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探索与实践

2017-03-12 03:26王敏
丽水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教学语文

王敏

(青田县第二中学,浙江青田 323900)

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探索与实践

王敏

(青田县第二中学,浙江青田 323900)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动力,用最有效的提问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真正有所感悟和思考。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提问;学生;教师;文本

语文阅读能开拓人类更丰富的精神领域,语文教学是引领思维的实践过程,怎样的语文阅读教学更有效,和语文教学课堂中有效提问有着紧密的关系。笔者在自身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并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一、有效提问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一)调动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1]当今的教育改革,更侧重于学生素质化教育,在课堂中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有效提问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去说,去练,去思考,去设疑,去解惑,进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样使学生不仅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效问题的引导,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使他们学会创造和发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提供新鲜的刺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提问之所以称为“有效”,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不仅能使得课堂教学按计划有序进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在不断的问的刺激下,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在有效的提问中可以发现学习中的疑难点,发现自身学习中的短板,可以打开受局限的思维,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更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更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事实上,有效提问,不仅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同时也能提高教师教的能力。

(三)启发思考,深入理解文本

王荣生教授在《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中在对中外语文教材进行比较和研究后指出,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大致可以分为4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例文”和“用件”侧重于通过语文学习获取语文相关知识,但是“定篇”和“样本”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课程目标进行了分段,制定了分段目标与内容,在第四学段,也就是7~9年级的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到“情感体验”“作品内涵”“有益启示”“有意义的结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心得”等要求,这都要求学生学会思考,走入自己内心,走向文本深处。“定篇”的材料应该是一篇完整的,没有经过任何删改的经典作品,学生应重点学习经典作品的“丰厚内涵”[2]。这种对经典作品权威解说出的“丰厚内涵”,可以通过教材的注释、助读、课后练习题来体现,同时也需要在课堂中通过有效提问来引导学生逐渐走入深处。作为“样本”的材料要注重典型性,学生阅读这些特定文本,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要形成自己习惯的阅读方式,在阅读过程中揣摩和发现。学生可以凭借以往学习经验建构语文知识,而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此类文本时更应该成为学生建构知识、发现知识的支持者和帮助者,那么课堂中的有效提问恰好最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四)相机引导,拓宽阅读思路

不同年龄层面、不同人生阅历的人阅读相同的文章会有不一样的认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教师作为语文课堂的引领者,不仅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更要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升,一些结合背景、结合作者人生经历的有效提问,可以打开学生思路,让学生站在不一样的高度和立场重新获取新的知识。

二、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提问目标错位,为问而问

有些中学生在网络论坛上吐露了他们的心声:“老师教我们阅读的方式很死板,他的课听和不听是一样的,我们很厌烦!”从这些话语中,可知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被误导,被压制,与语文教学课堂肯定有一定的关系。

在我们所熟悉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一节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往往是由一个个问题支撑起来的。但有的教师的大量的无效的“问”和学生的无效的“答”在课堂上广泛存在,这些过于浅显、过于细致、过于拖沓的“问”和“答”使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显得平淡无味。一篇篇优美的课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被大量的问题“肢解”成一块块碎片,教师的碎碎“问”与学生的碎碎“答”代替了本来应该有的感悟、思索、朗读和赏析。更有时候教师的问只是一种表演,或者有时候问仅仅只是在惩罚不认真听课的学生,割裂了课堂的完整性,降低了问的有效性。

(二)问题过于笼统,学生无从回答

现在很多教师都意识到语文课堂中有效提问的重要性,但往往又出现了类似于“你对文章有什么看法”“你觉得这篇文章好在哪里”“你认为作者想表达什么”之类笼统的问题,这些问题看起来具有开放性,思维活跃,但是正是因为太过于宽泛,缺乏明确的导向性,导致学生不知道该从什么角度去思考回答,要么泛泛而谈,夸夸其谈,要么根本不知道从何着手,支支吾吾蒙混过关。

(三)缺乏变化和新意,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语文课堂具有多变性,不同的文学体裁,不同的上课内容,不同的上课形式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课堂特点,所以语文教师课堂上的问就要随着不同情况而发生变化,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你喜欢哪个句子,说说你的理由”,或者是“请你谈谈你的感想”之类每篇文章都能应付的问题。如果仅以这几个问题来应对课堂的变化,那磨灭的就是学生阅读的兴趣了。

(四)缺乏启发性,难以发挥引导思维的作用

学生阅读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阅读中缺乏自主的问题意识;学生零碎式阅读明显,只看到自己想看的内容,而没有整体意识。这些都是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语文课堂中预设很重要,但很多教师在语文课堂中的问,缺少了启发性,只看重预设,而忽略了生成,这样问的作用大打折扣,甚至完全无效,不仅牢牢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更使课堂变得索然无味。因此要注重课堂生成,它是教学机智的体现。首先可以紧跟学生阅读体验,真正走进学生所需的阅读层面;其次可以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

(一)有效问题的设计

1.从标题中设问

著名教育家张志公说:“从我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来看,将课内与课外三七开。”[3]由此可知,课外阅读能力与课内阅读能力息息相关,而要想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具有引导和启发作用的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是意义重大的。

文章的标题很多时候就是经过作者精心提炼的,本身就已经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师可以从标题中提炼出有效问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伟大的悲剧》,关键字眼在“伟大”与“悲”两个词,这个标题就是主问题设计的最好切入口。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斯科特的南极之旅‘伟大’在哪里?‘悲壮’在哪里?”让学生跳出个人得失的局限,深入思考南极探险在人类史上的伟大意义,同时也有益于培养学生勇敢执着追求理想的品质。这种纲领性的“主问题”设计,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重要作用。

比如在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时,就要善于抓住标题中教学点,可以这样设计问题:“作为诗人的闻一多是如何说如何做的?作为革命战士的闻一多又是如何说如何做的?”这种鸟瞰式的主问题设计,可以使学生充分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很多课文的标题可以是语文教师设计有效问题的主要抓手,善于发现这样的教学契机,真正引导学生由点到面地有效学习。

2.从关键处设问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特别是散文类作品,更多时候是为了抒发作者独特的感悟和情怀,所以在文章中总会出现一些能表明作者心志的语句,而这些语言正是教学中设计有效提问的关键。例如《安塞腰鼓》,其中的“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出现了3次。那这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哪?”可以分析第一个“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哪?——舞姿!分析第二个“安塞腰鼓”,“好”在哪?——鼓声!这是一群怎样的后生?——茂腾腾、朴实、元气淋漓、奇伟磅礴……他们属于———黄土高原!分析第三个“好一个”,好在那一群人。这样一个问题串起了全文,先是了解安塞腰鼓的舞姿和声音,然后再到后生,再到养育了后生的黄土地,然后再结合背景了解作者的情怀。

再例如《行道树》的中心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根据这一中心句,可以设计问题:“神圣的事业指什么?痛苦是什么?深沉又是什么?”一句一问一点揭全篇,直接解决文章的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找出这样的关键句子,不仅仅是教师课堂中有效提问的依据,更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3.从疑难处设问

作为教师不是教给学生他们已知的内容,而是要解决他们所不知道的问题。在语文课堂中,学生总能借助他们手头有的资料,借助他们自己的阅读体验了解文本的大概意思,也会碰到一些疑难处,而这些疑难处正是提炼出有效问题的关键。例如《使至塞上》一课,结合课文注释能了解到此诗写于诗人任监察御史出使时,是一首塞外诗,但这首塞外诗和平日所学的塞外诗又是有区别的,这些区别主要在于情感变化,教师可以围绕情感变化来设计问题:“诗中作者的情感是否有变化,有怎样的变化?”学生充分朗读诗歌,能了解诗人情感的变化历程,从“凄然—豁然—释然—奋然”,再结合诗中的意象分析,背景资料的穿插介绍,以及对作者人生经历的了解,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一情感主线。

再如《夏感》一文写的就是“我”对夏天的不一样的感觉,而“我”的情感究竟又是什么呢?这样的疑问就是教学的契机。上课之前先展示郁达夫对散文的看法,郁达夫认为散文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接着教师向学生阐明“一粒沙”和“半瓣花”里看到“世界”和“人情”,花和沙是“物”,表达的是“我”看到的世界、“我”的内心、“我”的感情。这个“物”可以是事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人物。这“我”是“我”看到的世界,“我”心中的情感。设计本节课的主要问题:“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是散文,文中写了哪些和沙、和花一样的事物景物,又想表达作者看到的怎样的世界和怎样的内心情感呢?”牵一发而动全身,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善于发现教学中的疑难处,这是一种教学智慧,而将这样的疑难点以问的形式在课堂中抛出,必定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让课堂精彩不断。

4.从学生的表现中设问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跟随学生的思维变化提炼问题,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比如《秋天的怀念》一课,笔者是这样做的:先直接导入后先出示了史铁生的资料,学生了解了史铁生所取得的成就,体会出史铁生就是一个身残志坚、乐观、积极向上的人。学生对材料和文本中史铁生的区别有疑问,针对学生这样的表现,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从文章你又读出了怎样的史铁生?从两者的对比中,你认为他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再通过阅读,主要抓住关键字词句并采用批注方式通读全文后可以明确当时史铁生的状态,以及他的母亲对他的人生改变起到的关键作用,更好理解了“怀念”的含义。

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由简入繁的过程,《散步》一文先从简单的题目开始,让学生将题目“散步”这个词语进行扩写,概括成完整的话,即加入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生觉得这篇文章很简单,但简单之处必有奇,可以设计问题:“这是一篇简单平淡的文章,但真的就这么平淡吗?再读文章,你从平淡中还发现了什么?”深入阅读文本,平中见美。不仅仅是景美,人更美:美在“我”的孝顺,有责任感;美在妻子的贤惠,善良;美在儿子的聪明活泼,可爱天真,有好奇心,听话懂事;美在母亲的慈祥,体贴人,求全忍让,有涵养。这样的家,有千千万万,有这样美满的家组成的国,就是繁荣昌盛的国家。平中见情,母子情、夫妻情和父子情、祖孙情。平中见真,孝顺父母、抚养幼子是中年人承担的责任。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内涵,有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时时关注学生的动态,把握学情,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提供学生深读探究的一两个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有效问题,一定能带动学生整体性阅读,从而对课文产生整体感悟。全国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宁鸿彬两位老师都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主问题就是有效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探、合作交流进行文本的解读,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不割裂文本,能真正进行整体的有效阅读。

(二)有效提问的推行策略

有效提问,能在语文课堂中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在很多课堂中并不是抛出一个问题就能完全打开学生思路,总会遇到某些障碍,这时候该如何推进;或者当设计好的有效主问题需要推上一个更新的层次的时候,该用什么有效方法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针对问题的实施,应有值得探讨并有行之有效策略。

1.适当、适时的资料补充可以有效推进对问题的分析

分析文章除了以文讲文之外,还需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文章,那就需要有一定的资料补充。笔者从赵群筠老师的《背影》一课就颇受启发,该文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引导学生理解深沉的父爱。赵老师通过有效提问,再加上理性加感性深情并茂的讲解分析,让学生理解了厚重的父爱。在课堂上,赵老师出示了资料——民国时月台的高度一般是1.8米,据记载朱自清父亲的身高是1.68米。因为课本中有一幅插图,看起来父亲在攀爬月台的时候并没有这么吃力,而这个数据一出示,马上让学生更明白了文中“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体会到了几个动词的力量,更加理解了父爱的深沉。我们可以找到许多辅助资料,但资料的选择还是需要审慎对待的,所选择的资料必然是要对有效问题起到推进作用的。

2.朗读设计可以有效推进对问题的分析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一环,很多时候朗读教学设计能在课堂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安塞腰鼓》要突出“好一个安塞腰鼓”究竟“好”在哪里,结合这样的问题设计朗读,突出重点,设计多形式的朗读,对理解最主要的问题能有良好的启发效果。在理解到安塞腰鼓舞姿的时候,男女生配合朗读,突出节奏之快。在分析到鼓声的时候,重点突出“隆隆”,3个“隆隆”渐渐直达心间。学生的朗读,读得到位,通过朗读了解了内涵,明确了隐含在文中的含义。后一段中“隆隆隆隆”,渐重,逐步加强内心情感的抒发。学生放开朗读,声音响亮,开始在朗读中感受到了颇具西北特色的粗犷豪放。在课堂里有男女配合朗读,有唱和式朗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也引领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入,有效问题带动学生思考,推进教学过程,难度大的文章就显得有梯度。朗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而良好的语感正是语文学习的法宝,能有效带动问题的分析。

再如在《使至塞上》一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主要问题。如:单车——想象在广袤的沙漠中孤独的不多的随从的队伍。读“单—车—”(延长),无奈自嘲。征蓬—飘飞——想象眼神随着飘飞的蓬草而飞。读“征蓬—”(延长),想到自己的无依无靠。归雁——抬头—想象看到雁群北归,而“我”却又归向何处—音随雁走而消。如果读到颔联时要你加一个叹词,可以加入“唉”。朗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心境豁然开朗,加感叹词,可以加入“啊”,再进行分析朗读,可以对有效问题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有梯度的问题设计可以有效推进对问题的分析

问题的推进需要一定的技巧,需要符合学生阅读的习惯,符合学生思维的过程,符合学生的理解水平,这样问题的推进才能更行之有效。《王几何》一课所设计的主要问题:“王老师的课为什么能让我们觉得‘痛快’?为什么能让我们读者印象深刻?”王老师的风趣幽默,说话富有表现力,把几何课变成了美术课,一言不发一分钟,哑笑两分钟,体形上很特别,那“挤”字很富有表现力……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学生理解描写方法的运用对突出人物形象的重要性。这是一个最简单的层面。第二层问题,对于突出人物形象还有什么方法?让学生理解侧面描写对凸显人物形象的重要性。第三个层面,还有什么方法?新的方法,“撞色”—反差之美。王老师胖与行动迅速;哑笑和金属般的声音;幽默风趣和严谨认真;笑闹的课堂和鸦雀无声——形成强烈的反差,凸显人物形象。让学生从已掌握的知识拓展到未接触的知识,这是阅读的延伸,这也正是真正有效的问题。

有梯度的问题设计让学生有步步发现的惊喜,充分发挥了有效问题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对学生回答的有效评价

1.实事求是,明确得失

学生在课堂上作出回答,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如果能针对教师提问有效回答,那更需要及时鼓励,鼓励是学生获得肯定的一种赞美。但也有时候学生没有准确理解问题的要求,回答起来与答案失之毫厘,亦可能离题万里,或者可能文不对题,也有可能太独出心裁,这时都需要教师有一种明确的态度,或者再以追问的形式引导,以启发的形式继续让学生思考,要给学生正面的引导,而不仅仅只是因为回答就肯定学生所给的观点,这样会给学生造成错觉,问题也就缺乏意义了。

2.肯定优点,正面鼓励

当有效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会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会让教师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课堂中师生之间精彩对话的结果,也会让教师跳出固有思维的局限,用不同的眼光看待文本,又会有新的发现和理解,那这时对学生的回答就需要及时鼓励,及时肯定,及时予以高度评价。由此可知,有效提问是提升课堂品质的重要方法。

3.真情关怀,循循善诱

在教学中,我们时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对文本不熟悉,甚至读不通畅,特别是对于文本内容较丰富,较长的文章,学生甚至不知道文本讲的什么。这时不要吝啬课堂的时间,而要给足学生阅读的时间,这不仅是让他们去体验感悟,而且也是让他们熟悉文本,为课堂教学服务。在课堂中的问并不一定都能有学生及时回答,当出现冷场时,教师不要太心急,一旦有学生举手,教师便急不可待地让学生回答。这时教师更需要耐心,及时调整问的方式,问的方向,态度更要诚恳平和,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他们的思考更具体,更全面,将语言组织得更到位,而不是用我们的碎碎问代替答。更要善于聆听学生的回答,及时发现亮点,及时引导,及时赞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回答的关注。

4.点评到位,长善救失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不可能都完美无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作为教育别人、传授知识的教师一定要知道学生缺失的地方,肯定精彩,发现错误,也就是说教师自身要有非常充分的准备,自己心里有数了才能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才能纠正学生的失误,才能对症下药。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本源与核心,阅读教学中的有效问题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汇聚学生的阅读思考,拓宽学生的阅读思路,延伸学生的阅读深度。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不断纠偏,不断反思,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2:22.

[2]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24.

[3]袁敏.超越课堂,开辟课外阅读更广阔天地[J].江西教育,2011(33):54.

Effective Questioning in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An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WANGMin
(No.2 Senior High School ofQingtian County,Qingtian 323900,Zhejiang)

Reading is students'individual behavior,and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is a principal part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It is necessary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learn autonomously by effective questioning. Reading teaching is also an interactive process involving students,teacher and text.The active involvement of students in the reflective and affective activities can help them better understand texts.

Chinese readingteaching;effective questioning;student;teacher;text

10.3969/j.issn.2095-3801.2017.01.018

G633.3

A

2095-3801(2017)01-0123-06

2016-05-18;

2016-07-11

王敏,女,浙江龙泉人,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教学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