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敏 孙壮桥 王克诚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河北“三区一基地”的功能定位,这对河北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绕功能定位,京津冀开放大学要创新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增强区域人才需求匹配度;要创建统筹共建共享机制,促进教育资源优化利用;要探索构建三地继续教育学分银行,为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有效服务与支撑。
关键词:京津冀;开放大学;继续教育;学分银行
一、引 言
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全民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教育类型。目前,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教育与交通运输、产业结构、公共服务等诸多方面的合作實现较大突破。河北省在社会发展、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上与京津地区差异明显,特别是公共教育服务差异更为突出。河北要承接首都教育功能的转移,统筹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缩小与京津地区教育资源的差距,发挥其在京津冀三地中的教育优势和特色。
目前,在京津冀教育一体化探索与合作方面的研究存在着普通高校、高等教育多,开放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少;学历教育多,非学历教育少;职业教育多,继续教育少等诸多问题。开放大学办学特色是面向社会全体成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强调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整合和共享,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其办学优势是系统、平台和信息化。在京津冀一体化大背景下,京津冀三地开放大学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服务于国家战略,做好为社会提供教育公共服务。
二、创新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区域人才需求匹配度
1.职业技能和岗位培训
作为首都功能承载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河北的定位是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1]国家这一战略谋部署,对河北来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给河北教育发展带来了深层次的影响和推动,更对河北继续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围绕定位对河北来说首当其冲的是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不仅有数量上的,还有质量和结构上的,更有对京津冀专业群和经济产业链之间匹配度的要求。对企业、行业技能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高层次人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需求。因此,当下京津冀三地开放大学首先是要建立一体化校际联盟共享机制,组织开展针对性强的各类职业技能和岗位培训,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为京津冀产业顺利转移提供人才支撑。其次是创新人才培养服务载体,利用好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和数字化学习公共资源库,为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供人才培训解决方案,为广大学员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服务,满足学习者多样化、多层次、高质量的学习需求。第三是进一步鼓励开放大学各办学机构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及专业优势,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岗位技能培训及职业证书培训。
2.转岗再就业
京津冀协同发展涉及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在调整经济结构、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会出现大量职工转岗、培训、再就业的需求。国内外的经验证明,积极不断地推进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提高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有效手段。利用开放大学开展继续教育创新,加强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展针对具体岗位操作技能、具体工种生产流程的技能培训,使职工能够胜任某一具体岗位或工种,提高再就业能力。通过加强钢铁、装备制造等工业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有力推动金融、物流、交通、旅游、信息服务等主要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2]增强职工继续教育理念,提高终身学习意识,是解决产能过剩背景下职工再就业的重要任务。
3.促进教育公平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更多人提供了获得教育资源的机会,获取方式也更为灵活。但来自京津冀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学生仍然面临获取资源和公平的问题。京津冀一体化的继续教育为实现教育公平化注入新力量,能够实现开放教育资源和各类在线课程的合作共享,有助于资源的整合,保证了优质开放资源的可获得性、适切性和方便性。[3]
三、创建统筹共建共享机制,促进教育资源优化利用
1.坚持统筹,做好顶层设计
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打破长期存在的地域壁垒,就应把京津冀三地作为“一盘棋”纳入到同一个平台、同一机制下统筹,以人口变化、产业调整为依据,注重供给侧推动,建立统筹管理机构,明晰责权,制定资源建设标准管理办法、经费拨款和流通使用等相应制度,实现资源供给侧有机联通,在三地开放大学之间,开放大学与高校之间,开放大学与行业、企业之间成立合作联盟,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向京津冀三地开放的长效保障机制,在更大范围内统筹应用推广,形成多层次课程体系架构,确保京津冀教育资源整合共享能力的有效提升。
2.以实用为原则,完善资源建设及应用
优质学习资源是开放大学系统能否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中担负起继续教育人才大任的重要支撑。以资源建设为抓手,汇集优势师资力量,深耕教学设计,通过信息化手段将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数字化资源形式通过在线学习平台传递给广大学员。因此,学习资源建设上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严控师资质量。聘请精通专业知识的权威专家、知名教师作为授课教师,确保课程内容质量,提升资源水平;二是行业参与。与企业、行业共同论证人才培养需求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围绕京津冀一体化下顶层设计规划培养与企业发展和用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提升资源的实用性;三是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充分利用开放大学现有的信息化平台优势和资源建设实力,采用现场录制、实时视频直播授课、远程视频交互等多种方式开展在线教学,提供优质在线名师互动答疑及视频点播服务,完成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有效衔接和多种媒体的有机结合,满足学员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3.一体化思维,实现资源的优化共享
学习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实现京津冀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开放大学(电大)系统是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大平台。但目前这些资源还停留在本辖区内使用阶段,能互通得很少,致使资源的利用率低,开放大学(电大)系统之间即使是同一地区的同级电大之间很少有横向的整合和协作。这些现象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也限制了开放大学(电大)系统优势的发挥。在当今京津冀一体化时代背景下,三地开放大学应该抢抓机遇,主动开展对接和研讨,互学互鉴,依据本地区的功能定位,找准人才培养发展目标,按照一体化的思维模式和相应运行机制,搭建起一个统一集中的“京津冀教学资源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打破板块界限、区域限制和院校壁垒,挖掘现有资源的优势和潜力,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重组和共享,完善教学资源对学习平台的支撑能力。
四、创新区域协同联盟,构建京津冀开放大学继续教育的学分银行
学分银行建设作为电大向开放大学战略转型的一个重要举措,各地开放大学和省级电大都在加强学分银行的研究与实践。国家开放大学完成了学分银行门户网站开发、终身学习档案库和标准库的基础架构设计。各省也在积极进行学分银行建设和推进。[4]
京津冀三地开放大学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围绕京津冀远程教育一体化发展问题,多次研讨交流,在充分发挥开放大学(电大)系统的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更好地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构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的区域远程教育服务体系等方面已形成广泛共识。三地开放大学借鉴国内外成熟经验,在发挥各自优势、特长,充分研究与设计京津冀开放大学之间学分互认转换制度,为三地从业人员创设终身学习有利条件,确保人才培养的渠道畅通。
1.组织建设
成立京津冀开放大学系统学分认证和学分银行管理机构,负责主体业务的发展方向,人、财、物的投入,机构间和利益间的平衡,制度与机构建设等。从开放大学现有的继续教育教学机构入手,保持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定位需求相一致,建立京津冀开放大学系统继续教育联盟,做好上层设计。在京津冀学分银行建设的总框架下,确立机构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模式,明确在学分银行业务上的职能作用,建立相应的协调工作机制,完善协同工作。
2.制度保障
由国内外高校学者教授、行业专家及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专家,以及三地开放大学体系学科教授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学习成果认证标准制定委员会,负责制定学分银行相关标准、规则与制度,包括课程标准、学分标准,以及其他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学分认定、转换和存取规则与制度等,并为制定具体的操作实施办法提供咨询和指导。学习成果认证标准制定委员会下设多个专业课程标准制定小组,负责不同学科、专业、课程有关标准的制定,包括制定相应专业教学计划及其课程的学时、学分和质量控制标准,明确可进行替换的各类学习成果,制定专业课程的知识、能力标准及其相应的测评标准等。
3.项目带动
学分银行建设的具体内容包含在专业、培训项目、课程、学习者、用户等各类具体项目和任务,要经历一个摸索、修正和不断推进完善的过程。在建设初期或试运行阶段,可以专业项目或任务做切入点,来带动学分银行的建设并不断推向深入。
4.信息管理平台开发
信息管理平台是学分银行的重要支撑,各种规则、标准和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都需要靠信息管理平台来实现。因此,搭建京津冀开放大学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与“京津冀教学资源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无缝对接,实现学分银行的网络化、智能化至关重要。开放大学(电大)系统在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不少成功经验,学分银行可借鉴经验,建立高度兼容、可扩展的学分认定体系,实现对京津冀社会成员继续教育学习成果的认证、学分积累与转换,为各类教育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沟通与衔接提供有效服务与支撑。条件成熟,学习者可以将其他教育机构、别的地域,将自己存储的学分进行学分转换,甚至可以将所有学分积累、兑换成学历或者学位证书。
五、结 论
京津冀一体化的国家重要战略,对加强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互利共赢、优势互补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此大背景下京津冀开放大学应紧紧围绕功能定位,成立有效联盟,深度合作,协同发展,在机制体制创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学分互认成果转换等方面深入研究,推动三地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做好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政治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2] 董亚静,闫晓燕.去产能分流职工心理现状及疏导机制研究——以河北省钢铁行业为例[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6,(6):24-29.
[3] 金慧,胡盈滢,宋蕾.技术促进教育创新——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高等教育版)解读[J].远程教育杂志,2017,(2):3-8.
[4] 湯诗华,毕磊,朱祖林,郭允建.我国学分银行研究与实践述评[J].中国远程教育,2013,(5):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