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强
观察主题说明:
重点阐述研究的背景、指导思想和研究价值。
观察研究具体问题:
根据研究主题,确定具体、可操作的研究问题。
课堂观察过程:
一、课前会议
(一)执教者说课
1.教材内容分析。对教材文本做深入的解读,对文本内容进行全面的把握,分析文本内容、功能和價值——学生学习文本的意义;能从课程标准要求角度理解教材,选取教学内容,并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材分析中要渗透教师自己对教材的认识和探讨,做到教材分析的个性化。
2.学情分析。了解学情:确定教学起步点、教学的出发点。学情:学生的学习情况,一般包括学生的文化背景、学习最近发展区、学习层次状况、学习心理及对本学科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等方面的学习特征。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走的认知发展线。学生认知障碍点分析:学习本课内容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3.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依据课标,全面理解,准确把握。注意阶段性和连续性(认识各年段训练的重点、体现各年级目标的连续性);依据教材,深钻教材,准确解读,注意课后练习,教参做参考;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学习情感、认知、策略前提,注意不应只关注认知前提。教学目标力求做到科学、准确、具体、集中、可操作。
4.教学流程指由若干能够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教学环节组合而成的有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双边互动的活动进程。主要包括:具体的教学思路、教学事件的设计、教法学法的实施、教学重难点如何突破、媒体使用等。建议采用如下表格体现教学流程:
建议执教者应考虑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是否知道这个阶段(如小学阶段、本学年、本学期、本单元)的课程目标由哪些关键点构成,这些关键点是如何排列成序的?这节课的学习、训练目标——关键点是什么?我选择的目标相对集中吗?(教什么?)
(2)通过哪些学习活动来落实这个关键点,使学生获得这些知识,达成设定的某个目标?这些学习活动之间、这些活动与学习目标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吗?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不是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怎么教?)
(3)学生在这节课上可能有哪些收获?这些收获与教材所隐含的主要价值,与教师课堂设计的出发点是否一致?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是不是有较高的效率?(教得怎么样?)
(二)确定观察点与分工
观察者与执教者共同商议确定本节课的具体观察点;根据观察点明确观察人员的具体任务。
二、课中观察
观察工具:
1.观察表(包括“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四个维度);
2.摄像机一台(全程录制课中观察、课后研讨过程)。
三、课后研讨
(一)执教者教学反思
建议教学反思内容:
1.据我回想,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教学活动?
2.学生都学到了我想要教给他们的东西了吗?我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多少?
3.在教学中,我是不是改变了我的教学计划?如果改变了,为什么?
4.如果有机会再次给同样的学生上同样的课程,我会在教学时做出哪些调整?为什么?
(二)观察者汇报与建议
观察者根据观察分工,结合课中的记录,对选定的观察点的观察统计结果进行初步汇报,并对执教者如何改进教学提出具体建议。
四、课后专题分析报告
观察者课后围绕具体研究问题,分别撰写专题分析报告。要求:基于数据与事实,详细具体分析,提出改进教学建议及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