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单档布袋戏现状及保护传承对策研究

2017-03-12 16:16蓝天棉
丽水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布袋戏平阳民间艺术

蓝天棉

平阳单档布袋戏现状及保护传承对策研究

蓝天棉

(丽水学院民族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温州平阳民间单档布袋戏历史悠久,素有“七分白,三分唱”之说,充满俚俗之趣,是一种具有极强平阳本土特色的民间艺术。经调查,当前平阳单档布袋戏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变化,平阳单档布袋戏的生存市场受到冲击;另一方面,该戏种健在的老艺人寥寥无几,尚能登台表演的也屈指可数,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为将这一民间艺术传承下去,首先需要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其次还需要艺人自身在社会审美行为流变中捕捉商机,让布袋戏能融入急剧发展的时代,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从而开拓新兴市场;最后,要引导形成尊重民间艺人的社会氛围,使平阳单档布袋戏能在平阳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得以传承。

单档布袋戏;保护传承;民间艺人;审美流变;市场

一、引言

平阳民间单档布袋戏历史悠久,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清末至民国初期,当时平阳民间布袋戏星罗棋布,全县有100多个单档布袋民间戏班,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随着高科技引领下多媒体的普及,人们不再是单一地从民间艺术中获取精神粮食,而是多渠道特别是从新媒体中寻找更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因此很多民间艺术的生存受到了极为严峻的挑战。平阳单档布袋戏即是其中的一种。单档布袋戏流传于浙江平阳闽南方言区,是一种独特的戏曲艺术表演形式。一座可由一个人挑着走的小戏台,内坐一个艺人,手、脚、嘴巴并用,操纵数十个小木偶并演奏乐器,便能热热闹闹演出一台戏。这一独特的表演形式在民间流传数百年,在全国同类艺术中已极为罕见,堪称中国木偶戏的活化石,已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笔者多次对平阳民间单档布袋戏老艺人进行实地采风,发现其生存市场不容乐观,尤其是健在的老艺人寥寥无几,尚能登台表演的也屈指可数,民间艺术的生存土壤日益贫瘠。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人们审美行为的流变,个体(尤其是老年人)自愿组合出资请单档布袋戏演出的市场逐步形成,这给走向垂暮之年的平阳单档布袋戏注入了青春剂。

二、平阳单档布袋戏的现状

(一)市场经济下的演出市场萎缩

改革开放前的平阳县,人口密度大、交通不便,人员外出少,以农业生产为主,经济落后。乡间文化娱乐活动极其单调,主要以看戏为主,包括大戏(人戏)、傀儡戏、布袋戏,还有听嘭鼓、听弹词、说书等。在乡间村落,布袋戏的演出内容对百姓在人文思想及道德规范等方面发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当时大多数百姓文化程度不高的历史环境下,以方言方式演出的布袋戏成为了一种与百姓进行心灵沟通的重要工具。布袋戏表演是以历史、传奇、神话、娱乐等为题材的,演出的受众面宽,对百姓的思想、道德、品行、教育等方面具有极强的教化作用,这种教化功能的广度和深度是学校教育无法企及的。布袋戏声像并茂,具有良好的观赏性,尤其是神话内容的表演均受大人和小孩的喜爱。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偏好新媒体成为必然,因此布袋戏生存空间逐步变小。如今民间艺人演出很少,早年那种每逢节日庙会红白事上布袋戏演出的繁荣景象已不复存在,中年艺人几乎改行从事其他行业养家糊口,因此演出市场萧条惨淡。

(二)传承人培养极其艰难

早期的布袋戏以家族式、口传心授传承方式为主。考虑到竞争,非家族式的收徒也是有选择性的,因为布袋戏演出既是一种行业,更是一门赚钱的手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单档布袋戏的传承人青黄不接。民间非遗的传承有着其共性,即传承人的培养极其艰难。在平阳县单档布袋戏艺人中年过半百的老艺人所剩无几,据笔者采风了解得知,作为家族传承,在平阳布袋戏艺人中,唯有老艺人叶夫照(80岁)把自己的布袋戏艺术传给自己的孙女叶姗姗,绝大多数的年轻人对此不感兴趣。单档布袋戏传承的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局面,如果这种局面继续下去,单档布袋戏必然会后继无人。

三、平阳单档布袋戏保护传承对策

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曾说:“一种艺术只要你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的审美特质,虽然你的受众可能不会太大,但是将永存。有一天等社会机缘到的时候你就会发扬光大。”①周海宏.尔雅课程《音乐鉴赏》第29集。安葵先生曾说,“只在某一小地区流行的剧种,其影响力肯定不如大剧种,但它们之所以能存活,是因为与该地区的群众有特殊的深层联系。特殊的语言、语音、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感情表达方式,都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2]。乡音乡情是布袋戏赖以生存的先天土壤,布袋戏就是这种土壤里生长的一种民间艺术,平阳单档布袋戏作为平阳独特的地方民间戏曲,方言和唱腔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本土性和特色,布袋戏的传承主要植根于当地的民俗、礼仪和娱乐活动,其传承发展也要跟随时代的脚步。

(一)融入当地党委政府的教育、经济、文化工程建设

民间艺术的保护离不开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单档布袋戏也不例外,其保护传承需要融入当地党委政府领导的教育、经济、文化工程建设中。平阳单档布袋戏艺人散落在不同的乡镇,演出的剧目程序大同小异,每个民间布袋戏艺人掌握的剧目少者十余个多者几十个,各自有着经典剧目,这些艺人的存在和对剧目的掌握,也给布袋戏传承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些资源都可以被利用起来,充分融入到对下一代的教育以及日常的文化休闲娱乐活动中。

1.融入当地中小学德育教育空间

平阳布袋戏演出往往与当地民俗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民俗文化是现代德育无法弃置的宝贵资源。“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它的文化主体性失落了的话,那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历史中断了,它的民族精神和传统丧失了。”[3]“非遗的传承发展,要以传承人为核心机制,通过传授、培训及宣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以传承,传承人的地位得到尊重。”[4]45“民间文化艺术的优秀传承人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民间文化技艺、技术并且具有较高水准的个人或群体”[4]347,如果把基地拓展到艺人居住地周围的中小学校,把布袋戏融入当地中小学校的兴趣教学,从娃娃开始抓起,融入现代学校德育教育,请民间艺人进学校演出和教学,布袋戏的传承将改变单打独斗局面,传承人培养的瓶颈方可以拓开。

2.融入休闲娱乐空间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开展,乡村道路四通八达,景区、社区礼堂、典型农家乐、新型乡村休闲娱乐场所为布袋戏演出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和平台。特别是把布袋戏音乐作为民宿背景音乐,更能体现本土特点。正如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样,笔者认为“熟听布袋五十曲,不唱布袋也会吟”。这样不仅能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又带动当地经济建设,同时使布袋戏得以生发出持续的生存空间。

3.剧本的创新:紧密结合时代性,融入当地政府文化工程项目建设

平阳民间布袋戏传统剧目较多。如著名艺人陈友三先生遗留的布袋戏传统剧目,仅单本戏就多达60本,另有连台本戏、现代戏10余本。每个艺人都有代表作:如陈友三先生的代表作是《水漫金山寺》;叶夫照先生的代表作有《万花楼》《御金袍》;郑学虎先生的《五虎平南》;李偙楼先生的《何家传》;黄长春先生的《粉妆楼》等等。

布袋戏演出的剧目不仅是传承,更重要的创新。只有能够结合时代、融入时代的新剧本才能使布袋戏重新散发出光芒,无论是时空性、思想性还是娱乐性、观赏性都会在传统布袋戏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只有在内容上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才能留住观众、留住市场。但是传统布袋戏的剧本未能和时代紧密结合,剧中人物距今年代久远,缺少时代感和新鲜感。现代年轻人在理解时有着不可逾越的时空鸿沟。笔者认为剧本内容的创新是布袋戏传承创新的内在动力因素,剧本内容要贴近现时代的发展脚步,比如,结合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反腐倡廉、新农村建设、当地经济建设发展中的模范人物。剧本内容的时代性和艺术美感高度,决定了这种戏曲生命力,内容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被时代所接受。

(二)融入民俗审美流变,紧抓商机,拓展演出市场

民俗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是民间风俗,“民间艺术是各种民俗活动的形象载体,其本身便是复杂纷纭的民俗事像”[5]。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与人们心理的审美需求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传统布袋戏演出与当地民间民俗活动息息相关,其演出一般不受时间场合限制,农忙季节演出相对较少,休闲季节演出较多,与民间礼仪和休闲娱乐活动接触最紧密,如在红白喜事、祭祀、做寿、各种节日、节气等活动中经常有布袋戏演出。传统上红事演红戏,白事演白戏,但白事仪式中极少演。原因主要是,在早期,绝大多数家庭的生活较贫困,医疗条件和技术欠缺,因此生活到八九十岁的老人极少。只有家境富有、子孙满堂、和睦的家庭,才有可能在年事高达八九十岁的老人过世仪式中请艺人演出布袋戏,这是老人有福气、子孙孝顺幸福的体现。而如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保健意识日益加强,高龄老人过世时其家人邀请布袋戏艺人进行演出的情况也有增多的趋势。布袋戏演出由原来孝道取向,拓展为兼并孝道娱乐并存且更趋于娱乐意义。“我们的那种或自觉或非自觉的态度本身,已经构成了对于该审美的互动,而几乎所有的审美适应的‘佳境’都是在各种各类的互动中喷薄而出。”[6]随着区域人群对审美的变化,布袋戏在民俗仪式中由讲究场面氛围和热闹拓展到孝敬的审美流变,自觉或非自觉地增加了布袋戏的生存空间。

四、结语

老艺人虽无读万卷书但行万里路,王文章先生指出,出新或传承性的“自度是一种个人的临场即兴创作,而在这一刹那的决定,由决定到选择、到组合种种程式,都需要以内化的、经过漫长岁月积累沉淀而成的表演传统为基础”[7]。艺人要从解放前的传承门第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再不能抱着陈旧的保守思想,清高守着自己的一块自留地,靠单个人的能力去发展传承创新布袋戏,在现阶段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艺人之间的演艺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只有互相交流扬长避短,才能在演技、创作思想上取得长足进步。

[1]百度百科.单档布袋戏[EB/OL].[2017-09-29].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D%95%E6%A1%A3%E5%B8%83%E8%A2%8B%E6%88%8F/8840787?fr=aladdin.

[2]安葵.传统戏曲的保护、传承及其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68.

[3]楼宇烈.中国的品格:楼宇烈讲中国文化[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3.

[4]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5]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50.

[6]黄集伟.审美社会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85-86.

[7]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36.

The Single-puppeteered Puppet Show of Pingyang:The Actuality and the Measures for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LANTianman
(Facultyfor Nationalities,Lishui University,Lishui 323000,Zhejiang)

Having a long history and renowned for 70 percent of narratage and 30 percent of singing,the single-puppeteered puppet show of Pingyang,Wenzhou city is a folk art with a strong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fering vulgar funs.Based on surveys,the existent situation of the art is far from being optimistic.For one thing,the aesthetic taste of local people changes with the advent of new media,which has exerted a great impact on the market for the art.For another,among quite few puppeteers still living and in good health,the ones who can still perform the art can be counted on one’s fingers and the art is confronted with the plight of having no successors.To inherit the art,the support from the government is urgently needed;the artists themselves also need to capture the opportunities in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aesthetic behaviors so that the art can meet people’s aesthetic demands in the era of rapid development;and an atmosphere in which foldartisans are respected should be created.

single-puppeteered puppet show;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folk artisan;aesthetic evolution;market

10.3969/j.issn.2095-3801.2017.06.017

J825

A

2095-3801(2017)06-0102-04

2017-09-19;

2017-10-26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平阳民间单档布袋戏活态调查及传承创新研究”(13XKGJ004YB)

蓝天棉,男,浙江平阳人,副教授。

猜你喜欢
布袋戏平阳民间艺术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an inductively coupled RF plasma cathode
家班聚散:福建南派布袋戏微观察
Masterpieces 佳作
驰骋西北的平阳商帮
民间艺术篇
布袋情缘
雷平阳:行走在故乡云南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非遗”视角下的布袋戏保护与传承
岛内政要爱看布袋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