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
摘 要 红色遗址(旧址)是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最为形象生动和直观立体的教科书。利用红色遗址(旧址)对低龄学生进行主题教育活动,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抓住特殊的时间节点开展教育活动,二是要充分考虑家长的心理预期设置具体活动内容,三要持之以恒,并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关键词 低龄学生 红色遗址 思想教育
Abstract The site (site) is red vivid and intuitive three-dimensional textbook for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activities. The site (site) of red theme educational activities for young students to do the following: one is to seize the time node of special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nd the two is to give full considera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expectations of parents set specific activities, three to persevere, and combined with the school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Keywords young students; red si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紅色遗址(旧址)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们在革命战争年代建树丰功伟绩时重大事件、著名战斗的发生地以及重要人物的出生地、居住地、牺牲地等。红色遗址(旧址)是充满着原汁原味的纪念地,它们保留了革命历史最原始的状况和特征,真实地记录了、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艰难历程,是最形象、最具说服力的物证,是传承革命精神不可或缺的历史教材。在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中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由于认知程度的不同,不同年龄的学生在参观、利用红色遗址(旧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通常来说,受教育者年龄越小,我们的工作难度越大。常常听到这样的感叹:“孩子太小,什么都看不懂,来不来都无所谓。”
其实,爱国主义教育一定要从孩童时期抓起。很多资料表明,一个人性格的养成关键时期就在0-6岁这一阶段。影响人一生的习惯、特性、爱好,以及态度、倾向都是在0-6岁之间培养的。这一阶段是人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在此阶段凸显。孩子们从咿呀学语到认知周围环境,这一时期是飞跃发展阶段,他们迫不及待地从周围开始认识这个世界,从而形成对世界的认知,并逐步发展成特有的个性、性情,最后形成成长的印记和文化模式。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过:“人生的头三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三岁以后直到死亡的总和。”由此可见,只要方式方法得当,对低龄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可行的。
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红色遗址(旧址)的作用,对低龄学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笔者提出以下几点供参考。
1 抓住特殊的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如今,人们对博物馆、纪念馆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很多人还没有把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纳入教育内容。这种意识和习惯的养成还期待着我们继续做大量的工作。我们要不断地宣传、倡导、传播这种教育理念,特别是抓住一些特殊的时间节点开展活动,比如: “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
在这些特殊的时间节点,提前做好策划,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安排:
(1)借助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注意把握最佳的宣传时间段,一般是提前一周。若宣传太早,人们容易淡忘,太晚又影响普及面。(2)安排专门人员深入到幼儿园、学校开展集中传播。印制具有儿童特点及红色文化特色的宣传海报、传单进行张贴、发放。(3)积极争取幼儿园、学校等组织的支持和协助,通过校园网络、校园广播、班主任推介等形式,加大具有针对性的宣传力度。(4)考虑到安全因素,尽量提倡以家庭为单位的自助出行方式。
2 充分考虑家长的心理预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低龄学生参加的各种活动,除了学校、幼儿园统一组织外,一般都需由家长陪同才能完成。所以在红色遗址(旧址)组织大规模的主题活动,首先要赢得家长们的认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考虑家长们的心理预期。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的物质条件改善了很多,但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孩子们索取的多,付出的少;不懂感恩与分享,不会尊重他人等。当然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重视孩子智力开发的同时,孩子的精神世界的培养更为重要。
通过多方面的调查与了解,笔者认为今天的学生家长期望在活动中,孩子们能够获得这样一些情感体验:
2.1 重视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现在的家庭结构基本都是三口之家,孩子往往是家庭生活的重心,这就容易致使孩子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在幼儿园和学校里,他们不知道如何与同学们友善平等地相处。孩子未来面临的社会,将是复杂多变的。在这个不断发展的世界中,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是沟通、理解和信任,所以家长们希望孩子能明白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如何学会与他人交往和合作是极其重要的,他们非常期望孩子在活动中养成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够在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在保证自己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2.2 重视独立精神和意志力的培养
现在的孩子生活环境优越,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有无数的手扶着他,生怕他跌倒。但是今天愈来愈多的家长意识到:过于保护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长此以往,孩子面对困难和逆境时就会退缩,缺少坚强的意志力。从长计议,让孩子从小适度地接触一点磨难,并非坏事,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是很有好处的。
2.3 重视竞争意识与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只有勇于面对竞争,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生活。在竞争中,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吸取经验与教训。只有通过竞争,我们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进而明确努力的方向。所以,学生必须学会勇于面对竞争,必须要培养竞争意识,这已成为当前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然而,在竞争中如何正确对待优胜劣汰?如何调整失败后的心态?如何提高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成为家长们关心的课题之一。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更重于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强大的心理平衡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对孩子们而言更为重要。越来越多的家长期望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创设一系列困境,让孩子们经受一些挫折,体验螺旋上升式的快乐。孩子战胜一次困难,自然会增加一份信心和勇气,就会提高适应能力和耐挫能力。
2.4 重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
我国教育学家陈鹤说过:“应该让孩子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他的动手能力,实现他的某些创造性设想,发挥他的创造才能。”可见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往往與求知兴趣、创作欲望、研究目标等息息相关,而这些因素正是创造力的源泉。动手能力通常被理解成实践能力,应用能力,表达能力,表演能力等等。也正因如此,动手能力的培养才显得特别重要。
3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具体策略
在红色遗址(旧址)策划、设置具体的活动项目时就要充分考虑家长的心理预期,同时兼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红色遗址(旧址)的环境氛围。
(1)在参观红色遗址(旧址)过程中,除了运用适合孩子倾听的儿童讲解方式之外,还可以让游戏、答题等活动贯穿参观过程中。比如在入口处设置“有奖答题卡”抽取箱,进门时学生都要抽取一道或几道问题,答案就在陈列展览中,由孩子们自己寻找答案。参观结束后,回答正确就可以得到一份奖品。我们通过这种形式,不求他们对红色遗址(旧址)全部参观完,只要有一个问题、一处情景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就足以让红色文化走进孩子们的心中。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纪念馆、博物馆是接受教育的好去处。
(2)在红色遗址设置的活动一定要紧紧围绕红色主题,突出红色文化的鲜明特征。尤其是设置的活动内容要区别于其他商业行为和模式,以红色文化为主要脉络,以宣传正能量为活动要旨。比如:六一儿童节的活动主题可以为:“红星·童心”“我是小小交通员”等。
(3)利用红色遗址(旧址)周边的空地,设置、开展一些团体活动。项目主要以军体、团队活动为主。如:战地救护、搭桥过河、穿越火线等。所有活动和游戏都由孩子亲自完成。让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体会运动的快乐,竞争的残酷和团结的力量,在活动中感受到合作沟通的重要性,只有互相帮助、团队协作,才能赢得胜利。
(4)利用红色遗址(旧址)的环境氛围,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战争年代的服装、道具等,并在遗址(旧址)特定的环境中拍照留念。勾起家长们心中的记忆,让他们与孩子讲述自己曾经的经历和熟知的历史,使家长与孩子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话题,融洽了亲子关系,进一步巩固了主题教育成效。
(5)红色遗址(旧址)通常处于偏远地区。我们可以利用“绿色”资源,设置登山寻宝、蔬果采摘等活动项目。一是让城市里的孩子们能亲近大自然、体验农作物丰收的喜悦,同时也可以接触到很多农村的小伙伴,使城乡的孩子间相互增加了解,让红色文化、博物馆文化在乡村中得到了普及。
4 小结
针对低龄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红色遗址(旧址)一次或几次大的主题活动中即可立竿见影的形式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贯穿于孩子成长过程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才能使爱国主义情感变为保卫国家、建设国家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 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06.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10.
[2]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8.
[3]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