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英格兰》中后现代社会的困境

2017-03-11 18:23朱永玲
皖西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巴恩斯玛莎主题公园

朱永玲

(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英格兰,英格兰》中后现代社会的困境

朱永玲

(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英格兰,英格兰》(1998)被誉为英国后现代主义作家朱利安·巴恩斯最有意思的长篇小说。巴恩斯凭借大胆的想象为读者讲述了一个荒诞不羁的故事——杰克爵士建设了一座名为“英格兰,英格兰”的主题公园,并在此复制了代表英国历史文明的一切精华元素,吸引无数游客。巴恩斯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后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重重困境:(一)消费社会中一切事物的商业化;(二)现实生活的符号化;(三)个人身份和民族历史的不确定性。

困境;后现代社会;消费社会;符号化;不确定性

0 引言

英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家朱利安·巴恩斯(1946—)凭借《终结感》获得2011年度布克奖之后,渐渐得到我国更多学者的关注,而他最有意思的长篇小说当属《英格兰,英格兰》。巴恩斯在小说《英格兰,英格兰》中揭示了后现代英国社会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小说中的人物或直接谈论后现代主义,或以后现代主义的方式行事,浮夸地上演一幕幕讽刺剧。商人杰克爵士(Jack Pitman)自称是爱国志士,试图在怀特岛上打造一个名为“英格兰,英格兰”的主题公园,以再现英格兰璀璨的人文历史和独特的自然景象。主题公园把英格兰引以为豪的文化精华一一复制在慕名而来的游客眼前,这种把整个英国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呈现在一个小小的岛屿上的做法不免有些夸张和荒诞。

《英格兰,英格兰》主要有两个叙述线索:一个是玛莎·柯克伦(Martha Cochrane)对个人真实身份的追寻;另一个是杰克爵士主题公园“英格兰,英格兰”项目建设。该小说由“英格兰”“英格兰,英格兰”和“安吉利亚”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叙述玛莎的童年记忆。在第二部分,玛莎被杰克爵士雇佣担任项目顾问,最终在怀特岛建造的主题公园,浓缩了英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精华,吸引了八方来客,获得巨大商业成功。第三部分中,玛莎意识到自己生活的荒谬和主题公园项目的虚假,决定回归到一个偏远的小村庄——安吉利亚,一个更为真实的英格兰。

和巴恩斯的其他小说相比,《英格兰,英格兰》获得的国内外关注还远远不够。国外学者主要对该小说的主题进行解读,认为小说表现真理的不可知性、人类情感的易变性、历史的重建、以及现实和虚构之间的关系等。也有少数学者对该小说的叙事方式加以探讨。国内学者罗媛指出巴恩斯对个人和国家通过记忆、历史确认身份的做法的质疑,认为《英格兰,英格兰》反映了后现代类象世界里人们身份认同危机[1]。另外一位中国学者谢丽琴以此小说为出发点探讨了不同时代的“英国性”以及玛莎追寻个人身份的失败原因[2]。还有一位学者刘蔚认为该小说真实反映了英格兰文化危机和个体心灵困境[3]。这些研究为笔者对该小说的主题和形式的把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因此,本文试分析《英格兰,英格兰》中的后现代社会特征。该小说描绘的后现代社会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一切事物的商业化;(二)生活的象征性;(三)身份和历史的不确定。

一、《英格兰,英格兰》中后现代社会的三大困境

(一)一切事物的商业化

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1929—)在其著作《消费社会》中指出消费是当代社会的重要主题[4](P262)。进入后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物质财富急剧增长[5](P400)。再加上商业广告的大肆宣扬,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工业文明创造的产品是层出不穷、取之不尽的。因此,人类可以无限度地消费一切,而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事物经过商人的运作似乎都可以转化为商品而被顾客消费使用。

小说《英格兰,英格兰》中杰克爵士和他的团队就持有这种观点。杰克爵士开发并利用一切可以赢利的事物,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消费品。在他眼中,艺术已全然沦落为一种娱乐产业,甚至连英国人引以为荣的文化遗产也可以用于商业发展。他认为如果贝多芬生活在当下,那么这位音乐家一定“非常有钱,非常出名,可以享受最优质的医疗服务”[6](P41)。显然,杰克用金钱衡量艺术,艺术在他心中不过是可以进行交换的商品。除了艺术之外,杰克还常常将思想开发为商品,用于赢利。小说中杰里(Jerry)提醒杰克不要浪费时间,“因为时间就是金钱”。杰克纠正道:“你的思想才是我要买的,而不是你的时间”[6](P34)。在怀特岛建设“英格兰,英格兰”主题公园时,杰克不断汲取队友的好点子以增加它的卖点,从而吸引更多的观光者。更为讽刺的是,甚至学术研究也完全抛弃初衷,对商业俯首帖耳。为了使主题公园项目一举成功,杰克爵士邀请了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为他出谋划策。这些专家学者有的自称懂得历史,有的吹嘘擅长建筑学,有的说专于批评和表演。小说中有位法国学者被杰克爵士高薪请来做一个宣传主题公园的讲座。这位学者在演讲中大谈特谈“现代性”,声称这座主题公园复制了伟大的英格兰,是对英格兰最好的诠释,值得参观体验。

然而,杰克的项目实质是将英国历史文化遗产转化为商品。经营管理这个项目的过程中,他最关心的不是英国历史本身,而是历史片段的复制能否引起轰动,能否吸引海内外的游客。打着重建大英帝国辉煌历史的旗号,杰克建造“英格兰,英格兰”这个主题公园,向国外出售“过去的英国”,以便其他民族模仿英格兰,因为“英国的过去就是别国的未来”[6](P40)。这种对历史与现实的荒诞解读,让杰克爵士不断把一个一个英国历史人物、名胜古迹和地标建筑的复制品搬到主题公园,以吸引游客。表面看来,这种做法是在追寻英格兰民族身份和保护历史文化传统;然而,这无法掩盖他的终极目标——吸引更多消费者以赚取更多金钱。

在小说描绘的后现代社会中,消费者更关心的是形式而非内容本身。小说中的外国观光者原本是想走进大不列颠以深入了解这个国家,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实地考察,只是来到这个包罗万象的英国复制品——“英格兰,英格兰”主题公园。穿梭在主题公园,看到一幕幕英国历史的片段,观光者无暇思考眼前的一切的真实性,英国被简单化为这个怀特岛。

(二)现实生活的符号化

之所以这些消费者只注重消费的形式而不在意内容本身,是因为在后现代社会中商品已经符号化了,商品消费象征着一个人的资本和能力。这样,人与生活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人和符号的关系。生活中充满各种各样的符号。在巴赫金看来,一切语言或符号都独立于它们的意思之外,它们具体的含义产生于和其他语言或符号的对话之中[7](P35)。在《英格兰,英格兰》中,语言或符号不再指示真实的事物,它们只是一系列象征。“英格兰”不是现实意义中的英格兰这个国家,而是英国人对这个国家的“印象”或“记忆”。“安吉利亚”不仅仅是一个原始的小村庄,而是真实的英格兰的象征。小说第一部分中玛莎小时候对英国的认知建立在拼图游戏的记忆之上。表面上是玛莎在叙述她童年时期做的这种关于英国版图的游戏不过是成人“巧妙安排好的天真谎言”;实则是巴恩斯利用这种游戏来阐释个人对其国家的第一印象。印象中,国家由许许多多象征不同地方的符号组成。每个符号真正的含义——每个真实的地方却不为人知。对玛莎而言,英国是不完整的,因为拼图中总会丢失一两块,而且总难以找寻。除此之外,玛莎对英国的认识仅限于童年时期唱的几首包含历史、宗教、或数字的歌谣:“公元前55年(啪啪)罗马入侵呀1066年(啪啪)海斯亭战役呀1215年(啪啪)《大宪章》呀……”[6](P11)历史被浓缩为只言片语,而真实的历史事件究竟是什么样的却无从知晓。总之,国家的领土、历史、文化成了各种符号的象征意义。

另外,《英格兰,英格兰》中的所有人物均被贴上不同标签。他们不仅是自身代表,也代表现实生活中同他们相似的一类人。杰克爵士团队中的玛莎被称作“愤青”(Appointed Cynic),保罗(Paul)被称作“点子捕手”(Idea Catcher),马克被称为“项目经理”(Project Manager),杰夫被称为(Concept Developer),麦克斯博士被称为“官方历史学家”(Official Historian)。的确,他们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扮演了各自的角色,但每个人都在按照他们的标签行事。比如“点子捕手”保罗,他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捕猎”他人的思想,借用别人的观点表达自己。他在反思自己与玛莎的关系时认为自己先前从未真正生活过,因为他从来不敢发出自己的心声,而现在是玛莎让他体味了什么是生活[6](P103)。

“英格兰,英格兰”主题公园的建设本身象征着英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二战以后,英国人依然对“大英帝国”曾经创造的辉煌历史恋恋不忘,拒绝和欧洲大陆保持亲密关系。丘吉尔甚至提出“三环外交”政策,以延续英国曾经的辉煌,保持其国际威望。然而,因为欧盟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舞台上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如果不加入这一组织,英国将丧失很多发展的机遇。于是,1973年英国终于加入这一国际组织。但自此以后,英国对欧盟仍旧保持原有的心理孤立状态。绝大多数的英国人始终为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感到自豪,他们认为英格兰和欧洲大陆是两个孤立的个体,英国不是欧洲的一部分而是和整个欧洲大陆并立,最终2016年,英国正式脱离欧盟。

小说《英格兰,英格拉》并未直接谈及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冲突,但是作者明显讽刺了英国人重建其民族身份和沉迷英国历史的做法。小说中“英格兰,英格兰”主题公园在玛莎的管理下获得商业成功,而且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王国并加入“欧洲联盟”。这与现实相对照,反衬出英国政府拒绝和欧洲大陆融为一体的决策的荒谬。

(三)个人身份和民族历史的不确定性

后现代社会的另外一个特征是不确定性[5](P321)。后现代社会中,当人们在高科技的帮助下,交流和旅行越来越方便之时,人们开始为个人的身份感到焦虑。尤其是从原来的家园流动到其它地方时,人们常常会对个人的身份感到困惑,不知道“根”在何处,而新的地方不能给他们以归属感。而这种对于身份的不确定又会导致人们陷入迷茫的状态。

《英格兰,英格兰》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反映后现代社会中的这种不确定性。首先体现在女主人公玛莎对个人身份的不确定上。年轻的玛莎愤世嫉俗,她怀疑身边的一切,经常奚落学校里的同学,而对于自己童年的记忆她似乎也不太确定。成年后的玛莎试图在事业和爱情中找到自我的价值,最终她意识到不仅自己辛苦经营的事业——建设并管理“英格兰,英格兰”主题公园不过是一场滑稽的演出,而且她和保罗的爱情也是失败的。反思自我内心价值取向时,玛莎认为:“幸福取决于对自我的坚持,对本性的坚守,也就是对内心灵魂的忠实[6](P226)。然而,她依旧对究竟何为自我,何为本性,何为内心灵魂,茫然不知,所以她说:“人生的主要问题或主要困惑是如何知道你的内心?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是如何知道你的本性是什么?”[6](P226)

其次,小说中的英国人对于真实与复制品的混淆也反映后现代社会中的不确定性。英格兰的复制品——“英格兰,英格兰”主题公园的确有助于游客认识真实的英格兰。尽管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可笑的,但是游客通过参观这个复制品,可以了解到英格兰的部分历史。不幸的是,游客往往把这一复制品当作英格兰本身。他们正如杰克爵士邀请的法国后现代主义研究者所言:“现在我们更喜欢复制品而不大关注真实的东西。我们更喜欢生产一堆艺术品的仿制品,而不在乎原来的那个艺术品。我们喜欢听CD,而不再听音乐会,我们浏览电子书,而不愿看纸质书[6](P53)。对于“英格兰,英格兰”主题公园里的观光者和表演者来说,真实的东西和它们的复制品之间毫无差异。没有人知道主题公园里的演员究竟是谁,他们就是自身所扮演的那个历史人物,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象征相应历史的符号。扮演约翰逊博士的演员甚至下班以后也一直把自己当作约翰逊本人。扮演罗宾汉的演员们最后居然都成为了真正的歹徒。这一现象暗示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面临严重的身份危机。

此外,小说中后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还表现在历史方面。巴恩斯在他的作品中总是会表达他对历史的看法,尽管他写的并不是历史小说,《英格兰,英格兰》也不例外。在这本小说中巴恩斯表达了他对英格兰历史和个人历史的真实性的关注。在巴恩斯看来,历史是很难把握的。小说的第一部分强调了个人记忆的不可靠性。个人的记忆总是表现出极大的主观性,历史客观性往往也是值得怀疑的。史料记载并非绝对可靠,不同的人解读历史又常常会带有主观色彩。即便关于某段历史的史料是客观真实的,它又不一定全面详实,因此过去的真相很难确定。小说中的官方历史学家麦克斯博士就对关于罗宾汉的历史记载表示质疑:“你们认为什么是历史?是些表达清楚又多视角的关于现实的稿子?”[6](P148)

小说中的人们因为怀疑古老的英格兰(Old England)的历史而对其民族身份表现出不确定性。“古老英格兰没有它的历史了,历史或记忆有代表身份,因此也就完全没有意义可言。”[6](P251)他们对历史的质疑和海德·怀特的新历史主义观点极为吻合。基于多年对历史事实的研究,怀特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开始关注历史话语。在他看来,历史不再是些不证自明的事实,而是一堆史料——历史文本[8](P26)。像文学文本一样,历史文本也运用语言对历史材料进行解读,并形成一套叙事话语。历史之所以不确定,是因为历史是文本的。怀特强调历史的深层结构是虚构[9](P10)。这种历史观否认历史的客观性、真实性、规律性以及合理性。英格兰人对本民族历史的怀疑和否认一方面表现他们的民族身份危机,另一方面也反映他们尝试通过建设主题公园复制英格兰的荒谬。

二、结语

巴恩斯的小说《英格兰,英格兰》集中体现了后现代社会人们的困境。杰克爵士在怀特岛建设主题公园“英格兰,英格兰”,把英格兰的历史人物、地标建筑、文化景观等复制并拼凑起来,希望以此让游客了解“英格兰的精华”,其实不过是为了赚取商业利益。这一方面表现英格兰人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恐慌;另一方面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对于真实与虚构的困惑,绝大多数情况下,虚构或者仿真品反而被当作真实。显然,简单的复制并不能再现英格兰的历史,消费者也不可能以来一个精心策划的公园就深入了解现实中的英格兰。而后现代社会中的消费者忙于消费商品的标签,对于商品本身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却显得漠不关心。与其大费周折地游览整个英国,不如在这个一天之内就可欣赏全部英国精华的小岛上畅游。真实与虚拟对其已不复重要,因为对于他们而言,生活本身已经符号化了,怀特岛既然成为英格兰的象征,那么它就是英格兰本身。这显然是荒谬的。总之,《英格兰,英格兰》反映了巴恩斯对于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荒诞行为的质疑和批判。

[1]罗媛.历史反思与身份追寻——论《英格兰,英格兰》的主题意蕴[J].当代外国文学,2010(1):105-113.

[2]谢丽琴.对英国性的重新构想——主题解读朱利安·巴恩斯的作品《英格兰,英格兰》[J].才智,2012(1):182-182.

[3]刘蔚.警钟为英格兰人而鸣——巴恩斯《英格兰,英格兰》的文化解读[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Baudrillard, Jean. The Consumer Society — Myths and Structures (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 Series)[M].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1997.

[5]Jameson, Frederic. 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e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M].NC: Duke University Press.1991.

[6]Barnes, Julian. England, England[M].London: Jonathan Cape Random House.1998.

[7]巴赫金.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M].李辉凡,张捷,译注.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

[8]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9]Hutcheon, Linda. A Poetics of Postmodernism: History, Theory, Fiction[M].London: Routledge.1988.

The Quandaries of Postmodern Society inEngland,England

ZHU Yongli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uaibeiNormalUniversity,Huaibei235000,China)

England,Englandby an English postmodernist writer, Julian Barnes, has been regarded as his most interesting novel since its birth in 1998. With his unbounded imagination, Barnes tells us an absurd story of Sir Jack who builds a theme park named “England, England”. In this park, Jack duplicates many historical sites or places of interests and great men in British history, which he thinks might represent the essence of England. It turns out to be a great commercial success. Barnes exposes the quandaries of the postmodern society by telling such a story. First, in a consumer society everything will be commercialized. Second, the real life is symbolized. Third, both individu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are full of uncertainty.

quandaries; postmodern society; consumer society; symbolization; uncertainty

2016-10-16

朱永玲(1988-),女,河南信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I561.074

A

1009-9735(2017)01-0122-04

猜你喜欢
巴恩斯玛莎主题公园
怎样用英语介绍主题公园
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作变革
江湖留名
小玛莎和大黑熊
主题公园欢乐多
全球最大室内主题公园造价10亿美元
聪明的布莱恩
无理之人
Novoselova玛莎·诺夫斯洛娃【英国】
主题公园导览图