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益梅
(上海商学院文法学院国际移民研究所,上海 200235)
华人经济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助推作用探讨
刘益梅
(上海商学院文法学院国际移民研究所,上海 200235)
“一带一路”战略为华人事业发展带来机遇。由于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影响,华侨华人大都融通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熟知住在国的风土人情、社会、法律等,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和合作的天然桥梁。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华商由于其雄厚的经济资本、独特的政治优势、科技优势和智力资源等,可以直接参与到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建设中,他们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投资者和受益者。世界经济调整契机、巨大的市场空间以及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为广大华商事业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国际舞台,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广大华商可以从不同侧面以不同方式向所在国政府和主流社会传递友好合作理念,增进沟通与了解,加强政治互信,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在给华侨华人社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期的同时,有助于华侨华人融入所在国主流社会的发展,为华侨华人传播中华文化创造了新的机遇;加快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海外华人华侨可以和中国企业实行强强联合,拓展产业合作、深化经贸合作,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建立广泛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联系,让丝路沿线国家进一步提升对这一战略的认识和支持,这也是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
华人经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助推作用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提出了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作为一种全新的国际合作模式,“一带一路”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需要,是中国在全球经济复苏和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背景下,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战略。“一带一路”是将中国发展惠及周边,惠及世界,沿线各国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伟大事业,也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的有机串联。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战略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和全球治理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利于睦邻安邦,也有利于富邻,更是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积极回应与应对[1]。分布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华侨华人与祖(籍)国血脉相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助推者和建设者。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充分发挥海外广大华侨华人的助推作用,可以使沿线各国在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中获得自身的利益。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国际格局加速演变,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全球经济结构性调整必然会带来资本、技术、人才、产业链、商业模式等新一轮重组。作为对重塑世界经济秩序的回应,以及满足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需要,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以推进自己所主张的理念、原则和规则。“一带一路”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是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范围的带有全球意义的策略,是事关全球经济格局与结构重塑、改变战后70多年以来世界经济版图的重大事件[2]。“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在为中国和世界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海外华商提供了发展机遇和广阔的舞台。
1.互联互通的开放战略为广大华商事业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国际舞台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时期,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投资环境的便利化、巨大的市场容量和强劲的市场需求动力,以及中国政府推动更多企业走出去,以实施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为广大华商事业发展提供更富潜力的市场空间。2015年3月28日,国家颁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计划,从制度层面做好顶层设计,为公路、铁路、港口和机场等在内的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协作发展做出了新的安排,加速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内深度融合和区际之间的协作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驱动下华商的投资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习近平主席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广大华商施展抱负提供了广阔舞台。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强化服务,依法保护华商投资兴业权益,鼓励和支持广大华商为中国发展献智出力。”[3]
2.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所需的资金支持,为华商提供了机会
作为中华民族构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海外华侨华人为所在国的经济与中国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海外华侨华人已超过6 000万,约4 000万华侨华人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而东南亚地区华侨华人最为集中,约有3 000万人。人数众多的华侨华人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独有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数千万华侨华人的桥梁纽带作用,利用华侨华人雄厚的经济实力,以推动丝绸之路的建设。
1.华侨华人通过传递友好合作理念,增进沟通与了解,加强政治互信,为丝路建设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中国提出“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其中有一些沿线国家的舆论表现出误解甚至质疑的态度。例如,“海丝”沿线的越南、印度等国舆论质疑中国“一带一路”计划背后的战略和军事意图,认为中国欲借机实施“珍珠链”军事计划、推行反“TPP”贸易战略、实施“西进战略”主导中亚、通过“海洋霸权”突破印度洋等等[4]。而西方媒体则更多地充满了猜测和质疑。例如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文章说,中国的丝路复兴计划重在谋求能源保障;英国《金融时报》援引专家的话分析,中国旨在链接自己的“新兴市场”,最终形成新丝绸之路贸易中心,与现有大西洋贸易中心、太平洋贸易中心形成“鼎足之势”。
国家和国家的交往在于人民的亲密交往,所以,“一带一路”的民意基础要靠华侨华人夯实[5]。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社团众多,影响力大。近年来,华侨华人社团更是呈现出高学历、高技术、精英化的特点。他们通晓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方面的情况,在推动中国与沿线各国的交流与沟通方面大有可为。针对沿线一些国家的质疑,华侨社团由于和所在国主流社会关系密切,他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向所在国政府和主流社会传递友好合作理念,增进沟通与了解,加强政治互信,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同时充分发挥海外华侨华人华商力量,积极构建多层次的、从政府到民间、从行业到企业的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推动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达成互利共赢的合作共识。推动区域合作规划和协议的制定实施,及时反映、帮助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为推动“一带一路”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的实施提供各种帮助[6]。
2.华商可以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海外华人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华侨华人所占经济总资产超过5万亿美元。华商500强中,1/3以上在东南亚各国,雄厚的资本使华商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当中。一些华人企业经过长期积累,并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外国资本及与其他华商联营,初步实现了经济活动的现代化、集团化和国际化,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华人大公司的经营领域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银行与金融服务方面。“根据世界投资报告统计,进入发展中国家最大的100家的非金融跨国公司企业,华商企业大概有63家,占了一半以上。美国《福布斯·亚洲》公布的东盟五国50富豪榜当中,华商有很多位列前十。”经济实力较强的华商主要集中在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国,其中在东南亚的IT、电子、环保、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已开始成为东南亚华商的重要财富来源,以高科技产业为核心业务和业务多元化的富豪占东南亚华人富豪总数的10%左右[7]。华商所经营企业中不断上升的高科技含量,使他们在当地国家的财富地位和影响力不断增加。然而,在世界经济低迷的关头,华商需要寻找安全的投资渠道,“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可以为华人资本开展亚洲区域发展中国家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融资业务,获得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争取资金的保值增值。而华商之间建立起来的合作网络、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在人才、资金方面的储备等,有助于中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区域平衡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侨商在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在东盟组织的投资近5 000亿元,在我国“走出去”战略中,应该积极发挥侨商对新经济领域的开辟作用,如今,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战略中,侨商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8]。
3.海外华侨华人可以利用华商网络和中国企业实行强强联合,拓展产业合作、深化经贸合作
华商网络最早形成于华人聚居最多,华人经济发展规模最大的东南亚地区,到20世纪90年代,则延伸到世界各地[9]477。据估算,世界华商500强中约三分之一分布在东盟各国,是所在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华商网络有助于各国华人获取最新的商业信息和工商机会,最大限度地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海外华侨华人华商的产业基础和政商人脉,推动在丝路沿线各国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依托国内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带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鼓励吸引广大华商参与建立研发、生产和营销体系,提升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重点推动我国钢铁、水泥、纺织等产业在沿线各国落地生根。在东南亚各国,可以结合华商优势从事有特色的产业发展。如可以在新加坡的物流、制造行业,马来西亚的钢铁、水泥行业,泰国的食品加工、纺织行业等,加强产业投资与合作。通过产业投资一方面可以转移国内优质产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能够有力推动沿线欠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镀前处理工艺优化方法,该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将需要电镀的工件进行磨光、抛光、滚光、刷光及喷砂操作处理;2)将步骤1)中表面处理光滑的工件挂在碱性电解液的阴极之上,利用电化学极化作用及电极表面析出气体,从而破坏油膜进行除油;3)对步骤2)中首次除油的工件进行物理超声波辅助除油处理;4)将步骤3)处理过的工件挂在碱性电解液的阳极之上进行再次电解除油;5)将步骤4)处理过的工件放入酸性溶液当中进行酸活化处理,其目的是提高零件的表面活性;6)对步骤5)中处理完成的工件进行镀锌处理,镀锌的标准电极电位为-0.76 V,属于阳极性镀层,主要用于防止钢铁的腐蚀。
华商网络资源对我国中小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很大帮助。随着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我国不仅大企业要走向世界,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也要走出去,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商机。华商由于通晓双方贸易规则和惯例,拥有传统贸易渠道和网络的优势,通过他们,我国中小企业可选择经济效益相对较高、投资风险小的项目,减少因经验不足而遭遇挫折。对国内已经或即将“走出去”的中小企业来说,海外华人广泛的社会关系将转化为各种“关系企业”“伙伴公司”。我国企业家应充分利用这种人际关系网络,寻找合作伙伴,筹集资金和资讯,为跨国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10]。海外华商网络是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桥梁和润滑剂。在此过程中,通过他们可以提升我国与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水平,加快培育我国外贸竞争新优势。
历史和现实表明,华商网络对促进中国改革开放、参与中国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长期以来,广大海外华侨华人以不同的方式、热心支持和参与中国的经济建设。迄今为止,在华投资的外资企业,大多数的项目和资金来自华商。中国经济取得的辉煌成就,海外华侨华人功不可没。“数千万华侨华人是一股了不起的力量,是中国大发展的独特机遇。”[9]515-516华人经济、华商网络也将在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4.华侨华人可以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华侨华人中有非常多的科技创新人才,其中不乏世界顶尖的科学家,他们拥有众多的科技创新项目和知识产权,这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创新投资奠定了基础,也为华商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移民是海外华人知识型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20年来自我国大陆移民海外者约有250万人,来自台港澳地区的新移民150万人,新移民群体中很多是知识分子和专业人才。中国科协的一项调研表明,华人高端科技人才正成为世界科技舞台的重要力量。该项调研表明,在全球7个领域4类群体的103 342名高端科技人才中,共筛选出华人3 624名。调研指出,“本科中国-博士海外”是华人高端科技人才发展的主要模式。80.21%的华人科学家在中国大陆完成本科教育,68.86%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报告强调,海外华人科学家与中国内地科学家的密切合作尤为宝贵。由于教育、科研迁徙经历等因素,海外的华人高端科技人才与中国大陆科学家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为与国际同行开展创新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11]。旅美华侨、华人从事教育、科研、工程、医学、会计等专业的人员共有15万人,占华侨、华人总数的近20%。“目前中国‘千人计划’引进的近3 0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中,94%以上是华侨华人”[12]。海外华人知识型群体与我国大陆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比较了解我国的国情,而且大多数人对祖籍有深厚的感情。他们的工作往往涉及国际先进领域,作为中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广大华侨华人在开拓国际经济科技合作、推动祖(籍)国慈善捐赠事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可直接参与到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事业中。
5.华商可以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联系
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不能仅从经济角度去思考,还要考虑文明的传播。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华侨华人既有国内成长经历又有丰富的不同文化交流经验,许多外国人通过华侨华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许多中国人通过华侨华人了解世界、认识世界[13]。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战略,不仅仅是推动经贸合作,还要重视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使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递到世界各地。中华文明最早就已经借“丝路”与其他文明开始建立交往,而今重新启动丝绸之路,以“和”为贵的中华文明或将借此扮演世界新秩序的主导角色。“而作为文明的传播者,商人在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华人移民最多的地方,华商的经济圈可以为‘一带一路’的实施带去实在帮助。”有专家表示,“一带一路”建设要突出“人”的作用,重视梳理人脉关系网络,尤其是这一地区的华商网络、华人社会的力量。华侨华人社会长期以来坚持传承中华语言文化,而语言文化的传承在实现“海上丝绸之路”民心相通的愿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海上丝绸之路”覆盖众多国家,不同国家有着自己的文化特色,既有的文化冲突和交流障碍不容忽视,海外华文传媒应成为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播汉文化的精神载体,我们要充分发挥海外华人华侨在弘扬中华文化和促进中外关系友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采取多种形式,让华商成为人文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和文化交流使者,充分利用其资源和渠道传播中国声音,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一些当地媒体和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误解和偏见,使各国各民族文化之间求同存异,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
由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需要沿线各国华侨华人以及民间力量的支持和拥护,因此,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要想把民间力量更有效地凝聚起来,避免丝路建设过程中较高程度的对抗性,就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避免投资的政治化趋势,增强战略互信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者艾琳·陈称,即使大多数国家承认提高地区连通性的好处,中国也不应该对区域国家针对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担忧感到惊讶。尽管中国强调“一带一路”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注意了与相关国家发展战略的互补性,同时也充分考虑了东盟各国的利益,但是问题犹存:
第一,东盟国家一些人士对中国倡导海上丝绸之路抱持疑虑,生怕这一倡议背后隐含某种特别的政治意图。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学者郭清水指出,长远来看,中国的支持机制一旦成熟起来,可能会削弱东盟的中心地位,弱化东盟的凝聚力。印度学者则明确提出,对于中国的这一倡议必须谨慎,中国驱赶在南海地区参与合作开发的印度能源公司,印度怎么可以信任中国提出的建议[14]。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战略互信不足,导致一些合作倡议受到东盟国家政府或民间组织的质疑,从而使得具体的合作项目难以落实。
第二,互联互通计划设想中的利益让渡与东盟各国提出的利益要求之间存在差异;而新的合作倡议与原有的合作倡议(如泛北部湾合作)、相关合作机制(如海湾国家合作委员会)之间也存在需要对接问题。
第三,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更侧重于经济、文化的整合而不谋求军事上的霸权。走出去的企业与公民很多时候缺乏国家直接的保护,其经济与人身安全主要是通过所在国的安全机制予以落实。
多方面的因素促使中国在深化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的过程中,首要的一点便是与东盟充分沟通和协商,建立良好的合作模式。要吸取中缅经贸合作受益者仅仅是中资企业和缅甸政府而普通民众被排斥在外的教训,增强战略互信,让丝路沿线国家民众和官员相信,丝路建设仅仅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措施,而不是中国建立一套自己的话语权或者建立一套独特制度的幌子,从而确保互联互通不受所在国反华势力和民粹主义的干扰。
2.经济利益上的适当让渡助力东南亚国家走出纠结
在与东盟的贸易关系中,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呈现贸易逆差状态,中国的贸易逆差大约占双边贸易额的15%左右,有些年份,甚至超过了20%。如2003年中方贸易逆差是164亿美元,占当年双边贸易总额的21%。2011年中国对东盟的逆差是227亿美元,约占当年双边贸易额的6.3%。中国对东盟持续逆差的状况,到2012年才得以改变。2012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是4 001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2 043亿美元,进口是1 958亿美元。中方的顺差是85亿美元,占双边贸易额的2%。从2012年以后,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状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贸易顺差从85亿美元到445亿美元,再到638亿美元。中国对东南亚国家贸易顺差的连年增长引起东南亚国家的顾虑。如果这种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经济上相对弱势的东盟无疑会更加敏感,贸易争端和摩擦更容易浮出水面。
为了减少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阻力,中国在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交易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国内各经济区域与东盟各国的产业落差,要让东南亚国家切实获得经济利益,打破东南亚国家成为中国产品倾销地的观念。在开展互联互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所在国的利益诉求,尤其是对非华裔群体的利益诉求,应该给予一定的重视,以便减少丝路建设中的政治和经济噪音。
3.尊重各国历史和价值观差异,促进民心相通
海丝建设需要考虑民意。“家庭、种族或者社会群体对某一历史事件的集体记忆,或者长期作用于本群体的认识具有传承性”[15]。某些东南亚国家排华产生的最重要的因素与发展历史有较大的关联性。征诸历史,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先后经历过英法殖民时期、日本占领时期和民族国家时期几个阶段。在殖民地时期,华人由于较强的经济能力以及较高的教育程度,一直与殖民当局保持着较好的联系。只是到了日本占领时期,当地土著势力才有了特权而成为地方统治精英,这种局势一直延伸到独立建国时期。而他们去殖民化和独立的过程,多数与华人政治的变迁有关。这种历史背景和历史记忆,使得东南亚国家普遍对外国人尤其是华人,有着深深的不信任。
东南亚十国,区域复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国内政治、经济政策以及发展潜力各不相同。在政治制度上,既有极具西方化民主制度特点的菲律宾,军人政权笼罩的缅甸,又有一党独大下的新加坡、越南;文化上也呈现出多元性、多样性的特点,既有穆斯林聚集地的印尼,又有佛教徒众多的泰国、缅甸,还有天主教国家的菲律宾,不同的人文背景对各国民众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很大的影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核心以及关键的要素是民众的支持。民众对于政府借债修路以及把巨额负债推给后任的做法非常担心。如何在环保、宗教习俗以及居民安置等方面做出合理安排、求同存异,争取各国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加强东南亚民众对中国政府的信任,增强互信,促进民心相通,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第一,进一步加强与华侨华人的沟通联系。通过召开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易会、恳亲会、联谊会等,引导华商和侨资企业、海外华侨华人专家学者回乡开展经贸、科技和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通过华侨的努力,使沿线国家人民了解中国,了解现行政策,把社会文化交流提升到足够的高度。
第二,针对丝路建设中政府层面交往多,民间交流较少不利于形成区域共识的实际情况,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动员民间力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建设,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压力,增强民间的互动,又有助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更快发展。
第三,民间交流需要民心相通。通过政府间的互动与协调,积极为民间交流创造条件。民间交流的重点是做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以及学术研究等领域的人文交流,如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非政府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积极推进双边人员交流和往来、进一步提高与东南亚国家签证便利化程度,在合作共建中,如何让普通民众能直接获益以便确保普通民众的利益,也是民心沟通的一个关键。此外,合作交流中,合作共赢的环境的进一步营造,可以为构建更广阔领域的共赢关系创造新的机遇。
总起来说,“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为华人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华人经济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能够起到助推作用。华侨华人可以以多种方式向所在国政府和主流社会传递友好合作理念,增进沟通与了解,加强政治互信,为丝路建设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华商以其雄厚的经济资本直接参与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海外华侨华人利用华商网络可以和中国企业实行“强强联合”,拓展产业合作、深化经贸合作;华侨华人的智力资源将有利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华商可以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建立广泛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联系。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要想把民间力量更有效地凝聚起来,避免丝路建设过程中的对抗性,我们要增强互信,促进民心相通。
[1]习近平.致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的贺信[G]//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亲切的关怀,殷切的期望: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关于侨务工作的论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13:2.
[2]廖杨,尹青林,匡梦叶.“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华南经济圈的创新发展论略[J].创新,2015(5):54.
[3]王跃生.从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看我国“一带一路”倡议[EB/OL].(2016-03-04)[2016-11-01].http://finance.sina.com. cn/review/hgds/2016-03-04/doc-ifxqafha0365042.shtml.
[4]蔡春玲,李海樱,徐绍华.“一带一路”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27.
[5]何亚非.侨务外交要讲好“一带一路”的中国故事[EB/OL].(2015-06-14)[2016-11-01].http://www.daozhou. net/gundong/36r1x50614n414994928.shtml.
[6]窦勇,卞靖.“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充分发挥华侨华商的作用[J].中国经贸导刊,2015(33):46.
[7]饶志明.海外华商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R]//丘进.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72.
[8]杨婧如,陈文标.发挥侨商作用助推“一带一路”[N].深圳特区报,2014-11-24(A05).
[9]廖小健,刘权,温北炎,等.全球化时代的华人经济[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
[10]郑玉琳.海外华商网络与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J].经济纵横,2008(2):101.
[11]蒋建科.全球高端科技人才华人占3624名[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7-21(?).
[12]王子昌.“一带一路”战略与华侨华人的逻辑连接[J].东南亚研究,2015(3):11.
[13]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2013年10月21日)[G]//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亲切的关怀,殷切的期望: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关于侨务工作的论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13:14.
[14]蔡鹏鸿.为构筑海上丝绸之路搭建平台:前景与挑战[J].当代世界,2014(4):34.
[15]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On the Boosting Func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Econom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aritime Silk Road
LIUYimei
(Institute ofInternational Immigration,School ofGrammar,Shanghai Business School,Shanghai,200235)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 bring opportunities for the overseas Chinese Business.Influenced by long-standing and well-established Chinese culture,overseas Chineseare familiar not only with the politics,economy and culture at home and abroad,but alsowith the residence country’s customs,society,law.etc..So they are the natural brid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foreign countries.They can directly invest and benefit from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ritime Silk Road in 21 century with their abundant capital,unique political and technical advantage and intellectual resources.Nowadays,the world economic adjustment and vaster and fairer market offer more opportunities to the overseas Chinese,who can,in different ways,pass the information of friendly cooperation,promote communicating and understanding,and strengthen mutual political trust.They have made a good political environ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ritime Silk Road,which,on the other hand,help the overseas Chinese integrate themselves into the mainstream society,creating new chancesof spread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To speed up the building of the Maritime Silk Road,the overseas Chinese can make a win-win alliance with the Chinese enterprises toexpandindusty and strengthen theeconomic and tradecooperration. They can also build up extensive cultur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Maritime Silk Road to get more understandingand supportingfromtheir people,which is theoverseas Chinese’ssacred historyerrand.
overseas economy;the Maritime Silk Road in 21 century;boostingfunction
10.3969/j.issn.2095-3801.2017.01.002
F114
A
2095-3801(2017)01-0009-08
2016-11-30;
2016-12-16
刘益梅,女,江苏泰州人,副教授,上海商学院文法学院国际移民研究所博士后,丽水学院华侨学院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