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费文化视角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

2017-03-12 14:45周琳琳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黛西特尔了不起的盖茨比

周琳琳

(三亚学院 人文与传播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

从消费文化视角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

周琳琳

(三亚学院 人文与传播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开始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变。伴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消费文化开始蔓延,享乐主义大肆横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逐渐土崩瓦解。作为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菲茨杰拉德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文化脉象。在其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菲茨杰拉德不仅细致地呈现了消费社会的文化景观,还生动地展示了盖茨比在消费文化的引导下从绚烂到沉寂的人生悲剧,对消费文化作了无声的批判。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消费文化

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在其《全球化——人类的后果》一书中将现代社会分为“生产社会”和“消费社会”。在生产社会,产品的物性特征、物理属性、使用与实用价值是人们的关注焦点;而在消费社会,生产相对过剩,需要鼓励消费以便维持、拉动、刺激生产,因此商品的符号价值、文化精神特性与形象价值更受人们关注。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正经历着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变。一战后的美国经济迎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繁荣时期,生产流水线的普及和工业新技术的推广,使美国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大量消费品随着生产流水线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市场。与此同时,美国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准也得到了很大改善。正如很多学者所言,美国“20年代是一个生产伦理让位于消费伦理的时代”[1]16,它不再信奉以节约和自我否定为新的事业累积财富的伦理,转而以各种方式鼓励享乐、刺激消费,直接导致了消费文化的崛起。消费文化又叫消费主义文化,它兴起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二战以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得以蔓延。消费文化是一种有关消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消遣与享乐主义,并将它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终极价值。

被誉为爵士时代编年史家和桂冠诗人的F.S.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1940),“亲历了20世纪初期美国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和消费社会的巨变”[2]。菲茨杰拉德把从一战以后到经济大萧条之间的约十年时间称之为“爵士时代”。这段时间既洋溢着奢华和奇迹,也不乏空虚和无奈。用菲茨杰拉德自己的话来讲,“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3]。在身不由己地投身于爵士时代的纸醉金迷的同时,菲茨杰拉德也敏锐地捕捉到了消费社会的时代气息,在其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写尽了消费社会的文化景观。

一、消费社会的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中文化地理学分支的研究对象。“在地理学中,景观一般指地球表面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两大类。自然景观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类活动影响或受这种影响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综合体。文化景观则是指居住在其土地上的人的集团,为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了自己所创造的景观”[4]。文化景观这一术语,在20世纪20年代起已被广泛地运用。它是人类在地表活动的产物,是田野、风光、村落、厂矿、建筑、城市、道路和交通工具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是一个地区地理特征和文化体系特征的反映。美国地理学家C.O.索尔(Carl Ortwin Sauer)在其著作《景观的形态》(1925年)中提出,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作用于自然景观的结果。因此,每个文化景观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被打上了创造或生产它的那个时代的烙印。而随着美国社会城市化的进程和消费文化的流行,“对城市景观的观察和描写是20世纪20年代文学作品中的一部分”[1]206。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就充斥着消费社会的文化景观。

首先,大量制造的、市场的、广告的和消费的事物被菲茨杰拉德引入文本。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游艇、电车、豪华汽车、皇后区大桥、老大都会、旅馆、茶室、公园、电影院、百老汇、广场饭店、车站、五号大街、广告招牌、电影杂志等等,作为一种新型的扩张性经济的标志,共同形成了一个活力四射的消费社会的文化景观。故事发生在纽约那几何形、棋盘式布局的街道上。当梅特尔·威尔逊初次邂逅汤姆·布坎南时,正坐在去纽约的火车上;尼克第一次与沃尔夫山姆见面,是在四十二号街一家电扇大开的地下室餐厅里;盖茨比和汤姆的对峙发生在中央公园南边广场饭店的一间套房里。文本的其余部分还提到了若干要出售、出租或停留的地方。有随着“低沉而甜蜜的狂热乐曲而不停地震颤”[5]127的房间,有时髦男女尽情狂欢的豪华宴会,有五十号街附近的那些大电影院,也有在杂志中反复出现的电影图像。至于矗立在灰谷上空的巨幅广告牌、琳琅满目的橱窗和五光十色的招牌,更俯瞰着小说的情节发展并为之提供某些象征意义。

其次,菲茨杰拉德在文本中还用了大量篇幅描写工业产品和形式,如梅特尔和汤姆那堆满了工业生产战利品的公寓,就是消费社会典型的文化景观。梅特尔的公寓里散乱地放着几本《城市闲话报》和电影杂志,而她获得的身份部分来自于她购买的这些流行杂志,这种杂志把娱乐、人物性格的获得与消费文化联系了起来。当梅特尔在公寓里频繁更换服装时,展示的不仅是她自身的巨大活力,也是消费社会中消费文化的巨大活力。在那套混乱的、堆满了工业产品的公寓里,“在室内走动,动辄就要撞到绘在装饰布的风景画上去——一幅幅凡尔赛宫里仕女荡秋千图”[5]27。法国古典主义画家曾热衷描绘的贵族生活图景,成为批量生产的室内装饰画,通过工业生产线源源不断地流入市场,挂进了本应体现节俭观念的公寓内。这些印在廉价装饰布上的风景画,代表着梅特尔观念中盛装、雍容、悠闲的上流社会图景。也正如此,梅特尔在此场景中反复更换服装,想要呈现出她想象中贵夫人的形象。总之,“在梅特尔出现的具体情节中,尤其能够看到菲茨杰拉德所了解的美国市场”[6]。

再次,市场的语言渗透了文本中每一个角落,作为一个个符号,共同构成了消费社会的文化景观。威尔逊把那幅印有T.J.艾克尔伯格医生硕大无比的蓝眼睛的广告牌看作上帝;盖茨比死后,西埃格经常出现在尼克的梦里,“像埃尔·格列柯画的一幅夜景”[5]149;尼克离开东部前去见乔丹,她躺在一张大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的样子“活像一副很好的插图”[5]149。把描写如此坚定地植入市场术语,这无疑表明了市场关系的重要性:它统治着文本中的其他关系,甚至情感和观念也可能由市场来提供。文本中尼克租房住,盖茨比购买豪宅,布坎南夫妇则继承房产。梅特尔买狗,汤姆则包养梅特尔。第二章搞摄影的麦基先生想在长岛开展业务,傻里傻气地想让汤姆扶他一把,这代表了文本中的推销术。显然,商品是对生活和身份的界定:18岁的黛西拥有一辆白色的双座敞篷小跑车,彰显着她良好的家境和出身;威尔逊知道转卖汤姆的旧汽车意味着他可以到西部开始新生活;盖茨比那辆能发出一阵悦耳的声响的黄色豪车则确定了他的巨富身份。

由此可见,在消费社会中,商品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人们通过“炫耀性消费”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毫无节制地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对财富丧心病狂的追逐腐蚀了道德人心,整个社会物欲横流、道德沦丧,“金钱第一、享乐至上”的价值观甚嚣尘上。

二、消费文化主宰下的人生悲剧

菲茨杰拉德是一位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他的悲剧意识首先与他自身的人生经历及他对这种“悲剧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密切相关,其次源于他对爵士时代奢华表象下的空虚与无奈的洞察与理解,最后,还受到“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哈代等人悲剧观的影响。菲茨杰拉德曾在“初战告捷”一文中写道:“所有进入我头脑的故事便都包含着某种灾祸——在我的长篇小说里,可爱的青年走向毁灭,短篇小说里宝石山炸得无影无踪,我的百万富翁也如托马斯·哈代的农民一样,是美丽的,注定遭到厄运的。”[7]可见,菲茨杰拉德对人生的感悟是悲剧性的,他善于以悲剧的眼光来审视人生。在这种观念下,菲茨杰拉德笔下的人物几乎难逃悲剧的命运。《了不起的盖茨比》就集中地展示了盖茨比从绚烂到覆灭的人生悲剧。

(一)盖茨比的人生悲剧首先源于把“黄金女郎”黛西作为美的理想来追求

盖茨比原名詹姆斯·盖兹,出身于农民家庭。他从小就浸润在“美国梦”的教化中,梦想有一天能飞黄腾达。17岁时,他更名为杰伊·盖茨比(Jay Gatsby),这是英语“Jesus,God’s boy”(耶稣,上帝之子)发音的变体。如同字面含义,盖茨比把自己视为上帝之子,“致力于追求一种博大的、世俗的、虚饰的美”[5]84。遇到黛西后,他的梦想开始变得有血有肉,并把黛西作为美的理想来追求,这就注定了他的人生悲剧,因为黛西实难堪此重任。黛西是富家小姐,被金钱哺育长大,是个真正的“黄金女郎”。在消费文化的浸染下,少女时期的她即毫无责任感和道德感地周旋在男人群中,肆意地挥霍青春,尽情享乐。可能她和盖茨比恋爱时是真诚的,然而这也只是她众多罗曼史中的一段而已。结婚后,她更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物质的占有并没让她得到心理满足,财富也无法掩饰她的精神空虚和内心贫乏。她之所以在重逢盖茨比后与他再续前缘,一方面是因盖茨比的巨富身份,另一方面是把盖茨比作为她平淡无聊的婚姻生活的调味剂而已。消费文化已经使黛西沦落为一个自私冷酷、毫无责任意识和道德底线的女人。因此,在盖茨比的身世被揭穿后,她退缩了;在车祸事件后,她再次对盖茨比弃之不顾,不辞而别地赶往外地,对盖茨比的死更是不闻不见。

(二)盖茨比的悲剧还在于他无法抵挡消费文化的陷阱,一步步沦陷其中而不自知

在和黛西初次相恋时,盖茨比就意识到了黛西的魅力是由金钱作为光环的。黛西家漂亮的住宅使他惊奇不已,房子那种引人入胜的神秘感,“使人联想到今年的雪亮的汽车,联想到鲜花还没凋谢的舞会”[5]125。盖茨比“深切地体会到财富怎样帮助人们拥有和保存青春与神秘,体会到一套套服装怎样使人保持清新靓丽,体会到财富怎么使黛西像白银一样熠熠发光,安然高踞于穷苦人激烈的生存斗争之上”[5]126。他深知黛西的美和财富紧紧相系,然而这却更坚定了他占有她的决心和毅力,因为黛西拥有他想要的一切:美丽、财富、地位。他把黛西当作美和理想的化身,即使黛西已嫁为人妇,仍对她恋恋不忘。暴富以后的盖茨比,通过占有财富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这时的他应该能够轻而易举地俘获比黛西更年轻漂亮的女孩的芳心。然而,集美丽、财富、地位于一身的黛西作为盖茨比心目中美和理想的化身,已然成为他赢得成功的人生目标。他试图通过重塑身份、炫耀式消费再次赢回黛西。为此,他在布坎南夫妇的别墅对面置办豪宅,夜夜遥望黛西家码头的绿灯;他整个夏天都挥金如土地举办盛大的派对,宴请素昧平生的宾客,以期扬名立万,能吸引黛西慕名前来;他煞费苦心地安排黛西在隔壁的尼克家与自己重逢,好邀请黛西去参观他的豪宅……他希冀与黛西重温旧梦,即使他意识到她的声音里充满了金钱。在黛西驾车肇事后,盖茨比义无反顾地为她隐瞒,最终被受挑唆前来寻仇的威尔逊一枪毙命,以生命为代价为他的美和理想做了祭奠。可见,被消费文化诱导的盖茨比始终生活在自己构建的幻象中,丝毫没有意识到身处的可悲处境,他的悲剧命运正是拜当时的消费文化所赐。

另外,这种人生悲剧不仅体现在主角盖茨比身上,也体现在次要人物梅特尔等人身上。如果说盖茨比是想利用金钱为媒介来实现梦想的话,那么和盖茨比同样出身底层的梅特尔则妄图通过攀附有钱人来达到目的。梅特尔早年和威尔逊结婚时,误以为丈夫是位绅士,没想到他却是个穷光蛋。在汽车修理铺里过了11年困顿的生活后,她搭上了有钱的汤姆,焕发了人生的第二春。20世纪20年代美国流行“打工女郎”嫁给有钱人进而步入社会上层的电影,而梅特尔正是当时“打工女郎”的写照,她对汤姆的攀附也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电影主题。然而梅特尔远没那么幸运,她不仅只是汤姆用钱买来的一个玩物,在汤姆眼中连提黛西名字的资格都不配,更是为这段婚外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命丧在车轮之下。

叔本华曾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8]如果说生命本质上就是一场充满了痛苦的悲剧,那么消费文化更加剧了这种人生悲剧。正是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黛西、汤姆、乔丹、梅特尔等无不把拥有财富和享受生活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但却忽视了情感、尊严等更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金钱,婚礼前夕曾试图悔婚的黛西最终与感情基础并不深厚的汤姆结婚;为了金钱,梅特尔对曾经爱得发疯的丈夫威尔逊弃如敝履。因为有钱,汤姆可以把梅特尔玩弄于股掌之中;因为没钱,威尔逊对飞扬跋扈的妻子无计可施。在消费文化的主宰下,他们一方面毫无节制地追求物质享受和欲望满足,另一方面却无法掩饰精神的空虚和情感的孤独,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悲剧。

四、结语

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中不仅展示了盖茨比从绚烂到沉寂的梦想破灭之旅,更是紧扣时代脉搏“真实再现了美国爵士时代的社会图景”[9],揭示了消费文化对盖茨比人生悲剧的推波助澜。文本中第一人称叙述者尼克,最初因为中西部的破败凋零,决定去东部学做证券生意,碰碰运气。住进西埃格村后,他重逢了布坎南夫妇,做了盖茨比的邻居。布坎南夫妇的生活方式和盖茨比的挥金如土一度让他艳羡不已。他跟随汤姆到其情妇的公寓玩乐,他受邀参加盖茨比家的宴会,一度也加入到这群放纵享乐的人中,还和冷漠高傲的乔丹谈起了恋爱。然而,在盖茨比死后,尼克突然对这种生活厌倦了,曾经令他振奋的东部在他梦中变得畸形扭曲、鬼影幢幢。他觉得难以适应东部的生活,决定返回西部。尼克这一心路历程,恰恰体现了菲茨杰拉德对消费文化的态度所经历的三个阶段:仰慕—追随—否定。作为旁观者的尼克,目睹了盖茨比的悲剧却无可奈何;作为作者的菲茨杰拉德,看透了消费社会的纸醉金迷,以旁观者的洞若观火,为盖茨比的悲剧人生谱写了一曲挽歌,通过盖茨比的传奇人生和梦想幻灭再现了美国爵士时代的社会图景和氛围,对消费文化作了无声的批判。

[1]程锡麟.菲茨杰拉德研究文集[G].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2]程锡麟.《人间天堂》与图像叙事[J].江西社会科学,2014(11).

[3]赵萌.盖茨比为什么了不起?:爵士时代的酒食征逐[J].世界博览,2013(6).

[4]王睿.区域文化景观旅游可持续开发初探:以包头市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13(5).

[5]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姚乃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6]周琳琳.《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三位主要女性形象的对比[J].三明学院学报,2015(6).

[7]陈爱华.论菲茨杰拉德的悲剧意识[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0).

[8]张林林.生命与艺术:读《悲剧的诞生》看尼采的人生悲剧观[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2).

[9]李军平.从文本到影像多维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J].电影文学,2014(23).

Interpreting The Great Gatsb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umer Culture

ZHOU Linlin

(School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Sanya University,Sanya Hainan 572000,China)

America began to shift from production society to consumer society in the 1920s.With the advent of consumer society,not only consumer culture but also hedonism has become widespread,which has led to the collapse of traditional morals and value system.As the poet laureate of the Jazz Age,Fitzgerald keenly captured the cultural phenomenon.In his novel The Great Gatsby,Fitzgerald has not only presented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consumer society meticulously,but also vividly revealed Gatsby's life tragedy from highs to lows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nsumer culture.His aim is to criticize consumer culture in a silent way.

Fitzgerald;The Great Gatsby;Consumer Culture

712.064

A

1009-8666(2017)03-0025-05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03.005

[责任编辑、校对:王兴全]

2016-03-17

周琳琳(1981—),女,河南平顶山人。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猜你喜欢
黛西特尔了不起的盖茨比
希拉里·曼特尔“克伦威尔三部曲”的民族共同体形塑
充满活力的视觉诗一一艾特尔·阿德南作品欣赏
大班语言活动:戴眼镜的芭蕾女孩
焦虑转给其他人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形象
白癜风女孩尚特尔:用“缺陷”征服美国时尚界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意式苹果酱圣代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形象再解读
《了不起的盖茨比》:从文学到电影的嬗变
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