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不畅的现状,系统分析了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终身教育理念下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原则、途径及策略,解释了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的内涵,并从专业衔接、人才培养目标衔接、课程体系衔接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与策略。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衔接;终身教育;职业能力;专业群
一、引 言
当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一段时间内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加强中高职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1],并提出完善五年制高职和国家发布五年制高职专业目录。职业教育研究工作者一致认为专业设置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基础,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功构建的起点与落脚点。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本”,“标”是制度的衔接(姜大源,2011)[2]。课程衔接成了中高职衔接的实质与核心问题,也是实现中高职教育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键。
首先分析了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和中高职课程衔接不畅的原因。提出以终身教育理念下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分级分层培养和职业能力分级分层培养三原则开发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思路;然后从中高职一体化课程开发的专业衔接、人才培养目标衔接、课程体系衔接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与策略,为解决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不畅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最后讲述了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实例,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实践工作提供案例。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高职衔接从提出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但课程衔接依然存在一些衔接不畅、衔接脱节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课程的内涵衔接上,表现为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课程目标错位,课程内容重复或者脱节等。比如中高职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评价标准等不衔接,技能训练课程存在重复、脱节、断层等问题;另一方面在课程的外延上,主要是中高职课程各成体系,互不相通,课程结构衔接错位,难以找到衔接点,比如文化基础课程脱节和断档现象,课程的门类出现脱节,甚至空白;专业课与实训技能课程重复设置,甚至出现倒挂现象;中高职教育层次与职业资格证书等级不匹配等等。总的来说,同专业(群)下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标准等不衔接,相同专业(群)开设的课程门类不衔接,文化课、专业课和技能训练课程等存在重复、脱节、断层等系列问题[3]。
2.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中高职课程衔接不畅、脱节等系列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来分析。内部因素:一是思想观念上的禁锢导致中高职课程无法衔接,习惯于传统学科教学体系,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未建立职业规律的课程观。课程开发未完全摆脱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三段式”课程模式,高职课程开发缺乏与中职学校的沟通,没有兼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也未体现其“职”的特色,而是按照学科结构模式自成体系[4];二是中高职衔接及课程衔接的理论体系缺乏,我国职业教育理论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或是借鉴过来的,这些理论大部分来自发达国家,由于国情不同、办学条件、社会职业专业化程度等不同,导致不适应我国国情。
外部因素:首先是中高职协同机制不够健全,由于中高职教育隶属两个不同的教育主管部门,管理体制上的缺陷直接影响两个不同教育层次的课程衔接,难以形成衔接的课程体系。其次是中高职衔接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缺乏整体设计,往往是中职人才培养方案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简单相加,缺乏系统整合[5],没有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导致培养目标不清,培养规格各异,就业目标缺乏层次性和差异性。第三是由于中职学校(高中、中专、技校)的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不同,教学不一样,造成进入高职学生素质水平的参差不齐,增加了开发能满足各种素质水平学生需求课程的难度[6]。除此之外,还有中高职衔接不畅、中高职专业目录的不完全衔接、国家职业资格等级体系的缺乏和职业标准体系不健全等因素。
三、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与策略
1.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内涵
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有两种涵义:一种涵义是指中高职衔接的办学模式,即中职与高职教育阶段均由同一个办学“法人”主体或者由中职和高职院校不同的办学主体“法人”分阶段办学,同一个办学主体办学就是我们常说的五年一贯制模式;另一种涵义是指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即一体化课程体系,指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一种密切无缝连接或承接模式,并以最小教学消耗来达到最大教学效率的教育关系,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等方面形成统一的整体[7]。其中“一体化”包含了“衔接”的意思,是更加融洽的衔接。本文中的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衔接指以具体的专业(群)在专业大类内中职与高职对口衔接的基础上,课程衔接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包含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评价标准等的衔接。
2.中高职衔接一體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由于存在历史的、客观的和内外部等因素制约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不畅,因而中高职课程衔接在设计上应该遵循一些衔接原则。
(1)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中高职衔接既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理念,体现人的终身学习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又要体现职业教育的延续性,拓展教育者学习的上升通道。课程在设计时需要考虑中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和基础岗位的职业性教育;中高职衔接教育的高职阶段,既要考虑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在职业技能学习中的迁移性,又要考虑职业技能的高等性和职业岗位的扩展及延续性;重点要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体现以人为本、终身学习和持续性发展的理念。
(2)职业能力分级分层培养的原则。在设计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时,应坚持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准绳,通过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设置,突出以“职业能力”为培养核心,中高职教育阶段职业能力分层分级培养的方式,中职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础岗位能力为主,高职突出典型岗位能力和高级工作岗位为主,突出毕业生职业能力的递进性和岗位能力的扩展性,实现职业教育职业能力递进的原则。
(3)多元主体参与开发的原则。职业教育的课程既要体现职业性,又要体现教育性,还要体现职业技能和技术知识的连贯性、迁移性和递进性。因此,需要校企行政等多部门的联合参与,政府部门能体现教育主办者的意志[8];行业和企业人员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能根据典型的工作岗位和典型的职业能力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教育机构能从专业角度考虑课程的科学合理性和专业性。通过四方联动,形成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此外,还需结合市场与产业需求导向以及遵循课程开发整体性、灵活可操作性的原则。
3.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与策略
(1)以专业群(大类)的衔接为基础,实现中高职教育专业的有效衔接。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向上由中高职衔接模式、专业衔接等条件决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中职与高职的专业目录未能全面对接,因此,只能建立专业群(大类)专业的衔接为基础,探索专业群(大类)的衔接模式与课程衔接理论及实践。2015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教职成〔2015〕10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高職专科的专业目录,同时该专业目标中还提供了中高职的衔接目录和高职衔接本科的专业目录,有利于中高职的衔接。从专业群(大类)衔接的视角出发,拓展大类专业的衔接,为课程体系的衔接创造先决条件,通过专业群内核心课程的衔接,实现课程的顺利衔接[3]。
(2)以国家职业资格等级为参考,构建可持续性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衔接。中高职衔接中人才培养目标衔接的核心理念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过程连续性和需求多样性的要求[9]。岗位层次定位是中高职课程目标衔接的起点,只有明确了中高职教育所面向的岗位层次,才能进一步通过分析岗位的工作任务确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10]。中职阶段既要进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为后续的高职学习做准备,又要考虑首次就业岗位职业技能的教育。以国家职业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参考标准,建立职业能力分级的人才培养目标,并突出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中高职衔接课程目标纵向衔接的重要途径。
(3)深度对接产业链或产业群,构建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需要从就业的源头上深度对接产业群(链),从就业岗位群以及职业能力的分层分级出发,对接职业岗位群或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企业,依托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中高职分段培养职业技能的方式,统筹规划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对接就业的“三层次”,即初级岗位、中级岗位和高级岗位。构建课程体系要素的“四个一体化”,即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一体化的课程标准、一体化的课程内容和一体化的考核标准。构建课程类型的“四个一体化”,即文化素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技术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以大类专业为基础,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涵盖多个专业,专业基础面宽,适应性强[11],实现毕业生职业能力的纵向提升与岗位能力的横向扩展。
(4)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构建“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中高职衔接保障机制。中高职的衔接及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均需要涉及不同的办学主体,需要有合适的协调机制或者协调部门。可以建立由政府主导,中高职院校、企业和行业参与的董事会、职教集团等,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依托相应的职教集团和董事会等,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过程中,可以根据行业发布人才需求及职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需求为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同时,政府、企业和行业能参与到课程的开发、实施和管理中,及时协调中高职衔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或者修正问题。
四、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1.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开发思路
课程体系的开发中,首先面向区域产业和产业群开展院校、行业和企业调研活动,确定典型的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标准,得出中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然后根据典型的职业岗位分析典型的职业岗位能力,以国家职业标准与资格证体系为参照,依据中职阶段基础为主,考虑初级职业能力衔接中级职业能力,高职阶段技术技能教育为主,兼顾学生的终身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结合中职课程是高职课程的基础,高职课程是继续与延续的准则,解构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重构并构建“宽基础、精专业”的课程体系,并避免重复和资源浪费;最后确定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课程顺序的衔接,形成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文章以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专业五年一贯制的人才培养为例进行开发举例。
2.构建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
如图1所示,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中将中高职课程分为“文化素质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技能训练课程”四大模块。
文化素质课程中职阶段重在基础教育,开足文化基础课程,甚至可以涉及高职阶段课程,适度考虑中职第一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中文化素质课程包含文化基础课程、思政课程、职业生涯及心理健康等课程,高职阶段的文化基础课程主要开设职业规划、人文艺术和外语类课程,兼顾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必须开设的思政必修课程。
中职阶段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以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三基”为主,高职阶段以专业理论和典型职业岗位对接的职业技能为重点。专业核心课程和技能训练模块,中职部分适当考虑首次就业岗位需要的职业技能,增加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满足学生达到国家职业资格4-5级水平的需要;高职阶段重点对接产业需求和岗位技能需要,结合技能训练课程,学生职业能力达到国家资格2-3级的水平。以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专业为例,中职就业主要为光伏产品组装与调试岗位,高职就业分为光伏产品设计、光伏电站设计与施工、光伏电站设备维护与管理三个专业方向。根据专业培养方向,在开设专业公共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按方向需要选择专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同时考虑普通中职生的升学要求,补充高职阶段考虑增加部分文化课程,有利于适应高职阶段的学习。在高职阶段的后续文化课程中,还需要结合学生升到本科学习的需求,在高等数学、英语等文化课上面,增加选修课程的机会。这样,构成一个完整的中高职一体化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衔接课程体系。
3.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的实施
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课程实施,由于是在“五年一贯制”的学生中实施,得益于同一个办学主体的便利,有教务处和教学系部统一部署,坚持“宽基础、活模块、分层化、学分制”的实施路径。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为了满足中高职层次教学的需要和学生技能成长的客观规律的需要,采用中职打牢基础,高职技能训练为主的思路开展教学,专业课程中高职分层、分级开展教学的方式,比如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课程的开设方式;二是通过活模块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基础和未来就业方向,选择基础选修课和专业技能课程,兼顾职业资格的考证组织教学进程,安排中高职阶段课程内容与技能训练的顺序;三是实行学分制和以证代考的方式,兼顧高职阶段部分不同生源产生的插班生基础不同的情况。
五、结 语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并探索了中高职课程衔接不畅的原因。然后解释了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内涵因素,提出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分级分层培养和职业能力分级分层培养的三个原则;从中高职一体化课程开发的专业衔接、人才培养目标衔接、课程体系衔接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与策略,并结合具体专业探索了五年一贯制模式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及实践。为解决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不畅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并进行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J].职业技术教育,2014,(18):50-59.
[2] 荀莉.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现状综述[J].职教论坛,2012,(13):47-52.
[3] 曾小波,葛庆.基于职业能力分级培养的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研究[J].职业时空,2015,(6):17-20.
[4] 任平,陈文香.中高职课程和谐衔接的问题与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5):56-59.
[5] 冯瑞,孙建.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历史诉求、现实困境与重构对策[J].江苏高教,2016,(5):148-151.
[6] 霍骁象,赵哲,许俊峰.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70-71.
[7] 金盛.涨落中的协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8] 刘育锋.中高职课程衔接:英国经验对我国的借鉴[N].中国教育报,2012-11-7(005).
[9] 吴建洪.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中高职衔接要素解析[J].职教通讯,2016,(5):5-8.
[10] 祝士明,马东东.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25):37-41.
[11] 李佐.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职教论坛,2014,(27):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