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纮墓志》及胡纮生平考

2017-03-12 03:26胡建金
丽水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侍郎庆元宋史

胡建金

(丽水日报社,浙江丽水 323000)

《胡纮墓志》及胡纮生平考

胡建金

(丽水日报社,浙江丽水 323000)

南宋名臣胡纮为官清廉务实、一生鞠躬尽瘁。而《宋史》认为他因私隙而参与弹劾朱熹兴起党禁,因而被后世学人诟病。《胡纮墓志》的出土向世人详细讲述了胡纮的一生,还原一个真实的胡纮,纠正许多历史的错误看法。《胡纮墓志》不仅对于研究胡纮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研究宋代职官制和宋墓的结构、礼俗提供帮助,为同类龙泉窑产品提供了准确的断代依据。

胡纮;《胡纮墓志》;生平;历史评价

南宋名臣胡纮,是处州的重要历史名人,出生于浙江庆元。胡纮幼年时刻苦求学,才华横溢,通过科举入仕,曾权工部、礼部、吏部侍郎。而《宋史》认为他参与弹劾朱熹兴起庆元党禁,因而备受争议,遭后世学人贬低,甚至胡纮家乡的地方志清代的《处州府志》和《庆元县志》对其评价也不高,或摘抄《宋史》记载或语焉不详一笔带过。两年前胡纮墓出土的《胡纮墓志》使其再次引起世人关注,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个真实的胡纮也被逐步还原。

一、《胡纮墓志》出土过程及内容

2014年3月16日下午,浙江庆元县成人职业技术学校在建设施工时,意外发现了一穴古墓,墓穴中的梅瓶、象钮罐等青瓷器物,随即遭到包工头等人哄抢。公安与文化部门介入后,追回了被盗抢的随葬品。通过考古发现,墓中有一块墓碑,证实墓主为庆元置县功臣、南宋吏部侍郎胡纮。《胡纮墓志》详细记录了墓主为学从政经历,从而揭开胡纮非同寻常的人生。

《胡纮墓志》碑长58厘米,宽39厘米,厚6厘米,全碑共有589字,每个字径约为1.5厘米,全文由胡纮之子胡正卿撰稿书写,书法清雅隽秀,文字简洁明了,它清晰绘就了一张胡纮的人生年表。经辨认,笔者对其进行了点校,全文如下:

宋通议大夫、华文阁待制胡公纮,字幼度,生于绍兴丁巳之三月。自上世□□①□内为《胡纮墓志》残缺字,下同,不再一一备注。五季乱,为龙泉著籍。至父彦光,始以儒学教。公年未冠,已头角崭然,见于(州)□。已卯,举乡书。庚辰,入太学。擢癸未进士第,授迪功郎中。丙戌,儒学官分教会稽,再主金陵学。淳熙戊戌,关升从事郎。已亥,随使出疆,回授文林郎,继为楚之录掾,以庆典循儒林郎,边赏转承直郎。丁未,用剡荐改奉议郎,宰饶之鄱阳。以光庙登极,恩转承议郎,磨勘转朝奉郎。癸丑,秩满以县最除进奏院。

今上登极,转朝散郎。乙卯,迁司农寺簿。越三月,改秘书郎。又二月,除监察御史,排击奸伪,风望凛然。丙辰春,转朝请郎。夏,除太常少卿,历左、右史兼玉牒检讨,以忠鲠结知。丁已,权工部侍郎兼实录院修撰,遇郊赐开国,食邑。戊午,除权礼侍。秋,转朝奉大夫。冬,试吏部侍郎,赐金带。已未,参典文衡,去浮取实,以言(论)归里。冬,奉祠。命庚申起知夔府,改知和州,转朝散大夫,复帅东广,属傜寇猖□,公荡平之。辛酉,以功进华文阁待制。壬戌,丐祠得请,磨勘转朝请大夫。居无□,召赴行在。公自知与时落落,抗章力辞。言者因复排之,由是放意林泉,虽忧时悯俗,不能去怀,然无复用世之心矣。

嘉泰癸亥十月,以微疾请老,转朝议大夫致仕,竟以疾终,享年六十有七。讣闻,天子赠通议大夫。

公娶吴氏,封令人。子二人,长绅卿,授承务郎,娶蔡氏,先公而卒;次正卿,魁铨闱授修职郎,松溪簿,娶何氏。女三人,长适吴元琰,次黄极,季永兴主簿项得一。孙女二人,曰院、曰居。初,令人葬釜山,不利,今以开禧乙丑十二月庚申,与公合葬于魏溪之原。

公立朝大节,当在国史。行有述,志有铭,文有集行于世,姑摭其始终之梗概,以纳诸土宫。悲夫,铭石之藏,其与天地相为长久也欤!

孤哀子正卿泣谨书。

墓志中有6字为残缺,3字依然可辨。“自上世□□五季乱,为龙泉著籍。”“五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这时政权更迭,世道混乱。胡纮祖上原住陕西西安,为避战乱,一路南迁,最终落户龙泉。据《竹坪村志》记载,1198年时任户部侍郎的胡纮为庆元包谢《胡氏宗谱》所作的序言中介绍,庆元胡姓始祖訢公为避“董昌之乱”而南迁,先到丽水的濠头,然后再沿着水路,来到龙泉县松源乡石龙山下,这与墓志中所言的为避“五季乱”来到龙泉的表述大致相同,因此空缺之处可能是“因避”两字。

“公年未冠,已头角崭然,见于(州)□”。此处“于”字大致清晰,“于”字原本应是繁体写法,但是与之前的“生于绍兴丁巳之三月”中的“于”字无异,宋代就采用了简体字的写法,很值得研究。“于”字之后的空格,左边一点一撇十分清晰,应该是个“州”字。从文字前面来看,紧跟着的应是“学”或“县”字。胡纮年少有为,在处州小有名气,墓志中所言,他20岁不到,就在州县或州学中有一定的名气。

“授迪功”,迪功郎是文散官名,为选人用举状及功赏改官,而郎中则是为职事人员。胡纮担任过广东经略使,平定过叛乱,“属傜寇猖(獗),公荡平之”,“猖”后应为“獗”字无疑。

由于平寇有功,胡纮“以功进华文阁待制”,这时的他,已无意政治斗争,以“丐祠”之名退出朝廷,不过,过了不久,皇帝还是召见他。“居无□,召赴行在”,从文章的意思来看,残缺的字应该是“何”字,且碑中空格处左边一撇为“何”字起笔。

将这些文字补上后,整篇《墓志》读起来十分顺畅,也将更加清晰墓主的人生经历,这不仅对于还原历史上真实的胡纮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研究宋代职官制和宋墓的结构、礼俗提供帮助,也为同类龙泉窑产品提供了准确的断代依据。因为这一块墓志明确了墓中文物的准确年代,经鉴定,被哄抢的随葬品中国家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1件,三级文物1件。同时也证实了与其同穴的胡纮夫人墓出土的随葬品中有国家一级、二级、三级文物各6件,一般文物10件。

二、《胡纮墓志》翔实记述胡纮身世

胡纮先后担任过工部、礼部、吏部的侍郎以及实录院兼修、华文阁待制等官职,是庆元历史上唯一一位在国史有列传的人物,不过《宋史》中的记录,毕竟非常粗线条,而且带有非常鲜明的立场,而墓志则非常具体地还原了他的一生,有助于我们厘清许多史书中的谬误。

1.胡纮并非遂昌人而是南宋时期的龙泉人

胡纮生于1137年3月,终于1204年10月,享年67岁。“生于绍兴丁巳之三月……嘉泰癸亥十月,以微疾请老,转朝议大夫致仕,竟以疾终”。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时来说,胡纮也算是高寿了。

《宋史》记载,“胡纮,字应期,处州遂昌人”[1]12023。《宋史》将胡纮错作遂昌人,明显是错误的。墓志明确胡纮为南宋时的龙泉人,“胡公纮,字幼度,生于绍兴丁巳之三月。自上世□□五季乱,为龙泉著籍”,校正了《宋史》记载的错误。

胡纮为今庆元坑西村人。1197年前,为龙泉县所属,“分析龙泉县南松源乡及延庆乡部分地置庆元县”[2]。

《宋史》与墓志还出现了表字不一,一称“应期”[1]12023,一称“幼度”。笔者猜测有两种可能,一则是《宋史》张冠李戴,二则是古人表字随意并非唯一,故国史与墓志记录不一。

2.胡纮中进士的准确时间

《宋史》记载胡纮“淳熙中举进士”[1]12023,淳熙年间为1174至1189年,而《墓志》中则说“擢癸未进士第”,“癸未”为隆兴元年(1163),这两者的表述相差10年。那到底哪一个是真实的呢?从《墓志》中的记载来看,淳熙五年(戊戌,1178)胡纮已官升从事郎。淳熙六年(已亥,1179)随使出疆,而此之前已在绍兴、南京担任儒学官多年。庆元光绪三年的县志中也有记载胡纮是隆兴元年癸未科进士,这与《墓志》还是能对应的。因此,胡纮中进士的准确时间为1163年,而非《宋史》中所记录的淳熙年间。

3.胡纮一生为官历经18个职务

“元丰改制”中,宋神宗对官制进行改革,颁行《寄禄格》,订定阶官品级以与职事官配合,使官与职重新统一起来,整合一些部门或职位,调整官员的品级俸禄等等。《宋史·职官志》记载:“元丰《寄禄格》以阶易官,杂取唐及国朝旧制,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郎定为二十四阶。”[3]4051“政和末,又改从政、修职、迪功,而寄禄之格始备。自开府到迪功凡三十七阶。”[3]4051按照这个制度,“官品”是指实际职务,“寄禄”则为散官,就如职称,是用来确定享受俸禄所用的。

胡纮自26岁中进士后,在朝为官四十载,先后担任过职务和从事过的工作有:会稽(今绍兴)县学教授,建康(古也称金陵,今南京)府学教授,随使出疆,楚州录掾,饶州鄱阳知县,进奏院,司农寺主簿,监察御史,太常少卿,左史,右史,权工部、礼部侍郎,试吏部侍郎,夔州、和州知府,广东经略使,华文阁待制等。从地方到朝廷,从主管教育到三部侍郎,他一生担任了18个职务,其中还有随使团出国的经历。

《宋史·胡纮传》中也记录了他中进士后,先后担任司农寺主簿、监察御史、太常少卿、右史,左史,权工部、礼部侍郎,试吏部侍郎等职,这与《墓志》所写完全一致。

而他的官阶,则从从九品到正四品,经历最低级的“郎官”到高级干部“大夫”,先后为从九品的迪功郎,从八品的从事郎、文林郎、儒林郎,承直郎,正八品的奉议郎,从七品的承议郎,正七品的朝奉郎、朝散郎,正八品的秘书郎,正七品的朝请郎,从六品的朝奉大夫、朝散大夫、朝请大夫,正六品的朝议大夫,死后皇上所赠的通议大夫为正四品。从从九品的迪功郎到正四品的通议大夫,并非实际职务,而是用来领取朝廷的俸禄的散官名称,前面所述的18个工作岗位,才是实际的职务。

4.胡纮为何称权侍郎

胡纮担任过工部、礼部、吏部侍郎,为何《墓志》与《宋史》中均称其为权工部、礼部侍郎,试吏部侍郎呢?《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元佑初,设权尚书,奉赐依守侍郎,班序在试尚书之下,杂压在左、右常用侍之下。又置权侍郎,如未历给事中、中书舍人及待制以上者,并带权字,禄赐比谏议大夫”[3]3833。另据《宋史·职官志》记载,建炎四年之后,六曹重新置权侍郎,未满两年者,都称权侍郎。因为胡纮是越级提拔,从左右史直接当上侍郎,所以前面用了权字,虽然职务没有差别,但禄赐比侍郎之职差一些,与谏议大夫相同,为从四品。

5.胡纮7次受封感受皇恩浩荡

官员受封,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从墓志中看,胡纮一生,先后7次得到皇帝的恩赏封赐。

第一次是“边赏”。边赏是皇上对立功于边疆之人的赏赐。“已亥,随使出疆”,1179年,胡纮随使出使边疆,回朝后被授为文林郎(从八品)。受到边赏后由儒林郎转任承直郎,“边赏转承直郎”,虽然品阶是一样的,但是排名靠前,待遇提高。

第二次是“以光庙登极,恩转承议郎”。也就是光宗登基时受到赏赐。古时,遇新皇登基及帝王家喜事,往往会封赏臣子,大赦天下,与民分享快乐。光宗登基,作为鄱阳知县的胡纮,也是见者有份,以奉议郎身份转为承议郎,虽然品阶不变,还是正八品的,薪水不变,但福利待遇有所提升。

第三次是“上登极”。因为宁宗登基,时在进奏院工作的他,由朝奉郎转为朝散郎,从七品变为正七品。

第四次是遇“郊赐”。郊赐是指古帝王举行郊祭时给臣下的赏赐。1197年,权工部侍郎兼实录院修撰的胡纮,遇皇上郊赐,所以赏赐他“开国,食邑”。开国为五等封爵前所加的称号,食邑也就是皇上封赏田地作为世禄,这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而且荫及后人。

第五次是“赐金带”。腰带是唐宋元明各代礼制和官阶等级的重要标志,宋代用金带定为最高级官员的主要腰带。1198年,胡纮“除权礼侍。秋,转朝奉大夫。冬,试吏部侍郎”,受到皇上的封赏,赐金腰带,说明此时的他已进入朝廷的权力核心层。

第六次“以功进华文阁待制”。1200年至1201年之间,胡纮在担任东广经略使,因为平傜寇有功,所以授予华文阁待制。华文阁是庆元二年(1196)置,收藏宋孝宗作品。华文阁置学士、直学士、待制等官。

第七次是“赠通议大夫”。他死后,皇上赠予通议大夫,为正四品。

墓志如此详细记录了胡纮的一生,是研究胡纮非常珍贵的史料。

三、《胡纮墓志》简述胡纮的德能勤廉

《胡纮墓志》不仅将胡纮一生进行详细记录,也从德能勤廉等方面进行了评价,虽然墓志为其儿子所写,但是许多事件与其它史书记载亦能呼应,因此笔者认为墓志中的评价,亦算客观公允。

1.胡纮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

胡纮一生浩然正气,墓志中,对胡纮有三次评论。第一次是讲其担任监察御史时“排击奸伪,风望凛然”。监察御史是言官,弹劾与建言是他的职责,虽然品秩不高但权限非常广,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因此,监察御史都是由学识丰富,为人耿直的人担任。在这期间,胡纮专门弹劾过宰相赵汝愚,这也充分说明他的刚正不阿、不畏强权。

第二次是说他担任左右史兼玉牒检讨时体现了为人正直的一贯风骨,“历左、右史兼玉牒检讨,以忠鲠结知”。左、右史分别是起居舍人和起居郎。左史为门下省之起居郎,右史为中书省之起居舍人,他们一个记录皇上的行动,一个记录皇帝的语言。皇帝御殿时,左、右史分别立于殿中,记载皇帝言行。《宋史》记载:“起居郎御殿则侍立,行幸则从,大朝会则与起居舍人对立于殿下螭首之侧。凡朝廷命令赦宥、礼乐法度、损益因革、赏罚劝惩、群臣进对、文武臣除授及祭祀宴享、临幸引见之事,四时气候、四方符瑞、户口增减、州县废置,皆书以授著作官。”[3]3780起居舍人和起居郎虽然官阶并不高,但是位置重要,整天跟在皇帝后面,是皇帝的近臣。胡纮也是历经这两个职务后,才逐渐登上权力高峰。而这时,他能以“忠鲠结知”,充分说明了他的忠诚耿直。

第三次是他逝世之后的评论,“公立朝大节,当在国史”。古人对于气节相当看重,所以,所谓的大节,是指高尚的节操。胡纮的儿子自信满满地认为胡纮的节操不容质疑的,国史中应当会客观的记录,但却没想到的是,元人在修录宋史时,会是用这样的眼光来评判胡纮。

胡纮才能过人,却宁折不弯,因而他的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从中进士后的13年后还依然是一个九品的官员,1179年,42岁的他短暂离朝与使团出使他国,回来后到了楚州担任录事参军,前后长达8年。50岁时,知饶州鄱阳县,一干又是7年。1193年,56岁的他,到了进奏院工作,进奏院类似于现在的地方政府的驻京办,才开始成为京官。胡纮57岁才到朝廷任职,“乙卯,迁司农寺簿”[39],到司农寺担任主簿后,不知何故,官衔却从正七品降为正八品。也就是说到60岁前,他仅是一名七品以下官员,花甲之年的胡纮因为得到京镗的赏识才开始渐渐成为有影响力的官员。这样算起来,从26岁起到57岁间,有30多年在地方工作,一个考中进士的官员,如此平庸的任职履历,显得很不正常,据笔者推测,这其中的经历,与其耿直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2.胡纮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能臣

胡纮才华出众,能力超群。庆元县志记载,胡纮颖悟好学。胡纮的才华,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印证。“公年未冠,已头角崭然,见于(州)□”,他20岁前,在处州范围内,都算是比较有名的学人。“已卯,举乡书,庚辰,入太学,擢癸未进士第”,他22岁中举,23岁入太学,26岁中进士,应该算出道比较早。胡纮长期担任儒学官,“丙戌,儒学官分教会稽,再主金陵学。淳熙戊戌,关升从事郎。已亥,随使出疆”,从丙戌(1366)到已亥(1379),他先后13年担任儒学官,分别在绍兴县学和建康府学任教授。

胡纮的专业水平还体现在他长期担任史官。比如担任左右史时还兼玉牒检讨。玉牒,是指皇族族谱,唐代已有,宋代每十年一修。他的工作,也就是检查核对皇族族谱。胡纮能接手皇家最为核心的族谱,这说明他的才华充分得到高层的认可。此外他还担任过的“实录院修撰”也是史官,庆元元年,开实录院修纂孝宗实录,二年,复开史院,国史与实录院并置。实录院吏兼行国史院事,点校文字一人,书库官八人,楷书四人。

叶绍翁在《四朝闻见录》中也认为胡纮文学造诣极高,时人评价“逼柳柳州”[4],说其文才可以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相媲美。

在地方担任官吏时,他也有才名,尤其是在鄱阳知县任上时,他曾获得县级官员考核第一名,“县最除进奏院”,成为地方政府驻京的官员。

胡纮权工部侍郎、礼部侍郎和吏部侍郎这三个职务。《宋史·职官志》表明,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礼部掌管国家的礼乐,祭祀、朝会、宴飨、学校、贡举之政令;吏部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班列次序,在其他各部之上。三个部担任侍郎的时间虽然都不长,但一个比一个重要,也足以说明其才能的全面。

3.胡纮是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公仆

胡纮一生勤恳,一生为国家操劳,在官场40年的时间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60岁的他“权工部侍郎兼实录院修撰”,说明此时的胡纮,虽然年过花甲,但他依然兢兢业业工作。1200年起,吏部侍郎一职被免后获重新启用,这时他已63岁,年老力衰的他还是勇于挑起重担,离京到地方任职两年,千里迢迢西入重庆,南下广东。“庚申起知夔府,改知和州,转朝散大夫,复帅东广,属傜寇猖(獗),公荡平之。辛酉,以功进华文阁待制。”胡纮一生鞠躬尽瘁,花甲之年,依旧有强烈的政治抱负,治理地方,为国平乱,历经官场沉浮,依然壮志不减,直到生命最后的关头,才告老还乡。

4.胡纮是一位清廉的官员

墓志的最后“其与天地相为长久也欤”,表达了后人对其深深的哀思,胡纮忠耿正直,务实清廉,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据《胡留墓志》记载,胡纮的儿子胡留(字正卿)受父亲的影响,为官勤政两袖清风,一生没有积蓄,“为坚佩先大父侍郎居官清白之训,一介不取”,在四川任上辞世,虽官至朝散大夫,以至死后竟连灵柩也无钱运回,家人靠向当地富商借资,才得以魂归故里。

四、对胡纮进行历史评价的辨思

1.反道学“炮轰”朱熹

一直以来,学人对胡纮的评价都不高,之所以如此是《宋史》记载他在“庆元党禁”中“炮轰”朱熹,得罪了当时一批学人,以致于清代《处州府志》在记录他时,竟然也仅是“龙泉人,事详《宋史》”[5]13577个字而已。20世纪90年代编撰的庆元县志介绍胡纮事迹时,亦是毫无辨析直接截取《宋史》部分段落进行直译,甚至还进行抨击,“毁谤朱熹为‘伪学罪首’,兴起‘庆元党禁’,致使当时正直贤士被网罗斥逐一空”[6]。

1195年,胡纮担任了监察御史,墓志中称在这期间“排击奸伪”,将一件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这起事件与弹劾赵汝愚和朱熹有关,曾引发官场地震。

宋史记载,赵汝愚被撤丞相之职后,不少官员愤悒不平。韩侂胄担心汝愚的门徒及朱熹之徒多知名士,不利于自己,就想全部除去,于是将他们打为“伪学”,用何澹、刘德秀为言官,专击伪学。这时,由于没人弹劾朱熹,胡纮原本是准备了弹劾朱熹的文稿,后来由于已改任太常少卿,所以,就将文稿给监察御史沈继祖。“继祖论熹,皆纮笔也”[1]12024。

《宋史》认为,之所以胡纮弹劾朱熹,是当年“纮未达时,尝谒朱熹于建安,熹待学子惟脱粟饭,遇纮不能异也”[1]12023,胡纮公报私仇,“及是,劾赵汝愚,且诋其引用朱熹为伪学罪首。”[1]12023

《宋史》在记录这件事情时,用了非常强烈的感情色彩,其中历史之真实,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比如也有学者认为,沈继祖之稿,并非出于胡纮之手。即便是真如史书所记沈继祖的稿原本是胡纮准备自己弹劾朱熹所用,已近花甲之年担任监察御史的胡纮,此时还是一位从七品的官员,他竟敢向当时门徒众多,影响力极盛的学人朱熹叫板,在笔者看来,这种不畏惧强权的精神,岂不是很可贵吗?《宋史》中记载,“诏伪学之党,宰执权住进拟,用纮言也。”[1]12024或许,这一阶段,是胡纮在历史上产生最大影响的时候。

当然,笔者认为胡纮弹劾朱熹并称其为伪学,是仅仅从学术层面对朱熹及其门徒进行打击,他提出让相关人员“亦宜且令退伏田里,循省愆咎”[1]12024,这应该是学术的层面的争论,与1197年道学之禁的升级,由“伪学”而成伪党,最终引发“庆元党禁”这场政治斗争有本质区别。

《宋史》中认为,胡纮弹劾朱熹,是受韩侂胄所指使。宋史将韩与蔡京、秦桧同列奸臣,那么,韩侂胄算不算是奸臣呢?

韩侂胄(1152年—1207年),字节夫,祖籍河南安阳,中国南宋中期权臣,宁宗朝宰相,任内追封岳飞为鄂王,追夺秦桧官爵,力主北伐抗金,因将帅乏人而功亏一篑。后在金国示意下,被杨皇后和史弥远设计所害,死后还叫人从其棺材中将人头砍下用盒子装起来送给金国。韩侂胄因禁绝朱熹理学与贬谪宗室赵汝愚,故被理学家视为奸臣,笔者认为这是有失公允的。

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每天一个历史趣味常识》中写道:“韩侂胄人头献给金兵时,清醒的金人却赠他‘忠谬侯’的谥号,并厚葬之。我们可以想像,在南宋小朝廷之下,所谓的忠臣、奸臣已经不再真实,黑白颠倒。”[7]

《宋史》记载,韩用何澹、胡纮为言官,澹言伪学宜加风厉,或指汝愚为伪学罪首,纮条奏汝愚有十不逊。当然,胡纮作为言官,弹劾赵汝愚,并没有道德上的问题,而在于政见之不同,即便弹劾朱熹也是如此,而且弹劾的内容并非信口开河,其中内容,朱熹也并无疑义。关于胡纮在这场道学与伪学的争议,以及“庆元党禁”中的所作所为,还须做更多的研究。

2.热爱家乡的置县功臣

胡纮是一位热爱家乡的官员,是庆元置县功臣,芳名永传。墓志中对庆元置县一事,只字未提。而《庆元县志·人物》中却说“胡纮在庆元置县中,曾亲奏章极力请命,为庆元人民所尊敬”[5]544。《庆元县志》载有庆元首任县令宋人富嘉谋写的《建庆元县治记》,文中记载了建县的过程,“处统县有六,龙泉距处之远,而乡之松源距龙泉綦远”[5]616。文章中说,龙泉距处州府很远,而松源乡到龙泉县城也很远,松源乡作为闽浙交界之地,山高水急,岭峻道险。“有户万计,愿为邑者,益有年矣”[5]616。“时冬,官二卿胡公纮,松源乡人也。为丞相京祈所推重,首言论建邑便,祈公深然之。冬十一月,诏可,锡名庆元”[5]616。

1197年,时为权工部侍郎兼实录院修撰的胡纮,向丞相京镗提出了建县的建议,得到了支持,而且将皇帝年号作为县名,也是对庆元的一个赏赐。“丞相大书县额,以镇兹土”[5]616。京镗亲自写了县额,这显然是胡纮请其所书。胡纮一直受到京镗的器重,《宋史·胡纮传》记载,“绍熙五年(1194),以京镗荐,监都进奏院”[1]12023,那时的京镗是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正是他的推荐,胡纮从地方到了京城。1196年正月,京镗担任右丞相,何澹同知枢密院事。胡纮与何澹是好友,加上京镗的器重,所以开始进入了他从政的辉煌阶段。也是这一时期,提出庆元置县一事,可以说是造福桑梓。由于胡纮在庆元置县中的功劳,所以一直以来,也深受庆元人民尊敬。

胡纮自26岁入进士之后,一生仅两次回到家乡庆元。第一次回归故里,是因言论获罪。“已未,参典文衡,去浮取实,以言(论)归里”。担任主考官,因为言论失当,所以被罢官,回到了庆元。明《永乐大典》也有记载称胡纮是己未(1199)春二月三日被罢吏部侍郎之职。

62岁的胡纮,作为吏部的侍郎,参与科举选贤工作,担任监考。宏词科考试者一般为进士,比如青田的汤思退在绍兴乙丑科中刘章榜进士,举博学宏词科第一,青田人王大方也在同科中博学宏词。墓志中所言,胡纮“去浮取实”,将那些华而不实的文章剔除。而紧接着的是“以言论归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并未详细说明,《宋史·胡纮传》中也仅仅是说“坐同知贡举,考宏词不当而罢”[1]12024,并无具体细节。

《宋史》记载,“未几,学禁渐弛,纮亦废弃”[1]12024,也就是说过了没多久,由于学禁渐渐松驰,他也被“弃置”不用。因此,这里所谓的“考宏词不当”,只不过是个借口而已,实际上是因为他所认为的“伪学”重新掌握朝廷实权,他被废弃了。宋初,大臣年老不能任事者,亦常命为祠禄官,不理政事而予俸禄,以示优礼。神宗熙宁(1068年—1077年)后,整顿吏治,凡疲老不任事者,皆使任祠禄官。因祠禄官主管祭祀,故充任祠禄官称奉祠,因故自请充任祠禄官,以处闲散之地称请祠,或称乞祠、丐祠。

第二次回归故里,是“病退”。前面所称的由于党禁学禁放开后,胡纮等人受到疏远,此时一直赏识胡纮的京镗也已离世,再加之年龄原因,所以极力请辞。“嘉泰癸亥十月,以微疾请老”,因为“公自知与时落落,抗章力辞。言者因复排之,由是放意林泉,虽忧时悯俗,不能去怀,然无复用世之心矣”。

1203年十月,他“微疾请老”得到皇上的允许,所以“转朝议大夫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这里说明了他是正常退休回乡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回老家后不久便病逝了。墓志中的所记“竟以疾终”与宋史所载“卒于家”是一致的。而庆元有传说,胡纮是被皇帝错斩,皇帝发现后,赠其金头,许其塑生身,如今在庆元竹坪村的祠堂数百年来一直供奉其真身塑像。庆元还有多个胡氏聚集的村庄家谱中记载御赐十八穴墓葬等。从墓志与宋史所载来看,这传说应是后人所编造的,这也许是胡纮一生几经沉浮,后人才演绎出如此跌宕起伏的故事,对其表达爱戴之意。

胡纮有两个儿子:长子胡绅卿,“授承务郎,娶蔡氏,先公而卒”;次子胡正卿,“魁铨闱授修职郎,松溪簿”。胡正卿“娶何氏”,这“何氏”也是大户人家,就是宋参知政事、观文殿学士何澹之弟何澈之女。20世纪70年代左右,在庆元和山发现出土的《胡留墓志》中记载,“慈亲何氏,故参政何公澹之弟、上高宰澈之女”。何澈为江西上高县县令,是何澹的亲弟弟。两家的亲事,可谓门当户对。

[1]脱脱.宋史·卷三百九十四·胡纮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龙泉县志编纂委员会.龙泉县志[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10.

[3]脱脱.宋史·卷一百六十九·职官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甲集卷一·胡纮李沐[M].北京:中华书局,1989:18.

[5]周荣椿,等.处州府志·卷之十八[M].潘绍诒,修.

[6]庆元县志编委会.庆元县志·卷第二十九·人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544.

[7]李睿.每天一个历史趣味常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27.

Hu Hong’s Epitaph and A Review of Hu Hong’s life

HUJianjin
(Lishui Daily,Lishui 323000,Zhejiang)

Hu Hong was a famous virtuous official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ho spared no effort in the performance of his duties.However,he was recorded in the History of Song as an official involved in the impeachment of Zhu Xi and facilitating the ban on political parties because of his personal enmity towards Zhu Xi.As a result,he had been denounced by scholars of the later ages.The unearthed Epitaph of Hu Hong has detailed Hu Hong’s whole life,restored a real Hu Hong,and corrected many historical misapprehensions.Hu Hong’s Epitaph does not only have the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n Hu Hong,it also is conducive to the study on the system of civil servants,the structure of tombs,and etiquettes and customs of the Song dynasty. Furthermore,it provides basis for the 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time of the celadon products fired at kilns in Longquan.

Hu Hong;Hu Hong’s Epitaph;lifetime;historical evaluation

10.3969/j.issn.2095-3801.2017.01.005

K878.8

A

2095-3801(2017)01-0033-07

2016-07-05;

2016-07-18

胡建金,男,浙江庆元人,主任编辑。

猜你喜欢
侍郎庆元宋史
曹庆元
庆元县野生大型真菌资源调查报告
百善孝为先
浦城庆元山革命历史博物馆开馆
“情—理—情”模式与《宋史·苏轼传》文本的形成
侍郎湖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宋史》中的宋代宗族义庄考
古代的侍郎官是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