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观念与仪式的演变在民俗语言上的折射——以微山湖渔村民俗语言为例

2017-03-12 03:00杨晓红
文化学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微山湖祭祖家谱

杨晓红

(枣庄学院文学院,山东 枣庄 277116)

【语言与文化】

宗族观念与仪式的演变在民俗语言上的折射——以微山湖渔村民俗语言为例

杨晓红

(枣庄学院文学院,山东 枣庄 277116)

民俗与语言密不可分,语言是民俗的承载体。民俗语言和社会生活之间是一种共变的关系,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在当地的民俗语言上有所反映。微山湖渔村的宗族观念在渔民上岸前后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不仅反映于其观念的内在机制上,也反映于其仪式的外部形态上。这在当地渔村民俗语言的发展演变上可见一斑。

微山湖;宗族;民俗语言;折射

民俗与语言密不可分。民俗反映于语言之中,语言是民俗的承载体之一。民俗语言不是“民俗”与“语言”的简单相加或一般合成,而是经过约定俗成、获得广泛认知、习用的涵化有民俗要素的语言材料。民俗语言兼具语言和民俗的特性,是人类传承文化的形态和工具,是历史的产物。[1]民俗语言和社会生活之间是一种共变的关系,民俗语言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生着缓慢的变异,同时社会生活也会作为精神文化凝固在民俗语言之中。民俗语言与社会生活的传承流变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相互印证,窥一斑而知全豹。

宗族,是由父系血缘关系的各个家庭在祖先崇拜及宗法观念的规范下组成的社会群体。[2]宗族是存在于中国乡村基层的自发的非正式组织,它对于维系血缘关系,传承独特的民俗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千百年来,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区域,对宗族的观念不断发生着变化。这不仅表现于宗族活动外在的仪式上,也表现于与宗族观念有关的民俗语言上。

微山湖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位于山东省南部的微山县。当地渔民的宗族组织和观念与居住在岸上的居民的宗族组织和观念差别很大。在当今的北方农村宗族观念普遍淡化、宗族组织普遍衰退的情况下,当地的渔民不仅保留了相对完整的传统宗族组织结构,而且还有不断强化的趋势。这种变化在当地的民俗语言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一、民俗语言与宗族观念的传承

方言是与民俗相伴而生的。民俗是一定地域的风俗习惯,是一种文化现象。而方言是第二性的,没有民俗就没有方言。民俗的流传与强化需借助于方言这一语言形式,而作为方言中能够集中表达民俗内涵的民俗语言,更是承载着当地的民俗文化。民俗语言对民俗现象起到了一种凝固的作用。

微山湖渔村虽然没有形成严密和完善的宗族形态,但宗族观念与宗族意识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当地的宗族观念主要体现在春节祭祖与续家谱等传统民俗形式上。通过考察当地宗族观念与宗族活动传承的历史,可以发现它古今对比既有稳定的传承的一面,也有随时代发展而缓慢变化的一面,这同样反映于当地的民俗语言中。宗族观念与民俗语言是一脉相承的,宗族观念沉淀于民俗语言之中。

通过当地民俗语言的一些语汇,可以描绘出当地宗族观念演变的历史轨迹。例如:

1.老祖

微山湖地区的当地渔民普遍信仰“老祖”,这是他们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祭祀传统。所谓的“老祖”,并不是某一个神,而是一组神灵,包括:(1)明堂。即本宗族的先祖,这是祭祖时最主要的神。(2)唐神。指从唐朝传下来的一组神灵,有领兵御史、九龙将军、朱太尉、张将军。(3)大王。即在湖里生活着的一种蛇,是渔民非常重视的神,是渔民的保护神,据说是一个叫张万年的人变化而成的。(4)师傅老爷。这也是当地祭祀的一组神灵,其中有黄仙二师、坛香御史、消难御史、灵阳小姑、安姑等等。(5)菩萨。在当地,菩萨包括吴圣、准提菩萨、南海观音、泰山奶奶、云仙老母等。在当地,每到春节,各个家族都要举行程序繁杂的送老祖、接老祖等仪式。

微山湖地区的渔民祭祀的对象比较繁杂,没有一个居于主导地位的神灵。这和他们的生活环境、漂泊不定的生活方式及由此形成的独特的宗族观念有关。这种祭祀传统一直没有多大改变,也在当地的民俗语言中扎下根来。

2.枣排、枣山

枣排和枣山都是祭祖时的祭品,是一种特制的馒头,当地人称为馍馍。枣排就是在馍馍上排放红枣,做成花的形状。枣山和枣排差不多,就是先放一层面,然后在上面放上红枣,再在上面放一层面,再放红枣,如此反复,叠至几层。

这两种祭品是祭祀时家家户户都要准备的,多少年来流传下来,没有多大的改变。

3.兵鸡、兵鸡旗

这是具有鲜明的民俗特色的祭品。祭祀时每家都要有一只毛色好看的公鸡,叫做“兵鸡”。它是作为上天请神仙的信使的坐骑使用的,因此在整个祭祖仪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兵鸡旗,是指挥兵鸡上天的旗帜,由红黄蓝绿黑五种色彩的旗帜扎成,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和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

祭祀时,主祭的人要抱着兵鸡,拿着兵鸡旗祷告。待所有祭祖仪式结束后,要将兵鸡旗烧掉,还要将兵鸡杀好洗净敬献给祖先。

4.直符

直符是一张画像。画像上画的是一个武将打扮的形象,骑马。画像上写着“三界直符”几个字。这是祭祖仪式中很重要的一样东西,画像上的人承担着信使的职责,负责把天上的神仙请下来。祭祀时,要将直符烧掉,寓意他已去请天上的各位神灵。

5.斗

斗,本是盛粮食的一种容器,在当地春节祭祖活动中,它里面放上高粱或者黄豆,最好用高粱,因为所有粮食中,没有比高粱更高的了,所以放高粱也就是希望节节高升的寓意。斗里插着一根杆子,上面贴着一张黄纸,写着“三代家亲”。据说香案是给请下来的各路神仙坐的,而将祖先请回来了,不能让他们没有地方坐,因此就准备一个斗,写上“三代家亲”,让他们坐在那里。这个斗,还有兵鸡旗,在腊月三十祭祖仪式完成后,要一起烧掉。

斗,在续家谱的宗族仪式中,也起着同样的作用。

6.元宝、黄元

元宝是用锡纸做成的金银元宝。把这些金银元宝串成一串串的,当地人叫“锞子”。 黄元,就是用黄纸做成的纸钱。

由于在各种祭祀仪式中都要用到元宝黄元,所以每个家庭都要准备很多。这些也是一直流传下来的,在祭祀仪式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7.端公腔

端鼓腔是流传于微山湖渔民中的一种杂戏。端鼓是一种击打乐器,状似芭蕉扇。端鼓腔由表演者边击鼓边演唱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前,渔民逢年过节,续家谱,敬大王(蛇神),请愿,还愿等上供时,一般要请端鼓腔艺人即时演唱,故端鼓腔又称 “端供腔”,渔民大多称之为“打端鼓”。端鼓腔表演成为各种宗族仪式的固定节目,一直流传下来,是微山湖渔村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上述的这些习俗和仪式,因在祭祀仪式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是祭祀蕴涵主要的表达方式,而被历代的渔民所重视,逐渐地传承下来。随着时代的变化,虽然渔民的生活形式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这些习俗和仪式一直没有太大的演变,仍被现在的人们所遵守和执行。

二、民俗语言与宗族观念的流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以及人们的思想认识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推陈出新,民俗观念不断转变,旧的民俗观念逐渐转变和消亡,新的民俗形式不断形成和发展。

民俗的兴替同样也会敏感地反映到民俗语言中来。一种民俗形式消失了,与之相关的民俗语言便会逐渐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消失。一种民俗的形式或内涵发生变化了,承载这种民俗的民俗语言,其含义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民俗语言在这样的新陈代谢中,保持着与社会的同步。

微山湖的渔民上岸定居以后,生活形式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又因为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宗族观念有逐步加强的趋势。在祭祀仪式过程中,祭祀的形式和内容逐渐与社会形势相迎合,在仪式外部形态上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这同样反映在与之相关的民俗语言上。

微山湖民俗语言的流变主要体现在其意义的变化上,特别是其意义的扩展和缩小等方面。例如:

1.果供

果供即水果和被称为果子的点心。以前果供只要是时令水果就行,但现在果供中出现了菠萝、西瓜、火龙果、哈密瓜等“非时令水果”,和以前相比,大为丰盛。过去果子都是买传统点心,但是小孩子不爱吃,祭祖完了就浪费了,于是现在就买些小孩子爱吃的点心,和以前相比又大大不同了。

以前续家谱时,由于生活条件比较艰难,供品最初只有几盘点心和几盘水果。近几年来随着渔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但供品的数量越来越丰富,品质也越来越高。除一些传统的时令水果和点心外,还出现了一些价格昂贵的“非时令水果”,以及饼干、巧克力、薯片等一些以前祭祀时从未见过的零食,数量多达上百盘。但是猪头、鸡、鱼、肉、馒头等传统贡品依然要保留。这使果供的概念与以前相比,出现了同中有异的现象。这说明人们现在已不再那么固守传统的形式,而是随社会形势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2.杀鸡、拉刀子

在春节祭祖中的接老祖仪式里,有杀鸡这一环节,应该由主祭者把鸡杀掉,将鸡血倒在事先准备好的、放了糖和酒的碗里。按照以前的老传统,得由主祭者将鸡的脖子咬断,但现在人们觉得不卫生,所以大都不再用咬的方式,而是改用刀子割断了。

在续家谱的“酬神” 环节中,有被当地人称为“拉刀子”的节目,有学者称其为“斩刀”,是“续家谱”仪式中的一个高潮。端公上身穿黑色棉布大衫,下身穿黑色棉布裙,头用黑巾裹住并在脑后系一个结,上插一张黄表纸。边唱边跳,然后到场中的一个凳子上坐下。脱掉上衣,袒露左臂,口含烈酒喷在左臂及刀上,然后用刀割左臂至出血,同时拼命摇动使鲜血更快流出并布满整个胳膊。整个仪式充满神秘的色彩。据笔者的调查,在以前的仪式中是真的用刀割胳膊,但现在据说有时并不再真割了,而是用另一种方式来代替,拉刀子只成为一种表演性质了。

杀鸡、拉刀子等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其形式发生了变化。这也使民俗语言的内涵与以前相比,产生了不同的含义。

3.打坨

打坨是微山湖渔村在春节祭祖、续家谱及敬大王等宗族仪式中都存在的一种祛除晦气的习俗。

打坨,原本是渔民特有一种习俗。过去渔民生活在船上,敬大王或者讨年的时候,拿一个秤砣,烧热了搁在装了酒的盆里,绕船走一圈。如果是一个家族,过年的时候十条船、二十条船绑在一起,就端着盆绕着所有的船走一圈。渔民们认为这样可以辟邪,保佑平安无事。

在腊月三十的晚上,每家每户都会拿一个盛满酒的水舀子,把酒点着,在家中每间屋子转一转,有的还会在小孩身边转一转,谓之“打坨”。

在续家谱仪式中,搭建的神棚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内坛是端公换装和休息的地方,同时也是摆放供品和悬挂神像的场所,具有神性,严禁女性入内。若是妇女不小心闯入,需用燃烧的秤砣围着神棚转一圈,谓之“打坨”,以驱除秽气。

打坨这一习俗,由渔民专用于船上生活的一种仪式,扩展到陆上生活的春节祭祖与续家谱的宗族仪式中。其本质含义虽未发生太大的变化,但在外延上得到了扩展,使这一民俗语言出现新的表达义项。这也是由社会形势与渔民的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形成的。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发展与转型,渔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一方面固守着传统的宗族习俗;而另一方面,在当地多元文化的巨大冲击下,渔民的宗族观念也发生着或多或少的变化。这不仅反映于其观念的内在机制上,也反映于其仪式的外部形态上。这在当地渔村民俗语言的发展演变上可见一斑。

[1]马晓红.民俗语言的传承与流变[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8,(02).

[2]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7.

【责任编辑:董丽娟】

H13

A

1673-7725(2017)11-0161-04

2017-08-09

杨晓红(1970-),男,山东德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方言与民俗的研究。

猜你喜欢
微山湖祭祖家谱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CLOSE TOHEAVEN
微山湖上,那一对夫妻“摆渡人”
美丽的微山湖
洪洞祭祖
祭祖
家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奉先祭祖之圣地——圆明园安佑宫二题
游览微山湖 弘扬先烈精神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