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春节”与回族“古尔邦节”中祭祀仪式的文化解读

2017-03-12 03:00李耀丽
文化学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春节神灵回族

李耀丽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汉族“春节”与回族“古尔邦节”中祭祀仪式的文化解读

李耀丽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祭祀仪式是群体借由祭祀活动表现对主宰自己命运的神灵或祖先的尊重、崇敬,并表达内心需求、期许生活美好等意义,但不同的行为表现隐喻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以汉族“春节”与回族“古尔邦节”中祭祀仪式作比较,具体分析其民族文化内涵及普同性功能。

春节;古尔邦节;祭祀仪式;文化解读

一、汉族“春节”与回族“古尔邦节”中祭祀仪式之比较

“春节”“古尔邦节”[1]分别为汉族和回族最具代表性的节日——年节,其节日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特征,如饮食文化、生产民俗、娱乐文化等。其中,祭祀仪式活动作为文化特征的窗口可以让我们更多认识和了解其背后的深层文化意蕴。

“祭祀仪式”中国古代称作“祭礼”“吉礼”“祭祀”或简称“祭”。就其一般特征来说,祭祀仪式是采用特定手段和神灵打交道,即与神灵沟通并取悦神灵、祈求神灵赐福的一种仪式活动。在这样的仪式活动中,“神灵”是仪式的主要对象,包括人们想象中的各种超自然物及其象征形式,如天地四方神祇、祖先、古灵精怪等,“祭祀”是仪式的主要手段,各民族在相同的需求上进行着不同的祭祀活动。

古尔邦节在伊斯兰教历太阴历的十二月十日,即开斋节后的70天,这个节日起源于被称为“众圣之父”的易卜拉欣大圣人的故事。易卜拉欣就是犹太—基督教传说中的亚伯拉罕。“先知”易卜拉欣夜晚梦见安拉命令他宰杀自己的儿子奉献,当他遵命执行时,安拉念其虔诚,令以羊代替,自那时起阿拉伯人每年在举行一年一度的朝觐仪式时,都要遵循他的传统,举行宰牲仪式。穆罕默德圣人于公元六世纪在麦加圣城开始宣传伊斯兰教时,认为自己是在步“众圣之父”易卜拉欣的后尘,重建“开天古教”的道统,所以他也命令圣门弟子在朝觐期间按易卜拉欣大圣人的传统举行宰牲仪式。这样,有机会参加一年一度朝觐的穆斯林就要在麦加城举行“古尔巴尼”仪式,而那些没有能力去麦加参加朝觐大典的人们就要在自己的家乡,并于回历12月10日宰牲献祭,举行“古尔巴尼”仪式。节日清晨,穆斯林都沐浴后换上节日盛装,齐集清真寺中,穆斯林们都互相握手拥抱,祝贺节日幸福,然后由阿訇带领进入礼拜大厅,先向圣地麦加叩拜后,举行隆重的宰牲仪式,宰牲时有很多讲究,不能宰杀不满两岁的小羊羔及不满三岁的小牛犊、骆驼,用来献牲的羊、牛、骆驼必须头角端正、体健壮美、无残疾、无疾病,黑头白身者更佳。宰牛羊开始时,购买牛羊的家庭主人必须在场,并帮助阿訇捆绑好牛羊,同时用洁净的毛巾罩在宰物的脸上,阿訇念“真主至大”,然后举意,凭真主的尊名宰羊或牛。宰后的牛皮或羊皮要送给清真寺,所宰的牛羊肉一般分成三份:一份送亲友,一份留下来过节用,一份施舍济贫。吃完肉后的骨头及牛羊的血液、粪便等不能乱扔,都要埋入地下,这也是一种讲究。

春节从小范围来说,是指除夕和正月初一,这是按农历定的。与回族古尔邦节不同,中原汉族的春节祭祀源于原始农业社会的“腊祭”。“腊祭”是在年终时节举行的一种庆祝农业丰收的盛大的祭礼。这种“腊祭”仪式在古代非常隆重,“腊祭”所祭的对象有天地四方神祗:山林川泽神、庄稼神、昆虫神,还有吃掉糟踏庄稼的野猪与老鼠的虎神与猫神等。腊祭对象的广泛反映了汉族先民的原始泛神论观念和“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在原始“腊祭”中天具有相当突出的地位,“腊祭”的主要目的是因为农事丰收而报谢上苍,这正反映了远古民众对“天”的崇拜与敬仰。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天不仅主宰天时、主宰农业收成的好坏,还主宰人间的一切祸福得失。到了典型的封建社会,在儒家伦理本位、孝道为先的道德规范下,报本返始、感念先人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涵,“腊祭”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成为春节节日习俗中的祭祀天神和祖先的仪式内容。腊月三十傍晚,全家老幼皆须沐浴净身,然后衣相整洁,齐集祠堂,举行隆重仪式,迎接列祖列宗、三代宗亲,享受春节祭祀:敞开祖先神龛,展开祖先图卷(俗名“神祗”)或摆上祖宗牌位,上写“天地君亲师”,有的还敬财神、灶神,这正显示了腊祭的遗痕。摆上供品,如有的地方是“高儿馍”一盘,一迭五个,依次由大到小,大者如茶盘,小者如茶盖,最上端放一个石榴形的馍,两侧放油炸食品。祖先桌前,焚香、家长跪拜叩头,旁立子、孙、婆、媳、兄弟妯娌等人,依次准备行礼,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和家族的香火不断,同时祈求祖先降吉赐福,保佑子孙平安和富裕。

同是祭祀活动,同是表现对主宰自己命运的神灵或祖先的尊重、崇敬,却因不同的民族文化而在时间选择、空间定位、行为表现等方面呈现各自独特的民族风情,其对应的意义象征符可以表示为以“神祗”为核心的专属性,如“真主”“天地神灵及祖先”;以场域为范围距离的空间性,如“清真寺”“家族祠堂”;以仪式行为为表现形态的指意性,如“沐浴、会礼、宰牲……”“迎神、上供、跪拜……”。

二、对汉族“春节”和回族“古尔邦节”中祭祀仪式的文化解读

祭祀仪式因其有意义才行为,不同的行为表现隐喻着不同的文化内涵。首先,春节祭祀仪式追根溯源是中原农耕文化的反映,农业与自然界的关系尤为密切,在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对自然界无法认知的情况下,便对天地间的自然现象产生神秘和敬畏,幻想存在主宰一切的神灵。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先民们积累了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民俗形态,“腊祭”便是对主宰农业丰收的天地神灵的敬仰表示,即感谢神灵对农业丰收的帮助,祈求来年的福佑。现在祭天仪式虽有所淡化,但是天的崇高在春节祭祀中仍得到反映,正如“天地君亲师”,天的地位至高无上。在祭祀中所献供品也正是农业文明的体现,实物表示对神灵赐予农业丰收的感谢和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其次,中国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以父系血缘世系为主体的社会观、家族观及家天下的社会背景下,祖先的位置高高在上,成为统治的权威势力,它必然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向民间的节日习俗进行渗透。春节的祭祀仪式、对祖先的追祭,以及家人之间的分长幼尊卑、提倡伦常孝悌、行礼如仪等,就是对儒家思想的核心——“礼”的显著体现。[2]

回族的传统节日多来源于伊斯兰教,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其传统节日古尔邦节的祭祀仪式活动也有着独特的宗教文化特色。[3]节日中穆斯林齐集清真寺、举行会礼,对宰牲的一些禁忌规定大都是从伊斯兰教规、教律上演变过来的。祭祀仪式便是在伊斯兰信仰基础上的象征性行为,表达对神圣者“真主”尊重、崇敬的感情。

三、祭祀仪式的普同性文化功能

祭祀仪式,尤其是作为节日习俗活动之一,它的存在往往起着各种不同的作用,如赎罪、祈福、许愿等目的可以在祭祀仪式中得到满足。诸如此类的现象,不过是仪式功能的表面现象而已,仪式的真正功能是它的普同性作用。[4]虽然这种作用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样的,却可以根据不同的条件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古尔邦节”和“春节”中的祭祀仪式便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却有着普同性作用的仪式。

一是满足人们的信仰和精神需求。祭祀仪式源于人们的信仰,在此不能简单地断言仪式起源于信仰,但至少可以说,人类早期的仪式大都是与信仰相联系的祭祀仪式。如汉族的“腊祭”仪式就是从原始神灵信仰体系中生发出来的。古尔邦节祭祀仪式来源于伊斯兰教传说,与伊斯兰信仰有关,因为对其信仰对象的相信与崇敬,通过仪式达到与神灵的沟通并求得其保佑。

二是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凝聚,以及道德的实践和维护社会秩序。文化传承几乎是所有民俗活动的首要功能,祭祀仪式作为民族文化的窗口,其中渗透着民族的主流文化特点。同时,对这种特殊仪式的认同和参与也塑造着人们的群体意识和民族认同,凝聚了群体的民族精神。此外,参加传统节日的祭祀仪式在满足精神需求的心理慰藉时,也是对道德的实践。对于平时已不严格按教规履行宗教仪式的回族来说,参加古尔邦节仪式本身就是尊重生命和敬畏真主的道德理念的实践,是对回族生活习俗的承认、对道德价值的认同。汉族祭祀仪式也是儒家伦理道德观的教化,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礼”,其功能提倡“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由此达到社会和谐,这就是礼乐的成功。祭祀仪式同时也是传统伦理观对民众“教化”的过程,其使文化得到传承,社会得以有序。

无论是汉族“春节”的祭祀仪式,还是回族“古尔邦节”的祭祀仪式,其都是被文化传统模塑成他们“可接受模式”的表现形式。他们以神圣的信仰主题来组织仪式,用仪式过程的象征符号来表现主题,从而在仪式过程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并在仪式过程中传承民族文化、完善道德体系,这就是祭祀仪式的符号意义和功能实质。

[1]刘宝民.绚丽多姿的传统节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1.220.

[2]赵东玉.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

[3]马启成,丁宏.中国伊斯兰文化类型与民族特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50

[4]薛艺兵.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30.

【责任编辑:王崇】

B933

A

1673-7725(2017)11-0049-03

2017-09-06

李耀丽(1982-),女,山西临汾人,主要从事民俗文化、方言民俗研究。

猜你喜欢
春节神灵回族
“神灵沟通”的秘语——科尔沁蒙古博神歌艺术
神灵也是要喝酒的
我在国外过“春节”
谐音现象与年味的营造
中国年味,世界好味
神灵迷宫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神灵冰龙呈现物魔双免神迹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