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的内部质量保证研究

2017-03-12 00:07:58张石俊
辽宁高职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愿景办学理论

张石俊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辽宁辽阳111000)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的内部质量保证研究

张石俊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辽宁辽阳111000)

在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以利益相关者、学习型组织、PDCA循环和品牌建设四种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塑造师生共同愿景、注重“以生为本”的理念、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以及采取科学的评价手段,来实现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的内部质量保证,从而在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树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美好形象,培养出更多可以接受国际挑战的、具备国际视野的、适应国际市场的高端人才,为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贡献一份力量。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内部质量保证

一、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需要大批具备国际视野、适应国际市场的高端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激流勇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审时度势,顺应时代发展,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出可用之才。可见,高等教育国际化势在必行。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正如火如荼地推进,政府将其视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战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也正以积极的姿态应对国际化改革趋势,将教育国际化列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随着教育国际化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众多高职院校都已将其作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方向。近年来,国内高职院校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办学的规模也迅速扩大。然而在追求办学数量与规模的同时,办学质量却大打折扣,深层次矛盾也随之出现。长此以往,不但有损合作办学项目的美好形象,而且与教育国际化的理念和目标相违背,同时又造成我国高职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严重地影响到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针对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质量保证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内部质量保证的理论基础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1984年,R·爱德华·弗里曼在其著作《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中写到:“利益相关者就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人”,这成为利益相关者的代表性观点,标志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1]高职院校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从学校内部成员到整个外部社会都为学校承担着某些不可推脱的责任,他们与学校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互相制约与影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办学形式,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其运行和管理中同样十分适用。它不但可以在合作办学项目中实现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而且更利于实现项目利益的合理分配和质量的共同保证。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西方管理学界的新兴理论,它将教育学引入管理,强调育人为本,主张通过加强组内成员的学习能力来获取组织本身的全面提升,进而实现成员个体与组织整体的协调一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资深教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系统地阐述了学习型组织的创建过程,并将其归纳为五项修炼法:实现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实行团队学习、建立共同愿景和进行系统思考。[2]作为一种合作组织,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将自身打造成学习型组织,不失为推进项目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三)PDCA循环理论

由现代质量管理的奠基者沃特·阿曼德·休哈特博士开发、世界著名质量管理专家威廉·爱德华兹·戴明博士大力倡导和推广的“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四阶段循环工作程序,即PDCA循环理论,不但清晰描述了质量管理体系动态循环运转的机制,而且科学地反映了质量管理活动的规律,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要想使质量管理活动取得成效,离不开该循环程序的转动,因此对于持续不断地改进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运营管理并能得到全面的质量保证。

(四)品牌建设理论

随着品牌认知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品牌理论,其中有着较强影响力的有品牌形象理论、品牌定位理论、品牌资产定位理论、品牌传播理论、品牌关系理论、品牌生态理论等。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品牌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启示人们品牌并不是单一的元素,品牌建设是一个复合的系统,需要多方面的考虑。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拥有更强大的市场属性,将原本属于企业界的品牌建设理论引入其中,通过提升办学项目在广大师生和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品牌形象,可以促进生源质量的逐步提高和办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三、项目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内部质量问题

(一)培养目标问题

1.学生对目标使命了解程度偏低,而期待了解的比例较高

对于项目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学生入学阶段就应该传达给他们,并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和巩固。但是根据统计发现,接近一半的大二、大三的学生竟然对于项目的培养目标模糊不清,这显然低于我们的预期。可见,培养目标并没有深入“生”心。然而在这些学生中,又有70%以上表示希望对培养目标加以了解,这一反转又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切入点。

2.师生对目标使命认同度偏低,同时较少参与到制定过程中

调查发现,在那些了解培养目标的学生中,仅有1/3认同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受访谈的教师中,也只有少数人对培养目标表示支持。而造成认同度低下的真正原因就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项目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都是由管理者完成的,作为教师和学生只要被动接受和执行即可。作为教育质量保证活动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并没有参与到目标的讨论和制定之中,因而所形成的目标使命也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同和支持。

3.目标使命表述模糊,难以作为行动纲领实现引领和指导功能

作为一种激励的有效手段,目标的设置会指明前行的道路,而崇高的目标更会带动想法和行为的创新。目标设定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执行者能否清楚地了解工作方向和重点。只有先明确了目标,才能去追求目标,进而实现目标。然而大多数项目的培养目标空洞浮泛,无法落到行动中。这样的目标毫无存在意义。

(二)课程建设问题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建设既要注重培养学生高技能操作本领,又要加强他们的国际化素养,提升其国际竞争实力,更要关注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而目前合作办学项目中的课程设置与实施普遍脱离了项目的培养目标,整体上并没有因为外方的介入而使课程建设得到显著的改善。问题主要表现为:专业课程的份量不足(尤其是实训环节),课程对于职业资格获取的支撑力度欠缺,培养职业素质的课程少之又少,外语课程的投入不够(尤其是听说环节)。因此合理调整课程体系中专业理论与实践、职业素养以及外语等各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切实优化课程内容,是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的关键所在。

(三)教材选取问题

大多数合作办学项目的教科书都是直接从国外引进的原版教材。专业知识的繁杂与英语语言的晦涩导致这类教材普遍难懂难学,学生使用起来极为吃力,对教科书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而任课教师对这类教科书也常常没有太多的耐心去钻研,总会按照自身已掌握的原有知识结构授课。此时教科书在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很少被使用,甚至根本不被使用。这不仅使原版教材的引进失去了实际意义,而且造成课程教学目标出现偏差,与项目培养目标大不相同。教材的低适应度和低利用率会直接引起教学质量的急剧滑坡,而这一状况的罪魁祸首就是对教材的选取不当。

(四)师资队伍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其中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大量请用外方教师全程参与到中方的教学、研讨和科研工作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和人才培养效果。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教学中,除了要求教师具备过硬的教学能力外,还要求他们必须拥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尤其是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然而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实际运营过程中,外籍教师的数量明显不足,造成中方与外方教师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即使有些项目在外籍教师方面投入很大,但也是以兼职的形式临时借调,并且他们多以教学的身份参与项目,很少参与研讨和科研工作,并不属于项目专门负责团队的一员。另外,项目教学团队与社会融合得也不够理想,团队缺乏在专业或行业领域中国际知名的学者、技术能手、企业高管等精英翘楚,这也是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需要努力完善的方向。

(五)项目评价问题

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仍有许多高职院校的评价标准与方式表现出陈旧且单一,并没有切实考虑到专业特点、学生差异等因素。传统的闭卷答题考试依然是大多数课程采取的考核方式,仅有少数课程的考核是以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传统卷面考试只能从理论层面来衡量学生是否较好地完成课程学习,而并非从动手操作的角度去验证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的考核与评估是极不科学的,不利于管理者发现和纠正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此外,评价主体的不完整性,即没有形成中方与外方、企业与行业、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主体,也是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项目建设的内部质量保证措施

(一)通过塑造共同愿景实现背景保证

建立共同愿景属于学习型组织理论五项修炼中的一种,是组织中全体成员深度分享的共同目标、价值观和使命感,组织用这种共同的身份和命运归属感把组织成员成功地凝聚在一起。[3]共同愿景并非天然形成,而是由组织内部全体成员的个人愿景凝结而成。个人愿景是个人对自己未来发展的一种愿望,主要包括个人价值观、个人奋斗目标和个人使命感。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者应该努力促使项目的主体成员,即教师和学生,尽早发现自身优势、明确自身使命、树立自身目标、开发自身潜能、实现自身价值。不但要帮助他们正确定位个人志向,同时还要引领他们对志向投入更大的关切和热情。一旦师生建立起个人愿景,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随着师生不断深入地沟通交流,他们会对项目有更新、更多的认识。师生在长期相互影响下,其个人愿景会逐渐凝结成共同愿景,即大家享有一致的价值理念、奋斗目标和未来志向。共同愿景是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质量保证的支撑框架,是打造高质量合作办学项目不可缺少的强大背景。有了它,合作办学项目才有机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朝着高端的水平迈进。因此,项目管理者在科学地制定项目培养目标的同时,也一定要在师生共同愿景的形成方面给予重点关注,不但要呼吁师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共同信仰和理想,而且还要激励他们将其转化成工作和学习的准则,并依照这一标准原则探寻恰当的做事方法。这样既可以把事做正确,又可以做正确的事[4],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才会真正得到保证。

(二)通过贯彻“以生为本”实现参与保证

作为人才培养的对象,学生是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主体,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培养过程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承受的位置,根本发挥不出其作为教育主体的优势与主动性。项目建设的成效最终都体现在学生身上,他们的表现和反馈既是整个项目的反光镜,又是该培养过程的导航仪。缺少学生参与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哪怕是参与得不够充分都会对最终的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一定要设法在项目中实现学生参与程度的最大化。这就要求管理者树立“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在鼓励学生全心投入到课程学习的同时,也要适当赋予学生对项目运营的知情权、选择权、管理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并为他们提供更多诸如学生评教活动、学生代表大会、学生监督小组等直接参与项目共同治理的机会,以此来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责任观念,激活他们身上潜在的能量,充分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引领他们成为项目的真正主角。这样学生才会以百分之百的热情积极参与到项目的建设中来,而这种全情投入正是项目质量的最好保证。

(三)通过引进优质资源实现投入保证

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应是世界范围内具有先进水平或办学特色,并能保持一定领先优势的理念、制度、管理、课程、教材、师资、特色、物质等教育条件的总称。[5]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引进这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这也是项目合作的意义所在。在引进资源时,应重点把握三方面内容。

1.引进高水平教师

作为项目参与的主体成员,教师是最重要的资源,高水平的教师更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力量。尤其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师,除了要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能力、行业状况等做到无一不精,还要善于在国际视域下洞悉一切与行业相关的发展变化,并能够适时提出独到见解。这样的教师资源才是项目重点引进的对象。

2.引进高才能管理者

任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严格、规范的管理,优秀的管理是项目稳步开展的方向盘,而优秀的管理者是正确把握方向盘的掌舵人。因此,聘请那些既毕业于管理学专业又具有多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实践经验的专门人员来担任管理者是最佳的选择。此外,聘请国内或国外知名的管理专家来担任项目管理顾问也是极其必要的举措。这些做法对于项目内部质量的大幅度提高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3.引进精品课程与课本

课程与课本是教育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载体与工具,只有保证课程与课本的质量,才有可能保证总体教学的质量,进而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引进国外课程与课本是中方获取国外资源中必不可少的做法。在引进时一定要严格把关,挑选精品,择优采用。这里所指的“精品”“优品”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适合的。务必要做到因材选材,即根据项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他们的教学素材,这样的教育资源才是获胜的宝典,才是推动项目整体质量提升的助力器。

(四)采用科学评价实现结果保证

评价是在多因素相互作用下的一种综合判断[6],质量的高低好坏要通过科学的评价才能得出正确结果,如果评价得不够合理、客观,就无法看到真正的效果。与终结性评价相比,过程性评价可以跳出固有思维定式,不是单纯地对个体最终表现论成败,而是更多关注个体在全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以及在各个阶段的表现情况,既易于形成个体的过程动态记录,便于质量的跟踪调查,又利于个体在过程中的即时反思和总结,便于状态的调整和问题的应对。可以说,过程性评价是较为科学的评价方式,是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者对教学水平、管理制度、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结果评估所选择的理想方式,对实现项目质量质的飞跃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1]刘宗让.大学战略:利益相关者的影响与管理[J].高教探索, 2010(2):18-23.

[2]叶珊.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2):49-51.

[3]高峰,罗尧成.论共同愿景视域下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3(1):28.

[4]托马斯·J·萨乔万尼.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2.

[5]谭贞.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与模式优化[J].教育与经济, 2007(3):58.

[6]殷永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评价体系建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4):25.

[责任编辑,辽建职院:付永生]

Research on Internal Quality Guarantee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School Running Project Construction

ZHANG Shi-jun
(Liaoning Jianzhu Vocational University,Liaoyang 111000,China)

In the process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school running project construction,based on stakeholder theory, learning organization theory,PDCA cycle theory and brand construction theory,through shaping shared vis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valuing the student-centered concept,introducing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from abroad and adopting scientific evaluation means,it realizes the internal quality guarantee,establishes the good image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school running,cultivates more high-end talents accepting international challenges,owning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and suitable for international market,and contributes to the achieve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c goal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school running;project construction;internal quality guarantee

G717

A

1009—7600(2017)03—0001—03

2017-02-28

辽宁省国际教育“十三五”2016—2017年度科研规划课题(16LNGJ004)

张石俊(1983—),男,辽宁辽阳人,讲师。

猜你喜欢
愿景办学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冬日的愿景(组章)
壹读(2022年12期)2022-03-24 06:46:52
神秘的混沌理论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金桥(2021年11期)2021-11-20 06:37:24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