现了文化交际的负迁移现象。李孝敏(2009)一文集中从汉英颜色的定义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这两个方面来分析产生的迁移现象。

了解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语言迁移发生层面,我们来分析下语言迁移各形式的表现及其影响。我们根据语言迁移的方向和语言迁移的发生范围大致将语言迁移分为三类,即语言交际迁移和语言学习迁移;正迁移和负迁移;语际迁移和语内迁移。刘若男《语言迁移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2011)一文就支持了上述分类方法。在这些种种语言迁移形式中,母语的负迁移是最多的。其中施云《谈英语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负迁移现象》(2001)就针对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负面影响展开了详细的分析;王永德《目的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迁移》(2008)不但将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表现形式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而且指出它们的迁移表现分别为促进、误用和回避。还分析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在这三类迁移中表现和发生的条件。也有谈到语内迁移和语际迁移的,比如:石蕴珍、王颖《从认知角度谈语言迁移与对外汉语教学》(2009)从语言迁移产生的范围将语言迁移分为语内迁移和语间迁移。也有结合作者自己的教学经历,从某一国家的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偏误分析角度展开的,比如:姚金玲《探析泰国学生汉语写作中的语言迁移现象》(2008)一文运用对比分析法、错误分析法研究了泰国学生汉语写作课中的语言迁移中的母语正迁移、负迁移、语际迁移、语内迁移的种种表现。谢简《泰国学生语序偏误及母语迁移研究》(2012)一文,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分析了母语迁移对泰语学习者汉语习得的影响。

最后我们来分析下二语习得中影响语言迁移各种因素的研究成果。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可以有很多种,比如唐鹏举《概述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的研究》(2006)率先提出将迁移的限制因素分成五类:语言学层面、社会学层面,标记程度、语距与心理类型以及发展因素。之后许多论文都围绕影响因素展开了研究,主要分为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两大类。

关于语言因素的研究,成果不少,比如于巧丽《第二语言迁移中的语言迁移现象分析》(2006),向文静、方庆华《浅谈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2010)都总结了影响语言迁移的三个主要因素,分别是学习者是如何组织自己母语的;学习者是如何看待母语与二语的异同的;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学习水平和对第二语言的了解程度。还有郑惠敏《剖析论二语习得中影响语言迁移的各种因素》(2007)和武励俊《论二语习得中的影响语言迁移的各种因素》(2008)从四个方面总结二语学习者发生迁移的四种语言因素:制造不足、过度制造、制造错误和误译。另外还有陈淑芬《语言迁移及其对第二语言的启示》(2010)从语言的共性和差异分析了影响迁移的语言因素,并指出二语学习者的负迁移大多是由不了解语言间的差异导致的。

虽然上述论文的分析角度存在差异,但它们的研究对象一样,都是围绕语言因素展开的。它们的研究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都是从学生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抓取实例进行实证分析,从而得出了结论。

关于迁移中的非语言因素的研究也有很多,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部分。具体的研究成果有:于巧丽(2006)认为在二语学习过程中要重视社会文化环境。通过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来弥补孤立的语言知识不足,帮助学习者实现向目标语的迁移。武励俊(2008)和郑惠敏(2007)两者的研究都是从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角度探讨了影响二语迁移发生的原因,并对此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对策。夏洋《浅析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语言迁移及其制约因素》(2008)指出制约语言迁移的非语言因素包括语言意识、社会语言、标记性、社会距离与心理类型学等因素。

上述研究无论是从语言因素,还是从非语言因素角度,都对完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语言迁移研究起到了一定帮助,对汉语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

总得来说,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浙丰,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理论指导单一。本文所检索的文章都是在语言学理论、二语习得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研究的,这些理论虽有很强的解释性,但是理论来源总体涵盖面比较单调,今后这方面的研究也可以从其他的理论入手,如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学等。

其次语言迁移理论没有很好地结合汉语教学实例。因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都应该从学习者和教学中来,这样研究才更加具有实证性。

最后是关于语言迁移研究不够深入而且研究角度单一,今后的研究不要局限于语言迁移发生的某一层面,或是仅仅考虑个别因素,而可以从社会语言学因素对迁移发生及其范围的影响,或是迁移与语言发展策略的关系,亦或是从如何量化迁移,如何确定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等角度展开。

以上这些都是从目前已有的成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戴炜栋, 王 栋. 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J]. 上海: 外国语, 2002(6).

[2] 俞理明. 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 ﹝美﹞周明朗. 语言迁移、句型结构重复现象与对外汉语教学[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7(4).

[4] 张述娟.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相关问题的综述——语言迁移、中介语、二语习得[J]. 教育研究, 2009(12).

[5] 刘若男. 语言迁移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3).

[6] 于 波.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母语迁移问题[J]. 理论研究, 2013(07).

[7] 周 行. 汉语学习中常见的母语迁移现象及应对策略——以母语为阿拉伯语的汉语初学者为例[J]. 白城师范学院, 2015(09).

[8] 石蕴珍, 王 颖. 从认知角度谈语言迁移与对外汉语教学[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10).

[9] 谢 简. 泰国学生语序偏误及母语迁移研究[D]. 广州: 暨南大学硕士论文, 2012.

[10] 向文静, 方庆华. 浅谈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J]. 语言研究, 2010(09).

【作者简介】

吴宇宏(1992—),女,汉族,浙江嘉兴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语言迁移研究综述汉语
学汉语
追剧宅女教汉语
依托文本,生成微作文精彩
基于语言迁移理论探索二外日语教学改革
法语初学者语音错误分析及语音课程教改思路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汉语与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